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7||
尊敬的洪老师,各位教育同仁们,大家上午好!首先做个自我介绍,我是来自求精中学的冯广飞 。08年7月份到求精中学工作至今已经五年了。中秋节前洪老师给我打电话,说让我讲一下高二区域地理的复习思路,感到很诧异,原因是我一没有资历、经验,二没有刻苦钻研的习惯,让我讲一下确实很犯难。其实我最怕的是我讲得不是老师们喜欢听的,或者说耽搁了老师们的时间。
我个人始终觉得中学地理教育就是两大块,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近年高考试题中,区域地理搭台,系统地理唱戏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举个例子,比如2013全国十多套高考地理试题中,区域特色鲜明的现象基本随处可见。可是重庆地理考卷,勉强算得上的区域分布图仅有3幅。
有人开了个玩笑,说高考后,出租车上,热情的司机对地理显然蛮感兴趣,问:今年地理考了哪些地方啊?学生茫然;考了哪些大事嘛?学生茫然;前几天有个学生说可能要考什么地球问题,考没嘛?学生茫然……
老师们听一听,司机的寥寥数语,却直击今年考题之痛:区域体现不够;热点探究不够;主干考查不够!
于是我的问题产生了,区域地理在高考中的地位是什么?如何学习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是什么?是勾一勾、划一划,背一背、记一记吗?新的高考背景下又该如何实现区域地理教和考的完美结合呢?
第一个问题,区域地理在高考中的地位。地理的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纵观近年来高考文综地理试题,有关区域地理内容的命题特点是:
1、高考试题特别是非选择题离不开区域,只有区域才有试题的背景和知识载体,才能提供设计问题的素材。如10年高考的云南、澳大利亚,11年的山西、朝鲜半岛,12年的俄罗斯、巴西,13年的广东。
2、高考命题不是因区域来设题,而是因设题需要来选择某个区域,换言之,区域并不作为问题的本身,即不考查区域的具体地理事实知识。
针对这样的命题特点,我觉得区域地理教学应该具有三大目标
一、判定区域位置
二、把握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这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落脚点)
三、研究区域发展问题,或对发展条件作出评价,或指出区域存在问题,并能提出相应的措施(它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具体综合应用。(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进行区域定位是前提,把握区域特征是基础,谋求区域发展是目的。
围绕区域地理教学的三大目标,我思考了一下,提出了六大教学策略。
一、建立空间概念,加强区域定位。
二、突出区域特征,紧抓主干知识。
三、运用比较方法,把握区域异同。
四、突出人地关系,实现持续发展。
五、利用已知信息,注重能力培养。
六、区域地理搭台,系统地理唱戏。
一、建立空间概念,加强区域定位。
在各地高考试题中考查考生区域地图定位能力的试题太多太多,能力要求有高有低,有的区域仅作试题的背景而存在,也有些试题须进行准确的区域定位才能作出正确的解答。
我们经常说,知地明理,那么该如何区域定位呢?我相信各位老师都是专家。区域定位的方法可以从宏观上讲,也可以从微观上说。我个人用的最多的方法有三种,经纬线定位、轮廓定位、特殊地理事物定位。我也发现很多老师也经常讲重要的经纬线,可是他讲得经纬线很多很详细,结果反巧成拙,学生总是记混记乱。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多研究高考,多研究区域,把真正重要的交给学生,把不重要的去掉。轮廓定位主要是中国行政区划中的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和八个国家的重要轮廓。重要的地理事物有很多,不多讲。
区域定位能力的培养并非朝夕能够做到,常抓不懈,贵在坚持,最终形成心中的地图。但是说明一下,个人感觉这两年重庆卷对区域定位能力的要求在弱化。
二、突出区域特征,紧抓主干知识
区域特征分析是区域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关键。区域地理涉及的内容繁杂,区域之间又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往往很难掌握。最近有个学生QQ个性签名这样说,区域地理有点让我想放弃地理做数学的想法。教学的目标是了解学生想法的本质。为什么有如此想法?我想她是觉得区域地理背得多,背得多,背的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不管是哪个区域,区域特征都主要包括两大方面:自然地理特征、社会环境特征。如果我们建立起区域特征的框架,那么不仅可以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也可强化主干知识的落实,与考试接轨。
自热地理特征主要包括:地理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土壤特征。社会环境特征主要包括:农业、工业、人口城市、资源、交通等。你会发现这些内容不就是我们考试中的试题类型吗?如果在平时教学就按着这样的结构去教学不仅可以突出该区域的区域特征,也可以通过平时课堂所学习的区域来训练做题技巧,一石二鸟、岂不甚好!
下面我们举个例子:(中亚)通过建立区域特征知识框架就可把所有知识涵盖在内。
1、地理位置特征,地理位置特征主要包括()
中纬度地区(主要在40-50),深居亚欧大陆中部、远离海洋。古代丝绸之路、第二亚欧大陆桥由此经过,地理位置重要。
2、地形特征,地形特征主要包括()
以丘陵、平原为主,北部以哈萨克丘陵为主,中西部为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东部为天山山脉和帕米尔高原。地势东高西低,地形起伏大。沙漠广布,以卡拉库姆沙漠最为著名。
3、气候特征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热冬冷、年温差大,全年降水少。
4、水文特征
地表径流少,多内流河,主要有伊犁河、锡尔河、阿姆河,外流和为额尔齐斯河。河水流量小,无结冰期。湖泊多为内陆湖,有里海、咸海、巴尔喀什湖。
5、植被为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
社会环境特征:
1、农业:
种植业为主,北哈萨克降水偏多,种植小麦为主。中南部气候干旱引锡尔河、阿姆河灌溉,种植棉花,以乌兹别克最负盛名。但由于不合理灌溉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
2、资源,油气。
看来,建立区域特征的知识框架尤为重要。从历年的各地模式试题和高考题中我们会发现考查区域特征的题屡见不鲜。如自然地理特征、气候特征、地理位置特征、水文特征、地形特征等。如果平时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利用好教学中的每一个案例进行实战练习,长此以往不仅可以使区域特征知识得到落实,也可使地理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运用比较方法,把握区域异同
比较法是学习总结区域地理特征的最常见、最省力的方法。比较形式有区域要素、成因、特征比较、区域发展条件比较,区域发展问题比较。通过比较并学会借鉴迁移。
(2003年上海)特美国和中国分别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比较图中两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区域征,并回答有关问题:
1.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比较
相同点:(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2.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比较
相同点:(1) 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 按可持续发展观点,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经验,你认为中国西部开发应采取的措施是:
|
相同点 |
不同点 | |
美国西部 |
中国西部 | ||
地理位置 |
纬度位置相近 (或均位于温带、亚热带) |
濒临海洋 |
地处内陆 |
地形 |
均以高原山地为主 |
山脉南北纵列分布 |
山脉东西走向为主 |
气候 |
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 |
西岸有温带海洋性气候 和地中海气候 |
缺失大陆西岸气候类型 |
资源 |
能源(石油、天然气、煤、水能),有色金属矿产(铜、铅锌)均很丰富 |
缺少稀土、铁等矿产 |
有稀土、铁等矿产 |
|
相同点 |
不同点 | ||
美国西部 |
中国西部 | |||
开 发 条 件 |
有利 |
能源、有色金属矿产丰 富 |
西濒太平洋,海 运便利 |
利用铁路(或第二亚欧大陆桥)与国际联系 |
不利 |
多山、气候干旱、水资 源紧张 |
|
生态环境更为脆弱 |
(1)立法管理:加强国土立法,实行科学管理
(2)保护环境: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或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农业:农业走向专业化,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
(4)工业: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能源、冶金工业
(5)交通:利用陆上交通优势,促进对外贸易
(6)城市: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化进程
五、利用已知信息,注重能力培养。
13.(30分)广东省地下水资源丰富。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充足的水源补给是地下水资源形成的重要条件。指出图7中地表组成物质和地形起伏特点,(6分)并分析其对地下水量的影响。(6分)
答案:特点:地表组成物质以松散风化物为主,厚度大;地形起伏和缓。
影响:地表组成物质疏松,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厚度大,地形和缓,有利于延长地表水下渗的时间;最终有利于地下水水量的补给增加。
地表物质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答案来源于哪里?请看提示语:充足的水源补给是地下水资源形成的重要条件。为什么要在问题前给出这句提示语呢?这说明地下水的来源为地表,那么地表水是怎么到了地下呢?下渗。什么样的条件会下渗呢?只有地表物质疏松,地表水才易下渗,地表水才能成为地下水源形成的重要条件。地表物质真的疏松吗?图例显示了风化物,这样答案的生成也便顺理成章了。地形起伏特点呢?答案无非是起伏小或是起伏大。很多同学都认为是地形起伏大,因为从图中可以看出剖面图的坡度就比较大。果真如此?图中又给出了确切的数据。在30千米的水平距离内,垂直距离相差200米,坡度为1/150。应该说起伏和缓。起伏和缓对地下水水量有什么影响呢?无非是增大水量,减小水量。到底是哪一种呢?记得我们曾经做过一道试题,请从自然条件分析云贵高原干旱的原因,其中有一点,地形起伏大,降水在地表停留时间短。这里地形起伏和缓,自然是起伏和缓有利于延长地表水下渗的时间,增加地下水水量。可是我们这样答也只能拿到4分。重新回到问题本身,地表物质和地形起伏的特点。地表物质除了疏松还有什么特点呢?从图中不难发现风化物厚度达几十米,延长了下渗时间。
我们平时教给学生的更多的是套路,可是今年高考考查的却是散打。教和考存在巨大的差异。平时的教学过于程式化,失去了教学的灵活性,功利性十分明显。对于综合题的解答我们已形成了思维定势。包括我在内很多老师把地理综合题的做题步骤归纳为:一抓限定词、二定考查内容、三列框架、四筛要点、五写规范答案。这样的套路很多老师早已驾轻就熟,学生耳濡目染也早已烂熟于心,仿佛制胜法宝紧握手中。可是如果这样的教学永久持续下去,地理教学的意义又在哪里,我们的创新又在哪里?
面对高考的悄然变化,我们该怎么办?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怎么培养?关注材料、图例、图表中的每一个信息。坚信题中给的每个信息都是有用的,没有用上就意味着失分!
关注设问的角度、关键词、限定词、指令词。
为什么有些同学高考的成绩不如预期?
平时反复的操练、努力的付出、日积月累对试题有了几分熟悉,似曾相识!高考考查的是利用所学知识对新情景、新问题的解决能力。这种爆发力的释放来源于平时独立自主、反思体会的思考能力的培养,地理感悟能力的培养。于是我想说教师最大的问题是包办,学生最大的问题是依赖!
六、区域地理搭台,系统地理唱戏
区域地理如何“当”好地理高考的“背景角色”。高考总是以区域地理作为载体,惯穿着系统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只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比较肤浅,不能满足高考能力要求,在备考中假如你记忆了大量的区域知识,只会是你获得“面孔”的熟悉,但是对解答问题的帮助微乎其微。因此在学习中要结合对应的系统地理对区域地理现象进行分析探究。也就是要利用系统地理的原理和规律来解决区域地理的事实和现象。
我个人觉得区域地理的学习离开了系统地理的支撑,乏然无味,这样与初二区域地理的学习又有何区别?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解决区域地理中的现象和事实让区域地理的学习增加了内涵,提高了品位,适应了高考!
举例:在学习中国气候时,先学习中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由图观察可知,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为: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大。为什么?此问题不就是说南方不是很冷,北方很冷的原因吗?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哪些?列出影响气温的因素。影响气温的因素不就是系统地理的内容吗?南方不冷,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北方冷,纬度高,昼长短。北方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近,影响大,而南方受其影响小。如此一来用系统地理的知识解决区域地理的现象,不正是我们想得到的吗?其实我觉得可以把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视为充分施展教师的教。我们可以把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视为步步为营实现学生的学,把吐鲁番是夏季的高温中心视为让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方法技术化,熟练化。把重庆是我国三大火炉之一视为让学生最终对地理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触类旁通。
其实,用系统地理知识的原理和规律解决区域地理中的事物和现象,让我们的学习更有挑战,更有内涵,让我们的思维赢得高考,赢得自信!
读大学时老师对我讲,教书十年成白丁,为何?那就是思维的停滞,我不想让我的思维停滞,但是我不知我讲得十分有道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家之言!谢谢大家!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1-23 04:44 , Processed in 0.07544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