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山西省实验中学 高一地理组 于捷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二册》(湘教版2019)第二章第二节,是能充分展现地理学科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塑造的一节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地理环境的美,学会欣赏城乡景观的美、感受地域文化的美、留住民族特色的美,更重要的是建立正确的发展观,处理好现代化发展与传统保护的关系。
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区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社会制度组织、精神活动体现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教材重点关注了物质文化方面最易于观察和感受的城乡景观,通过大量景观图片的展示,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地区城乡景观的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地域文化的形成是自然环境条件与人类活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认识到要保留传统特色,也要顺应时代发展,保护性地发展、发展性地保护才是长久之道,才能让我们立于不败之地,拥有民族的,才能拥抱世界。
学习目标
1. 运用景观图片,说出图示景观特色及反映的文化特色,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
2. 依据景观特色,分析自然环境要素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3. 结合切身体会和图文材料,归纳并认识山西地方特色民居——窑洞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4. 对比分析平遥与乌镇民居的异同之处,理解地域文化对古镇民居的影响。
5. 对比分析平遥与丽江古城,分析城市格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6. 观察现代城市景观图片,深刻体会传统特色的缺失所带来的震撼,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充分认识到协调发展与保护的重要性,建立起保护性发展地域文化与传统建筑的意识。
7. 结合所学知识,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为祖国文化而骄傲自豪。
教学重点 地方特色景观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分析
教学难点 地域文化的感知与体会;初步形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析法 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最近我们一直在学习第二章城镇和乡村,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城乡空间结构,认识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城乡空间结构差异。今天这节课,我们把目光投向身边,一起来走进山西城乡景观,感受三晋地域文化。
【板书】走进山西城乡景观,感受三晋地域文化
〖学生活动一〗了解地域文化
【质疑】什么是地域文化呢?先从我们刚听到的这首歌说起吧!
1. 刚才我们听到一首歌,熟悉吗?哪里的歌曲?听后什么心情?有什么特色?从歌词中能看出哪些地方特色?
(陕北民歌 悲凉 高亢,辽阔 语言叠词的运用。
“羊肚手巾”—→农业、服饰;“山、沟”—→地形;
“拉不上话话”—→远;“沙蒿蒿林”—→植被差)
语言、歌曲、服饰都极具黄土高原地方特色,我们一听就仿佛看到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景象,成为黄土高原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你还能举出哪些方面?
3.从所给景观图中选出代表山西地方特色的。
(黄土高原梯田,生产活动,饮食,风俗,民居)
【小结】独特的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孕育了特色鲜明的黄土高原地域文化,表现在物质方面的民居、民生、服饰、饮食等,以及非物质方面的民歌、民俗、语言、风俗等。
地域文化就是在特定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承转】这些地域文化内容中最易观察到的、相对稳定的是民居建筑,所以我们通过城乡的民居建筑景观来感受三晋文化特色。
〖学生活动二〗乡村景观分析
【视频】李家山村窑洞景观
碛口古镇李家山村因其保留众多的特色民居而吸引了大量游客,尤其是以窑洞为代表。
【图片展示】部分窑洞景观图片
1.谈感受:你住过窑洞吗?有怎样的居住体验?还想住吗?为什么?(请有过窑洞居住体验的同学谈谈)
2.析特色:结合视频,从色彩、样式、选址、朝向等角度,谈谈窑洞有哪些地方特色?
从自然地理要素角度分析上述特色的形成原因。
Ø 冬暖夏凉:黄土特性—→保湿、储能、隔热及自身调节小气候
—→保湿恒温,居住舒适
—→节能环保
Ø 黄、土质、拱形: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与环境特征相一致
Ø 依山而建:地形原因
Ø 阳坡:冬日取暖
Ø 南坡、背靠山:挡冬季风
Ø 用土:气候较干,降水少
Ø 火炕:冬季冷,取暖
黄土窑洞这种特色民居是当地劳动人民顺应自然的独特创造,也是他们利用自然的最经济选择,充分体现了与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极具地域特色的同时,还体现着节能环保的理念。
【承转】劳动人民的创造还不止这些。(三种窑洞图示)
这是分布于我省境内不同地区的三种类型窑洞。试分析三种类型窑洞的差异主要和哪种自然地理要素有关?
地形——有山、有沟的地方—→靠崖式
无山的地方—→下沉式
独立式则比较自由
可见,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真是令人佩服,充分运用了因地制宜的原则,既顺应、利用了当地环境,又达到了人地和谐、天人同美的目的。
【质疑】窑洞这么好,但我们也看到(图片:破败的窑洞)
为什么会这样?(没人住了)。部分地区出现特色民居废弃、乡村衰落现象。人为什么要走?(太穷了,太苦了)—→穷到只有土可用,苦到想起来就泪满流。
【ppt再现民歌】
难道山西只有苦吗?当然不是。我们来看另一首《人说山西好风光》。
谁会唱?来给我们唱一曲。(请会唱的学生唱一曲。如果学生不太会,就教师亲自唱)
什么感觉?苦吗?(欢快、不苦)美滴很咧,地肥水美五谷香;白发的婆婆十七八,精气神好着嘞。山西什么地方这么好啊?(汾河谷地,左手太行,右手吕梁)你面朝哪个方向?(南方)汾河水就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庄。条件这么好,已经不再是小村庄了,要发展大城市了。看自北向南沿线:(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
下面我们接着来关注城镇景观。
〖学生活动三〗城镇景观分析
山西有一座全国著名的古城——平遥古城,让我们循着时间的长河,先来看一看古城。
Ø 比建筑
1.认出图示建筑是哪个地区的?(平遥、乌镇)
2.从色调、用材、院落形式等角度分析二者异同。
ü 色调:
ü 用材:
ü 院落形式:均为四合院形式→中国民居形式
ü 屋顶:
Ø 比格局
1.认出图示建筑是哪个地区的?(平遥、丽江)
2.对比平遥和丽江的城市格局,说明其各自的形成原因。
古城,无论南北都深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表现出深刻的地域特色。
【图片】一组CBD,一组城市,一组本地
1.你能认出是哪里吗?(CBD,靠地标认,但无法靠自然特色认)
2.你能认出哪幅在山西吗?(不能。长得差不多)改造自然的力度太大了,经济环境的影响更大,不再显现鲜明的自然地域特色→失去特色,千城一面
3.你认得它吗?(家乡太原)——我们住在这里,也不能一眼认出→现代化的城市发展,让地域特色不再鲜明。
【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思政教育的渗透)
部分乡村特色景观消失,乡村衰落,而城市又存在地域特色不显,千城一面的现象。那我们该怎么办?继续任由特色消失?还是为保修特色而停止发展?(都不对。要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寻求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留住特色,为传统注入活力;顺应时代,让特色文化代代传承。)
针对这些现象,国家推出了相应措施。2017年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建设美丽乡村,传承优秀文化;2020年公布北京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规划,要留住历史印记,整体保护老城;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视察福建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强调留住城市之魂,守住文化之根。
留住特色,才能留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存在,才能凝心聚力,助我祖国更加强大繁荣。爱乡才能爱国,爱国才能雄立于世界,屹立于东方。
【课后作业】
回到山西,今天我们听民歌,看城乡,初步体味了三晋文化。但这还远远不够,课下让我们继续感受。
【结课】(太原方言发音)行咧,惊天,咋们就说到汁儿哇,谢谢大家!哈克!
(好啦,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很好的思政教育课的载体,通过城乡景观的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留住传统特色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从现在开始就在他们的心中种下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种子,相信会在他们的心中发芽开花。从试讲开始到最终的正式呈现,我一共讲了六个班,可以感到学生们确实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强大冲击力。当然效果最好的是九班,他们在这部分内容之后发自内心的鼓掌,我也从他们的眼神中感受到了他们的动容。这也是我这节课设计的最佳收获。知识也许会忘记,但我相信他们那一刻的感受应该会深深刻印在心底,并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时时发挥作用。我很高兴我可以传递这种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另一个感受就是这节课是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内容,我深深地觉得我们的地理课不仅仅传递知识、培养能力,更是一种美的享受。本节课有很多的美图要呈现给学生,所以幻灯片做得比较多,看美丽的景观图片,让同学们、老师们、包括我自己在备课的过程中都能够体会到这种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美,让我们更加愿意去探究、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让我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美、感受美。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2:57 , Processed in 0.07437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