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2||
重庆2013年地理高考试题真的很水吗?
各位老师下午好,首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来自求精中学的冯广飞,今年是我教书的第五个年头,平时懒惰,懒于动笔,懒于思考,懒于交流。但是由于杨清老师的倡议我们聚在了一起,由于对地理教学的喜爱我们聚在了一起,虽然我和大家还彼此陌生,首次谋面,但是坐在一起却有共同的话语,那便是地理。现在就有一个话题值得我们去讨论,对新课改后重庆首次地理高考试题你有什么样的体会?做了试题后你有什么样的反思?今后的教学你会怎么办?下面我便简单地介绍一下我的体会。
我发言的题目是:重庆地理试题真的很“水”吗?我想大家看到这个水字便会笑。水字我想有两层含义,第一,重庆话中的水字,也就是撇,差。第二层含义便是实实在在的水了,(化学里讲的水)结合这两个不同的含义我来讲一下我对重庆高考题的体会。
先来讲大家的体会。考完试学生的反应就是地理太难了。主要是综合题。于是孩子告诉家长,这地理题太恼火了,都不会做。家长便相互议论,重庆高考改革越来越不像话,重庆新课改完全失败了。9号有家长给我打电话就是这么说的。我找来试题做了做,做后理解了学生为什么觉得地理题难了。一个词,陌生。主要表现在综合题。平时学生最怕选择题,综合题都练得很不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我觉得其原因是平时我们的练习已经程式化。什么一抓限定词、二定考查内容、三列出框架、四筛选答案、五写出规范的答案。我第一次上高三便把这些套路搞清楚了,第二年继续上高三我便思考如果还是这样考,我基本上可以一劳永逸了。现在我觉得如果继续持续下去,我的地理教学热情会受到干扰。可是当考场上学生看到出乎意料的陌生题,一下子全蒙了,不知道如何下手了。也就是说平时的练习都是套路,现在高考不安常规出牌了,套拳变散打了,学生也便乱了阵脚。
我觉得考试部门有一点做得很不地道,那就是为什么给我们印制的考试说明里未曾提到高考有哪些变化?为什么给的样题还是老的,陈旧的。可是高考来了,却都是陌生的!这不是在坑人吗?高考关乎千家万户,个人命运,意义重大值得重视。
有句话叫“智者的智慧是适应”,如果我们不能改变现实,我们就细心地研究一下今年的高考吧!摔了一跤,站起来我们要吸取教训。我的第一个感受是:重庆的高考地理试题跳出了原有的思维模式,条条框框,不再因循守旧,开始悄然变化。试想如果高考试题永久保留传统,加以时日,师生深谙做题的套路与规律,也便永远停留原地,教师陶醉于教给学生的成功方法之中,创新也便永远沉寂,思维也便停滞!
从这个层面上讲,我觉得高考试题不水。
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在思维上,在实践中上与高考保持一致?
地理高考题中反反复复都是水,知识覆盖面太小,地理的很多主干知识未曾涉及,区域地理考查弱化等等。让人有一种忙活了半天都没用上的感受!也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感觉平时学的知识没有了用武之地。(关于知识点的具体分布不在赘述)于是我的第二个感受是:知识考查覆盖面太小,分值分配不均衡,扎堆现象明显。出题人能够不重复地考查关于水的知识,可见是这 方面的行家。但试题有单元测试之嫌!从这点来看 是失败的!
出题人能够不重复地考查关于水的知识,可见是这 方面的行家。但试题有单元测试之嫌!从这点来看 是失败的!
问题:如何才能打破垄断,引入多方机制,寻找命题 组成人员的平衡点?
下面结合题目本身从几个细节上谈一下我的感受。第一个12题的第一小问(见上图):为使甲河道流量在汛期提高不致太多,请对如何修建该拦河坝提出两条合理建议。(4分)答案为:控制堤坝高度,修调节水闸。控制堤坝高度这一点比较容易,但是修调节水闸显得过于专业。孩子们很少见过水坝,提出建议未免有些强人所难。(重庆兼善中学的李兴科老师对此题的分析就相当到位,他联系的是水利工程都江堰)于是我的第三点感受是命题脱离学情,问题设置过于专业化。
问题:为何不更多地站在学生,做题者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设置?
第二处13题第三问:分析乙地大量发展种植业可能对地下水资源的负面影响,(8分)答案为:负面影响:削弱了土层的涵养水源能力,对地下水水源补给能力降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分值为8分,其实为两点。平时我们做题基本上为1点2分已经程式化了。可是此处却给了8分,难道是要答四点吗?显然不是。我个人觉得他是让你把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表述清楚,完整。表述完整了一点便可得4分了。这样的情况并非首次, 2011年请从岩性、降水、构造分析石窟保存完好的原因(12分)。2012年地理高考题:从土地资源和市场因素分析中国某企业在俄罗斯种植大豆的原因(12分)。于是我的第四点感受是:既然已有前车之鉴,我想防备之心应该有!把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表述完整是解决分值过多的主要措施。
第三处,13题的第一问:充足的水源补给是地下水资源形成的重要条件。指出图7中地表组成物质和地形起伏的特点,(6分)并分析其对地下水水量的影响。(6分)地表物质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答案来源于哪里?提示语:充足的水源补给是地下水资源形成的重要条件。有用吗?有。这说明地下水的来源为地表,那么地表水是怎么到了地下呢?下渗。什么样的条件会下渗呢?只有地表物质疏松,地表水才易下渗,地表水才能成为地下水源形成的重要条件。地形起伏特点?无非是起伏小还是起伏大。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图中又给出了信息。在30千米的水平距离内,垂直距离相差200米,坡度为1/150。应该说起伏和缓。起伏和缓对地下水水量有什么影响呢?无非是增大水量,减小水量。到底是哪一种呢?记得我们曾经做过一道试题,请从自然条件分析云贵高原干旱的原因,其中有一点,地形起伏大,降水在地表停留时间短。这里地形和缓,自然是有利于延长地表水下渗的时间,增加地下水水量。可是我们这样答也只有4分。重新回到问题本身,地表物质和地形起伏的特点。地表物质除了疏松还有什么特点呢?厚度达几十米。延长下渗时间。于是我的第五点感受是:重庆高考题设问的指向性很明确,材料、图表、图例给的很及时。一定要充分挖掘,建立信息与答案的联系。
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在高考受益?老师最大的问题是包办,学生大的问题是依赖!
同样的感受还适合于下面两个问题
表1
年份 |
人口数量(万人) |
农作物 | |||
常住人口 |
其中: 城镇人口 |
粮食作物 |
经济作物 | ||
总产量 (万吨) |
播种面积 (万公顷) |
播种面积 (万公顷) | |||
2000 |
1013 |
346 |
364 |
62 |
10 |
2010 |
1149 |
651 |
275 |
45 |
15 |
(1)表1是该河段所在地区部分社会经济指标。据表1指出该地区近10年来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4分)并分析原因。(8分)
(2)据表1指出该地区近10年来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4分)几个关键词据表,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4分。你据表了就会发现粮食作物里有两项总产量和播种面积。很显然总产量在增加,播种面积在增加。一点2分,共4分。并分析其原因,分析什么的原因?分析总产量减少,播种面积减少的原因。表中给出了常住人口,城镇人口,做个简单的除法这不就是城市化吗?城市会对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有影响吗?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人口增多,农村劳动力减产,农村耕地面积减少。再看表格还会发现播种面积减产了,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减少了。至此6分已经拿到手了,可是还有2分呢。总产量等于什么?单产与播种面积之积,单产增高了吗?经过计算发现10年期间单产略有增加,于是新的一点又生成了,生产力落后,单产增加有限。这一点就是区分你读清北还是读普通的重点大学。
12题第二问:与观测点②相比,观测点①测得的流量较_________。(2分)其原因是___________。(2分)
这个题很简单,但是它考查的同样是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图中河道中画了箭头,表示河流的流向。细心你便会发现画了三个,若是仅仅为了表示流向,为何画出三个箭头。箭头一个在上游河段,在下游河段一分为二,为何?明显是河中岛的分流作用。
第四处:分析乙地大量发展种植业可能对地下水资源的负面影响,(8分)并就不同负面影响分别提出一条防治措施。(4分)乙地为梅州应该为两广丘陵,大量发展种植业中有个大量,其意可理解为一方面为丘陵地区不合理的发展种植业,这意味着对植被的破坏,定会导致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重。另一方面意味着伴随着大量种植业的发展,化肥农药的使用定会增多,地下水污染不可轻视。于是我有第六点感受:在新课改背景下,高分的获得需要很好的社会知识储备,利用这些知识储备,在正确的、严密的地理思维作用下你定会艺高一筹!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了文革后恢复高考后的地理试题,其简单程度让我们觉得不可想象,当然当时十年文革,学生基本不读书,试题设置过于简单。更加偏重于知识的记忆。但是对比古今,你便会发现,高考在变化,变化的是问题的设置,不变的是能力的考查!知识永远是基石,传统永远是根基。拥有扎实的基本功,你便会触类旁通,转化迁移,游刃有余。让你的思维与高考同行,你便会赢得高考!
创新要勇气!创新者面临压力! 创新有阻力!既得者利益受阻! 创新有残缺!思考、修正让创新没有止境!创新要坚持!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 也没有永远的成功! 说出你的看法,可同可异,彼此倾听,相互切磋, 只为来自内心深处的那份热爱!(关于选择题便不再分析)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1-23 04:49 , Processed in 0.07160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