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工作十二年整,三年高一教学,四年高二教学,五年高三教学,十年班主任工作。面对现行的高考模式,自己应该算是老江湖了,可即便如此,自己对高三二轮复习还是比较模糊。为此,本轮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以来,不断整合自己前些年的感悟,同时不断更新备课资源和备课思路。经过最近几天的思考,发觉本轮高三地理的二轮复习算是真正步入了快车道,思路理顺了很多,试题选择规范了很多,上课节奏和师生互动也改变了很多。
一、二轮复习专题的最终确立
二轮复习与一轮复习不同,一轮复习重在按节理顺知识,初步构建知识网络,形成学科能力,而二轮复习重在以章为单位甚至跨越章节界限构建知识框架(抓主干,忌琐碎),从而提升学科思维能力。我们高三备课组经过研讨,最终确立了这样几个专题:
1、空间定位。此专题仅用了不到两节课的时间,对空间定位问题进行归类、整理、提升。现行高考模式下,空间定位的要求在不断降低,已经不再设置为答题障碍。
2、地理事物的位置、特征、分布的描述与阐释。高考大纲对考生的要求有四大能力,即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动地理基本规律和地理基本原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事物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在高考题中多有呈现,但是从最近几年高考题的设置来看,对于地理事物的位置、特征、分布的描述与阐释的考查愈加巧妙,一般不再直接考查,而是另辟蹊径。如2013年高考题(新课标2)的37题第四问:就降水条件而言,分析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合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很多考生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有点晕头转向,没有思路。如果注意此问的限定词:降水条件,就会柳暗花明。所谓降水条件就是降水特征,而降水特征的描述,考生是不陌生的,意即从降水总量和时间变化两个方面来描述。再如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近年的高考题多有呈现,但是高考题的考查也在不断变换角度。如2011年37题考查桑蚕养殖业发展特点的描述。很多同学都被发展特点一词迷惑,根本找不到思路。如果换个角度思考,此题可以从点状地理事物的分布来考虑。把图中的柱状图变成点即可作答,答题的思路即确定为先总体再局部。凡此种种,需要考生熟练常见地理事物的位置、特征、分布的描述与阐释的答题思路。但是在考场上需要考生冷静思考,沉着应对。
3、等值线的判读。 等值线是近年高考题的保留节目,应该引起考生和教师的高度重视。等值线的类型有很多,如: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深线、等太阳辐射量线等等,不管什么类型的等值线,判读规律都是相通的,即:一读数值,二读走向,三读疏密,四读弯曲,五读闭合。此外,等值线图的基本特点也是相通的,即:同图等距,邻线等差,不可相交(等高线可重叠即陡崖),趋势递变等等。等值线的问题,高考命题专家近些年也在不断创新,这符合国家命题中心的“保持试题稳定性与创新性”的基本要求。如:2011年的三道等高线题组,乍一看是很传统的三道等高线题目,但是如果细细品味就会发现他的独到之处,最后一问的坝高13米,求建坝长度的问题实属不易,很多考生没有思路。因为考生在备考时,练的最多的是大坝的选址,但从来没有求算过建坝的长度。而此题的解答关键其实也恰恰在大坝的正确选址,只有正确选址才能估算建坝长度,此题实在是出的妙。再看2012年的三道等高线题组,乍一看很眼熟,甚至不像高考题,可是当我们仔细研究时,你会发现,此题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只告知等高距和山峰海拔,图中等高线没有一条是已知的,这就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否则就会晕头转向。
4、地理统计图表的判读。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所以每年的高考题必然是以图表的形式承载地理信息,结合地理规律和原理,综合考察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有的老师会问:2011年的高考选择题大多辅以阅读材料,并没有用图表承载信息。其实这是一种用文字考查图表的形式,虽然没有图,但是需要考生在脑中构建地图,考查的难度并没有减小。相反,对于那些语文功底差的考生,恐怕是雪上加霜了。统计图表的类型有很多,如:坐标图、曲线图、结构图、统计表格等,但是所有图表的判读都要知图名,看图例,找规律,析原理。只有充分挖掘地理图表承载的地理信息,正确调动和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才能清晰作答。
5、地球运动。 辽宁省自使用新课标卷以来,地球运动几乎没有题目设置。从2009年到2013年,五年的高考试题均未呈现地球运动题目,这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五年不考,不代表今年不考。但是从近些年地球运动考查题目特点看,早已经摒弃了07年、08年抽象图表的考查。取而代之的,是贴近生活实际的地球运动,如遮阳板的变化、屋顶的设计、体育课站队位置的选取等等。注重考查生活中的地理,这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为此,我们不能忽视地球运动的复习,但是复习的重点是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平日练习的关注重点应是是生活中的地理。
6、天气与气候。 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应该是天气与气候,个人认为,如果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天气与气候这部分知识,地理学科基本上没有障碍了。本专题内容涵盖的知识容量大,对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高。从大气受热过程导致冷热不均,到大气运动(热力环流、风、大气环流),由大气运动到天气系统与气候的形成、分布、成因、特征,再到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对考生的要求实在是高。为此,考生需要凝神静气,细细咀嚼。但是,天气与气候部分内容,在近些年的高考题中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由直接考查气候成因、特征,到考查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再到近几年渗透在每一道考题之中。个人认为最难受的就是最近几年的考题,看着和气候没有一毛钱关系,但是如果天气与气候知识不扎实,你是完全不可能作答的。个中滋味,耐人寻味!不管怎样,掌握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唯一捷径。
7、地球上的水。水这部分内容在近些年的考题中越来越有擦边球的感觉,直接考查几乎不存在了,但是高考命题专家总在知识的交汇处寻找命题点,如2013年海雾的成因分析,只有读懂题意,明确洋流的分布规律、分布范围,你才能准确判断。水循环不直接考查已经很多年,而是穿插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当中。这部分内容虽然不多,但是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还是不能忽视的。
8、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理环境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整体性和差异性,这部分内容在近些年的高考题中越发凸显,因为这部分知识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而且这部分知识的考查给人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如:2013年37题的第一问:种植桉树前,涵养水源过程的描述。几乎让所有考生都望而却步,不知如何是好。此题考查的就是地理思维过程,而我们平日的课堂教学总是强调植被涵养水源的生态价值,但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涵养水源的过程。用我的话说,过去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问题,今天要逼着你说出答案,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9、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这部分内容是地理必修2的核心知识,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商业等人类活动。此部分内容主要考查考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人地观念,近些年的考题中也多有呈现,而且考查时会依托于某区域的地理背景。但是,命题专家已对常规的区位问题不感兴趣,而是在推陈出新,如2011年的桑蚕、中草药,2012年的小白杏、枸杞等等,不管怎么考,区位的基本理论是根本,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是核心。
10、区域可持续发展。必修三的复习不能忽视,必修三各章节的案例教学是高考答题建模的依据,为此,我们要重视必修三的案例教学,深入理解和领会案例背后隐藏的地理规律、地理方法和地理技能。本专题较大,但是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实际是必修二的区域再现。在高考题中很难说清是必修二还是必修三,往往是互相难以割舍的关系。
二、二轮复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轮高三二轮复习以来,我们备课组经过研讨,达成一致意见,摒弃过去以讲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以构建章节知识框架,理顺知识为主导,之后对重要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重在以题渗透知识讲解,并引导学生生成答题思路和方法。
1、构建知识网络,理顺章节知识。
一轮复习已经初步构建以节为单位的知识网络,且比较详细,而二轮复习的知识构建是以章为单位,重在主干知识的梳理,不再计较细枝末节的琐碎知识。每节课课前10分钟左右时间,师生一起构建本章的知识网络。在构建过程中,教师注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必要时及时、适当展开。需要注意的是,知识构建要网络化、条理化、脉络化,知识呈现要逻辑化、层次化。 2、典型例题的选取是关键。
二轮复习或说整个高三复习的关键是习题的选取,我们备课组专注于高考题的选取,并且以最近三年的高考题为主。模拟考试题能不用就不用,毕竟高考题才是最经得起推敲的题目。我们备课组对高考题的选取进行了归类整理,对高考题的讲解进行了方法提炼。在解析高考题的过程中,我们注重答案的生成过程,淡化答案的具体结论。我和我的学生已经颇有感悟,用我的话讲:高考题的答题,一审题干,获取隐性和显性信息;二看图表,解读隐性和显性信息;三用原理,调动和运用所学相关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四组语言,描述和阐释或论证和探讨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理在书中,答在脑中,分在卷中。
总之,本轮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效果显著,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课堂的方法提炼到位,专题选取恰当,习题选择精炼,师生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