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刚上任的地理教师,同时带一个文科班班主任,有很多时候都感觉力不从心,无论是在学科教学上,还是在班级管理上,有很多时候都是让人绞尽脑汁。
周末抽空看了 一遍“程特”的讲座,感觉感触颇大,我把很多屏幕都截屏,并自己下面在细细的温习一遍。作为第一次带高一,而恰恰本学期由于教学任务的安排,刚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讲完,而恰恰讲座中的几个例子都涉及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所以收获还是挺大的。最开始,在做《同步》题时,感觉自己会做,但自己点都容易答漏,但是听了程特后,我又把很多题拿来归类,一点一点的写下来,基本和参考答案就差不多了。
新老师由于学校的教学压力,往往很容易钻进题海,而不管题目的质量,或是本题目就是否适合这一类学生,不管难易,硬是就让学生做,学生不会做,老师讲,讲了不会做,老师生气,从而陷入这种死循环中。“要么课本有知识、要么才来有信息、要么常识能借用”很经典,因为很多题目说实话,质量并不高,也没有多少需要做的意义,有些题目甚至是十年以前,甚至更久的,完全脱离了现今社会。其实在这几句话中,我还觉得包含了“地理离不开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含义。就这几年的高考题中,无论是全国卷,还是本土的重庆卷,都有浓浓的生活气息,这就要求地理老师有时候不得不脱离课堂,但是现实是我们根本不可能带学生去野外,怎么办,我想情景的创建又不得不让我们仔细研究,或是某些乡土调查,或者关于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小论文就得交给学生课下或者周末去做了,怎么真正意义上的去实施,并做的有意义,也许也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
作为高一的地理老师,也许我觉得做题能力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不然我们的课堂比传统课堂更痛心。但是学校对成绩的要求,往往使得很多老师很纠结,到底是成绩,还是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拥有自己的一套有风格的教学思想与方法,而不是人云亦云,到最终来弄得什么都不是,二十几岁的年龄,论上课又没创新,论简单的知识传授又没有稍微上点年龄的老师丰富以及有方法,那我想,几年后,我们拿什么在这个学校立足,我们有什么能力说我们是90后教师。
所以我个人觉得,作为新教师,既要有一套自己的独立方法和风格,而且必须建立在新课标及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之上,什么先进的教学方法,我们都可以大胆的试试,而不能畏手畏脚。同时,我们也得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在学生做题答题方面也有绝招,只有这样,也许才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