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上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这一节,主要运用了小组讨论来进行。在上一篇文章里,我描述了这学期我的地理课堂实践。一切都好像很顺利,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写下这篇实录,请各位老师能批评,给出建议。
我所用的教材是鲁教版教材。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根据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岩石圈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或者地壳内部物质可理解为岩石。要说明岩石圈或者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首先要了解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次要联系各种地质作用来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但不深入讲述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与相应的地质作用。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根据课标,在落实“运用示意图说明”的要求时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则需要学生理解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涌浸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等。要表现出循环的意识。
课堂实录:
导入:复习导入。幻灯片上呈现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特点,代表种类。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还记得岩石圈是由那两部分组成的吗?
生:上地幔顶部的岩石部分和地球。
师:我们接着讲了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是?
生:答。
师:和学生快速总结三大类岩石的特点。略。

师:我们班哪位同学朗诵好?
生:喧闹,推荐。
师:我需要一个人来帮我朗诵一篇短文,朗诵者小组加一分。
生:欢呼举手。(我迅速选择了一个印象里少发言的组)
生:朗诵。“人生就像岩石,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向上突破是新生的开端;如若心浮气躁突破地平面的限制,人生很有可能像玄武岩一样千疮百孔,只有沉下心来慢慢修炼才能像花岗岩一样坚如磐石。
人生就像岩石,有可能会再次被深埋地下经受高温高压的历练,这种历练能让你更加纯粹,就像名贵的大理岩,出土的那一天会让世人惊艳。
人生就像岩石,难免经受风吹雨打的考验,被外力作用磨去的棱角不会灰飞烟灭,经过岁月的沉淀,它们会像记录地球历史的沉积岩,为你的成长经历代言。把你磨得更圆,是为了让你能走得更远。”
生:鼓掌。师,宣布班长和课代表计分。
拓展:
师:刚才的朗诵里。我们的三大类岩石是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就被称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同学们抬头,看幻灯片,
师:讲解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的循环过程。
活动:物质循环图的填图和总结。
教材上有一个活动,四个空框,填三大类岩石和相应的转化过程。
我们配套的导学练上28页和32页有与此相关的解析和关键点总结。
我的任务是,先安静看2分钟,结合我刚才的讲解阅读导学练28页,32页的内容。
2分钟后我宣布,小组探究开始。
因为时间充裕,我想让大家讨论的深入一些,我看着表,足足讨论了7分钟。
期间我一直在教室走动,询问每个小组的讨论进展和疑问。
因为涉及到小组加分和我承诺的加分,所以同学们一如往常,非常的积极。没有闲着不动的同学,都思考,参与了团队的讨论。
当我宣布讨论结束时,全部的小组都举起了双手,愿意在黑板上我画出的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上进行讲解。
最后,6小组上来讲解,严谨科学,还提出了根据箭头指向数量多少来判定岩石类型的方法。
由于其他小组也非常想上来展示,我只让第六小组完成了三个空框里的名称判定和解释,箭头上的转化过程,我让另外的小组来填图。由于第二个小组上来填图的内容中外力写的是“风化侵蚀搬运”,变质作用写的是“高温高压”,我又给其它组一个机会上来改正。
{思考}在各组的讨论中,提出沉积岩和变质岩的顺序能否颠倒的问题。
讨论活动在我简短的点评后结束。
巩固:

【结束】 我花了10分钟,配合实例讲解了岩石圈物质循环的三个意义。
用最后一点时间,在导学练上做了一个物质循环的练习题。
做完题,刚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