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城的定义是“盛民也;从土城”,意思是将人民置于其中。清代古文字专家段玉裁,将“盛民”比喻成“如黍稷放在器皿中一样”,含有保护或守御的意义。而隍,许慎明确指出是“城池”。池都筑在城外,有水的称“池”,无水的就叫“隍”。《易泰》和《周易窥余》这两本与“易”有关的深奥作品中,都有“城复于隍”的说法。其意思是在城之外,还包有池濠。班固的《〈两都赋〉序》说:“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后汉书·班彪列传》也谈到首都洛阳修建宫室、“浚缮城隍”的事。这里城隍的意思就是指城池。
其实,无水的隍主要存在于北方,南方则很少。康熙《常州府志》卷五谈到明代成化年间一个修筑城池的事例,称“池隍楼橹虽无改旧规,而雄伟壮丽实侈于前”。当时池、隍并称不过是一个泛指。据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卷四记载,“隍”在江南往往被“堑”这个称谓所取代。
正因为城隍与城池本身,或者说对民众的保护功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后来出现的城隍神,也就与城池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赋有保城护民的重要职责。
城隍作为神的称号,历史也很悠久。《礼效特牲》“天子大蜡八”中所说的蜡祭八神,其第七位叫“水庸”,相传就是后来的城隍神。“二十四史”中最早出现关于城隍神故事的,是《北齐书·慕容俨传》。北齐天保三年(552),慕容俨据守郢州城时,遭到后梁大都督侯?、任约率领的水陆军队围攻。由于城在江中,当时城内军民都认为孤城难保,守城信心开始动摇。当时城中有一座神祠,神名俗称“城隍神”。慕容俨就率众人到这里祈祷。在人们的祈请声中,天空中突然刮起大风,江中惊涛涌激。人们都以为确有神人在暗中帮助,守城决心大增,最终击退了梁军的围攻,城内百姓得以保全。这是古史记载中第一次出现祭祀城隍神。
南北朝时期,城隍神信仰已经在民间自发产生了。大约在梁朝末年,由于筑城技术的不断南传,在长江中游乃至汉水流域,城隍作为城市的军事性守护神形像渐趋完善。当然它的性质也开始人格化了。如人们熟知的汉代的纪信、彭越、萧何、张骞、灌婴等人,死后都被当作城隍神奉祀。晚至清代也是如此,只要御灾捍患、有功德于百姓的,就可归入国家祀典。清钱泳的笔记《履园丛话》“丛话十五”记载了江南苏州府的城隍神,先是汤斌,后来依次变为陈宏谋、吴坛继、顾光旭,到道光时则变作了陈鹤。他们都曾在当地为官,因生前在政迹上有突出表现,所以在故后也被列入祀典,成了城隍神。
显然,民间已长期存在着城隍神信仰,尤其在吴越地区,对城隍神是“水旱疾疫必祷焉”。但最初在国家祀典中,是没有城隍神的。宋人欧阳修曾指出,当时天下尽管普遍出现城隍神,但是将其信仰列入县级祀典的却很少。范文甫曾问于程颐,到官三日例当“谒庙”以及城隍情况时,程答道:“城隍不与土地之神,社稷而已。”([明]叶盛《水东日记》卷三十城隍神)
而全国性城隍神信仰的普遍化和制度化,晚至明代才出现。《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八载,在洪武二年(1369)正月,朱元璋下诏,敕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全国城隍神的等级也作了划分,将城隍神设定为首都应天府(1),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2),府(3),州(4),县(5)五类等级。朱元璋还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其目的就是增强国家的权威性。清代的城隍庙则分首都、府、州(县)三级。同时,每逢建都分县这样的大事,都必定要建城隍庙。江南地区的嘉善县(今浙江省嘉善县)在宣德五年正式设立。正德《嘉善县志》卷四就说“锡土分邑,乃建城隍”,指明了建县伊始必设城隍的事实。不过,这里“城隍”的意思比较含糊,可以说是城池,也可以指为城隍神庙。
明代政府曾明确规定,地方官吏到任伊始,首先必须去城隍庙拜神。为了对新任官员解释并及时提醒官员们拜神,地方官衙的胥吏会拿出一份常备的官员到任“须知册”,供新任长官查看,其中就有对城隍神礼拜的规定。有了这份东西,大概所有官员都不会忽视拜谒城隍这第一等的大事。
民间的城隍神信仰就更为普遍了,其中尤以江南地区的城隍信仰为典型。其灵验故事的丰富,也是导致该神信仰普及的重要因素。清人陈其元的《庸闲斋笔记》曾有这样的记载:元末明初人秦景荣因战乱避居今天的上海地方时,曾住在东乡长寿寺。他死后,被朱元璋封为“上海县城隍神”,十分灵验。据说顺治十年秋天,有盗匪从海上入侵上海地方,这位城隍神就显灵保护了当地,地方百姓为了感激城隍神的再生之恩,对其奉祀香火二百年来一直不断。青浦县的后所封,也很灵验。传说有人曾侮慢城隍,很快就遭到了报应。所以,当地常常聚资修理沈恩墓。城隍神的灵验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都被神化了。清代王应奎的《柳南随笔》卷一记录了这样一个事例:当时有人相信,元旦那天第一个进城隍庙焚香的定会获福。事实上也有极为巧合的事:常熟县曾有人在元旦这么做,后来他的孙子居然中了崇祯癸未(1643)科进士,曾孙又与之同榜高中。
在城隍神信仰行为中,最热闹的要数以演戏娱神为主的庙会活动,这是祀神的一种补充形式。在江南地区,几乎所有的城隍庙内都搭建有戏台。如上海县城隍庙的戏台,即在道光年间再次得到重建,地方百姓对此事极为关心,募捐时都十分踊跃。而城隍庙会的盛况也是非其他寺庙可比。1820年出版的英文《上海导游手册》,描述了当地城隍庙的兴隆:“在节日里要想穿过庙那是困难的。祈祷的人群在神像前燃烧着香烛。巨大的炉子里发出的热力逼迫人赶快退出,那代表银锭的纸钱正在炉子里燃烧。……”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20:07 , Processed in 0.06362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