热度 5||
《人口合理容量》上课反思
(四川省双流县籍田中学:蒋福祥)
2012年2月23日听了成都七中《人口合理容量》一课,感触很深,被他们的教育方式所折服。
2月24日我就按照相同的方式也讲了这一课,但是结果让我很失望。对于给出材料的问题,虽然很多学生在语言的组织和表达上面还存在一些欠缺,但大部分还是能积极思考,比较好地回答出问题,这也算是一种进步吧。而没有材料的问题,学生回答起来就特别的困难,比如让学生讨论“我国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少,是否可以将我国东部的人口迁移到西部?并说明理由?”。虽然学生进行了讨论,但很多还是不能回答出来,接连找了几个学生都只能简单地回答“可以”或“不可以”,而我还不能骂他们,不能生气,有气只能往肚子里吞。我的初衷是让学生根据刚刚所学的环境人口容量的知识进行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但是效果远远没有达到。
下课后我哀叹了很久,同样是学生,为什么我的学生就这么笨呢?后来我仔细思考了这个问题,觉得学生回答不起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差,缺乏深厚的知识背景,和七中学生有很多大差距;二是学生的分析能力差,不能够活学活用;三是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差,不能有效地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第四方面就是我自己的问题,我对自己的学生情况了解还不够,在很多方面高估了学生,缺乏对学生有效地引导。
第二天我在另一个班又上了这节课,只不过我把问题改成了“我国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少,根据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分析是否可以将我国东部的人口迁移到西部?并说明理由?”。经过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动,很多学生都能较好地回答出来。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回答,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有所提高,基本实现了我的教学目标。
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案例,可能有的时候我们会盲目的完全照搬,觉得好就拿来用。但在用之前有必要进行仔细的研究与分析,要充分了解学情,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有比较准确的估计。问题的难度要恰当,如果太难,可能会冷场,课堂变成老师一个人的表演,而太简单,对学生的思维没有启迪作用,达不到现代教学的目标。
教书是一门学问,我们要集百家之所长,融汇于己身,因学生之情况,调教学之方法。
蒋福祥
2012-2-27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2-23 20:18 , Processed in 0.06852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