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车体会:以前一直乘公交车去汉口武胜路:每次都重复着简单而机械的动作:上车、迷糊(甚至昏睡)、下车,就这样过了2个月,我依然不知道从汉口到武胜路要经过哪些大道道路,沿途有哪些商场、学校。一次偶然,同学赠我一辆自行车,我有了骑车去武胜路的想法。武胜路虽然去过无数次,却根本不知道该怎么走。我犯难了……于是我开始提前在google地图上查阅路线:记录宿舍到武胜路需要经过哪些大道,在每个大道的转弯处有什么标志性建筑,在哪里需要转轮渡……。就这样,我借助着自制的简易地图比较顺利的到达了目的地(武胜路),尽管由于地图误差,中途几次停下来向交警大哥(不能叫叔叔了
)问路。就这一次,我熟悉的掌握了到武胜路的路线图。
为什么之前“走”过了无数次的路都没有一点印象,而自己骑行一次就完全掌握了路线图呢?我不禁反思:之前乘坐公交是不是很像我们非常熟悉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呢?一个车厢有四五十“学生”,还有一个要带领大家到达目的地的“老师”——公交师傅。在公交上,乘客不用提前查阅路线图,当然也不用考虑目的地在哪里,在哪个路口转弯等等,因为有公交师傅呢,他会把我们带到目的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也不用考虑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这个难点该怎样攻克等等,因为有老师呢,我们只要跟着老师走就行。正如在公交车上,哪怕你在行车途中睡觉都不要紧,因为最终公交师傅会载你到达目的地,在课堂教学中,不管你有没有预习、有没有用心去思考,只要你跟着老师走,最终你都会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教学效果怎样呢?由之前的公交经历,我们不难知道:学生最终可能知道这节课的最终学习结果,至于怎样查阅资料,运用什么方法学,遇到困难怎样寻求帮助等等就不得而知了。
新课改一直强调“过程与方法”目标,对于这一目标该如何达成,我们好像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和思考。如果我们老师在“开公交”的时候,适当的鼓励学生骑骑“自行车”是不是对“过程与方法”的实现有帮助呢?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搜集整理材料、甄别筛选信息、教师专家咨询,从而寻求达成学习目标的途径。如果学生能够获得这样自主学习的机会,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搜集整理信息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等,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体验了学习过程,掌握了学习方法。我想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一句格言:"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