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一、厄尔尼诺的来历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上帝之子)的意思,指的是圣诞节前后发生在南美洲的秘鲁和厄尔尼诺附近--即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常对大气产生巨大影响,从而给全球气候带来异常变化。厄尔尼诺是南美洲秘鲁渔民最早对影响当地鱼流的秘鲁近海暖洋流的通俗叫法,因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圣诞节前后,与圣子耶稣的诞辰有联系,故此得名。早在1891年,秘鲁利马地球物理学主席路易斯.卡过泽就提示人们注意秘鲁沿岸的以北向南暖性逆流。100多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厄尔尼现象不仅扰乱秘鲁渔民的正常渔业生产,引起当地气候反常,而且在厄尔尼诺现象强烈的年份,还会给全球气候带来重大影响。
现在,厄尔尼诺现象的含义,已被气象和海洋学家扩大定义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大范围、长时间的异常增温现象,当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的水温比正常水温高出0.5℃以上时,就可判定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温差越大,则强度越强。
据专家统计,厄尔尼诺大约每过2-7年出现一次,但却没有一定的周期性,每次事件的强度不尽相同(即表层海温的异常程度不同),持续时间也有差别,短的半年,长的持续一年以上。如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两次厄尔尼诺强度很大,持续时间长,对全球气候变化造成严重影响。
二、历史上厄尔尼诺发生的概况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追踪着厄尔尼诺发生状况。江爱良、于沪宁根据本世纪厄尔尼诺出现情况,划分了三个明显不同时期:从1900年有记录开始至1940年为厄尔尼诺偶发期,在此时期尚未看出全球变暖;1940-1980年为厄尔尼诺中等发生期,全球出现微弱或中等程度的升温;1980-1998年为厄尔尼诺频繁出现期,此期全球明显升温。他们提出应关注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的叠加效应的新观点,认为今后十年或更长时间内,厄尔尼诺仍得频繁出现,全球温度将保持偏暖标志。于此伴随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生物灾害等频繁出现并加剧危害等,故及早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科学家在追踪厄尔尼诺还发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即反厄尔尼诺)事件是循环交替发生的。据统计,1950年以来,全球共发生过14次厄尔尼诺事件,分别发生在:1951年、1953年、1957-1958年、1963年、1965-1966年、1968-1969年、1972年、1976年、1982-1983年、1986-1987年、1991-1992年、1993年、1994-1995年、1997-1998年。20世纪90年代以来,厄尔尼诺事件频繁发生,至今已有4次。虽然每次厄尔尼诺事件都有很多共同特性,但每次过程又有着它与众不同之处,几乎没有两个过程是完全相像的。如1982-1983年的强厄尔尼诺就出乎科学家的意外,因为它与过去几十年发生的事件都不一样,发生前没有出现当时已经认识的一些前期征兆;1997-1998年的事件则爆发和发展都异常迅猛。可以说,每一次厄尔尼诺的发生都使科学家们增加新认识。
三、近期厄尔尼诺现象的一些征兆
近几个月以来,热带太平洋发生的大气、海洋各要素的异常现象,令科学家们密切关注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状况。根据大气、海洋各要素的监测结果,国家气候中心的气候专家翟盘茂和他的同事们对今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早有察觉。去年11月初,在2001-2002年度气候预测会商会上,国家气候中心就提出了2002年春季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的预测意见;今年1月25日,他们又将《关于2002年春季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的预测报告》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参考。现将近期一些征兆简述如下:
1、我国2002年出现异常的暖冬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2002年冬季(2001年12月-2002年2月中旬)全国的平均气温突破历史记录,全国平均气温为40年同期的最高值,其中北京、天津、兰州、郑州、武汉、南京、南昌、杭州等2002年1月的平均气温突破建国以来同期最高记录。广东今年2月上旬中期,至3月上旬,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早春持续偏暖偏早的反常气候,全省大部地区2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3-4℃,大部地区2月上旬中期至3月上旬滴雨未下。
2、今年1月29日,国家海洋预报中心预测,本世纪第一个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现象将于今年4、5月生成。其主要依据有:⑴2001年夏末以来,赤道太平洋中部海温一度偏暖,表层以下海水温度的冷暖结构与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前期非常相似;⑵西太平洋上空西风异常过程频繁出现,这是有利于厄尔尼诺发生的基本条件,如果西风异常持续发展,春季爆发厄尔尼诺的可能性就很大;⑶自1998年来,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总体上表现偏冷状态,持续时间是近50年来最长的,而且春季又是最容易发生厄尔尼诺的季节;⑷国内不少动力和统计模式预测在2002年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水将趋于变暖,出现厄尔尼诺的可能性大。
3、美国国家宇航局专家们根据太阳活动规律预测今年太阳黑子将开始减少,2007年达到谷值。他们通过百年研究表明,太阳黑子自减少至谷值期间是厄尔尼诺多发期,至少有2-3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故预测2002-2008年将有3次厄尔尼诺发生。
4、哥斯达黎加专家们通过对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观测资料分析发现,去年10月至12月6日,赤道附近太平洋海水温度比正常水温上升0.7℃,并有继续上升趋势,认为这是"圣婴"在水面下蠢蠢欲动的表现。据此,哥斯达黎国家气象协会警告世人,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于今年4月起对世界气候产生影响。
5、气象专家分析认为,从去年10月起赤道西太平洋上空西风异常,频繁出现,12月中旬西风异常进一步扩展,正常状态下海水"东冷西暖"格局受到冲击,在120℃以东赤道太平洋50米以上海水开始增暖,这是厄尔尼诺到来的前期特征。
6、世界各地天灾连连出现,据外国媒体报道,今年初世界各地天灾连连。欧洲:英伦三岛1月下旬遭到罕见日暴雨大风,全英约100多处发出洪水警报;法国困气候反常,今年1月29-30日,300多头海豚搁浅死亡。亚洲:今年1月底2月初印尼雅加达附近大片暴雨,2月2日凌晨洪水一度淹没全球。美洲:隆冬出现罕见的严重暴风。今年1月底暴风狂扫了整个美国东北部。非洲也因气候异常导致50多吨龙虾在南非海湾集体"自杀"。
四、厄尔尼诺现象可能诱发气候异常
1、厄尔尼诺现象对热带地区气候异常的影响
气象学家研究发现,近百年来,南亚、东南非洲和南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等地区,厄尔尼诺发生后,绝大多数为雨量减少年乃至干旱年。当厄尔尼诺发生时,季风区强对流东移,降水减少,这是导致非洲等干旱的重要原因。如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中,一些地区出现罕见的高湿少雨旱魔横行和森林大火,雨在另一些地区又遭受暴风雨的袭击,洪水泛滥等。
2、厄尔尼诺现象对中纬度地区气候异常的影响
厄尔尼诺改变了中纬度大气环流状态,造成中纬度气候异常。如一些地区冬春季出现罕见的低温和暴雪、港口、河道被坚冰封闭;一些地区夏季出现罕见暴雨、洪水泛滥,而一些地区持续高温干旱,大量海豹等动物死亡等。
3、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专家分析认为影响我国气候异常现象主要表现在:⑴热带气旋减少,即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和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减少;⑵我国北方夏季易出现高温、干旱;⑶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发生后的次年仍发生洪涝灾害,百年年来,在我国发生的严重洪涝灾害,如1931年、1954年、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发生的次年;⑷厄尔尼诺年发生后的冬季,北方历出现暖冬。
人们大约从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研究厄尔尼诺现象了,但是,由于厄尔尼诺的孕育、发生过程和表现形式极为复杂,所以人们对厄尔尼诺的准确预报成为难度很大的课题。
五、关注厄尔尼诺事件,未雨绸缪,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全球性的灾害。建国后发生的14次厄尔尼诺事件中,以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引发的气象灾害最为严重。1982-1983年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全国性气象灾害有:几条河流泛滥,南方先是洪灾,后又发生干旱,沿海渔业生产减产;较高纬度地区气温偏低,东北发生严重冷害,少收粮食约10亿公斤;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灾害频繁发生等等。据世界气象组织指出,1997-1998年厄尔尼诺现象其强范围超过了1982-1983年那一次,创百年来的最高记录。例如1997年北方高温干旱,黄河断流时间之早,持续时间和断流河段之长,不破建国后的记录;西北冬季异常低温严寒,华东冬季异常暴雨和强对流灾害等频繁出现;1998年暴雨强大,持续时间长,洪灾惨重。长江河成发生了继1954年后全流域大洪水,并持续了两个多月,高水位持续时间之长,超过了1931年和1954年的大洪水,福建闽江。广西西江发生了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松花江、嫩江发生了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许多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厄尔尼诺事件是科学界公认的迄今为主发现的最强的年际气候信号,厄尔尼诺一旦发生将给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候造成异常变化,导致天灾连连,使人们生命财产受到损失,也给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因此,对厄尔尼诺事件必须正确认识,积极面对,防避为主。抗救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免厄尔尼诺事件可能造成损失,以保障社会经济正常持续发展。
1、树立科学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知识技能
厄尔尼诺危害面广,其引发的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无不受其影响,受损失大。因此,提高全社会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对减轻厄尔尼诺事件的损失,加速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必须树立科学减灾意识,提高减灾技能,把灾情减至最低限度。
2、加强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健全防灾减灾法制建设
厄尔尼诺的发生是人们难于阻止的事件,重视防避其所引发的各类自然灾害,减免损失,事关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问题,必须加强领导,建立高效率的防灾减灾组织管理体系。同时,建立相应的防灾减灾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不断完善防灾减灾的法制体系。
3、强化防灾减灾、工程体系建设
切实搞好水利工程和生物工程建设,做到遇捞能及排,遇旱能及灌;加固海堤,沙堤和山塘,水库、堤围,修堤围险段,确保水库不跨,堤围不缺口;做沿海防风林带,和农用防护林网,大力助林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
4、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厄尔尼诺可能引发各类灾害的防灾减灾水平
要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当前应重点建立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系统,建立一个完善的、快速的省、市、县、镇和各部门联网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不同层次的减灾工程,健全和完善防灾减灾的预报和通讯系统,为政府,生产单位开通灾害信息终端,保证预报。预警信息畅通,使减灾措施落实到千家万户,最大限度地减免灾害的损失。
陌生的拉尼娜
近两个月来,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洋、大气的各种监测数据表明,厄尔尼诺现象正在迅速向“拉尼娜”现象转化。“拉尼娜”的字面意思是“女孩”,它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据美国圣迭戈斯克里普斯海洋中心的电脑模型显示,目前海面以下的寒冷海水正由东南亚朝南美流去,并将迅速上升至海面,使赤道附近的表面海水转冷。5月份,在东太平洋的一些监测区内,海洋水温骤降了8℃,信风加强。美国海洋热带研究所指出,位于赤道附近、低于正常水温的区域如今已扩展到东西长3000海里、南北宽数百海里。尽管这片水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但是这片水域仍在扩大,略低于表面以下的一个巨大的冷水层源源不断地向这片水域补充冷水。
美国气象预报中心负责人哈里。范登多认为,形成拉尼娜的条件很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成熟,有些迹象已经在向这方面发展。有关专家指出,拉尼娜现象对气候的影响很难预测,因为它不像厄尔尼诺现象那样简单。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认为,拉尼娜现象可能使美国东南部冬天的温度比正常时期高,而西北部比正常时期低。英国的科学家认为,拉尼娜现象将使北美洲的西部地区、南美洲及非洲东部地区面临干旱威胁,而可能给东南亚、非洲东南部和巴西北部造成水灾。中国国家气候中心专家认为,拉尼娜的危害不会有厄尔尼诺那样大。关于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他认为,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很多,现在还很难估计具体影响。
拉尼娜来者不善
据新华社消息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专家日前说,继去年延续至今年上半年的“厄尔尼诺”之后,目前正在形成的“拉尼娜”现象也将对我国气候产生一定影响,有关地方和部门必须高度警惕其可能引发的各种灾害。
在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比一般年份异常偏高时,被称为“厄尔尼诺”(圣婴),而表层海水温度比一般年份异常偏低时,被称为拉尼娜(圣女),又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我国科学家认为,如果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的表层海水温度连续6个月比平时低0.5℃,就是一次拉尼娜事件。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宋学家研究员和王彰贵研究员说,从1950年至今,已经发生9次拉尼娜现象。在拉尼娜事件中,赤道中、东太平洋信风比常年偏强,海水温度偏低,云量减少,海平面气压比常年偏高,在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海水温度比常年偏高,对流活动加强,云量增多,降水偏多,海平面气压偏低。位于太平洋西边界的黑潮也比常年增强。拉尼娜发生时,由于大气环流以及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明显增强,强劲的夏季风将大量暖湿空气带到内陆,使我国北方地区夏季降水增多。
拉尼娜发生期间,由于西太平洋的“赤道暖池”温度偏高,使热带风暴能量充足,因而台风发生的个数比常年要多,在我国沿海登陆的台风也要相应增多。台风的移动路径将向西增加。冬季黄、渤海的海冰冰情往往有所偏重。专家说,拉尼娜造成的自然灾害损失往往要低于“厄尔尼诺”。
拉尼娜现象影响我国气候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圣女”的意思,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其引起的气候变化特征恰好与赫赫有名的“厄尔尼诺”相反,并同厄尔尼诺一起成为当前预报全球气候系统异常的最强信号。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赵振国认为,今年,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偏低,东亚经向环流异常,造成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偏北气流盛行,而东南暖湿气流相对较弱。于是,北方强寒潮大风频繁出现,而降雨量却持续偏少,气温也居高不。
据统计,今春北方地区风沙天气频繁,3到4月一共出现了12次大范围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影响范围包括西北、华北、东北西部、黄淮地区,甚至波及到了江准地区,5月份西北地区又出现了3次区域或局部地区沙尘暴天气,其频率之高、范围之广,为近50年同期所罕见。气候专家陈峪说,西北地区近50年来沙尘事件频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陆均天说,从公元300年以来,我国一共出现过5个沙尘事件频发期,每个周期持续90年左右,近10年来沙尘事件又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
谈到沙尘暴出现的原因,陈峪认为,沙尘暴的形成及其规模取决于环境、气候两大冈素,从环境上讲,日益严重的荒漠化问题不容忽视。但“无风不起浪”,从气候上讲,今年北方地区自2月份开始,气温回升较快,偏高幅度达2至3摄氏度,造成土壤解冻时间提前,干土层大量出现。这时,雨季尚未来临,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北方地区连续出现大风天气,土借风势,沙尘暴随即形成。
北方的高温少雨,也是人们的一个热门话题,今年3到5月,全国平均气温创下1961年以来的同期最高,特别是北方地区气温持续偏高。从2月开始,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连续4个月总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华北、西北地区不足5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特别是2到4月,北方地区平均降水量仅23毫米,为建国以来最少。高温再加上少雨,使北方地区土壤墒情快速下降,形成了9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春旱。
赵振国说,1992年以来,除1998年外,其它年份2到4月北方降水量一直在多年平均值以下,特别是去年6月至今,北方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土壤底层墒情已经很差。这时,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我国北方地区偏北气流盛行,而东南暖湿气流相对较弱,再加上冷暖空气配合不利,此消彼长,一直没能在北方地区形成理想的降雨条件,由此出现了持续少雨干旱的天气。
在北方抗旱的时候,长江以南局部地区却是暴雨频繁。对此,陆均天指出,南方的暴雨天气是局部强对流天气的结果,从大范围流域性来讲,降水量尚属正常。
陆均天在谈到我国整体气候特征和发展趋势时说,从近年来全球气候的走势看,普遍表现出多样化趋势,这主要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交替作用的结果。在这种环境中,我国不可能成为风平浪静的“世外桃源”。他说,国家气象部门正密切关注今后的大气气候变化,及时预报,尽可能减少灾害性气候带来的损失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3 06:22 , Processed in 0.06887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