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逝水づ年华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236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经济地理学

已有 531 次阅读2018-8-29 16:19 |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经    学》

  绪论

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P2-3

()史志描述

()商业地理研究

 1.时期: 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

   ◆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瓦伦纽斯——商业地理教科书;奇泽姆——《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

  附: 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图P6)

 

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P7

 ()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1)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等各相关部分;

  (2)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

  (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4)空间尺度,包括各种不同尺度,从小区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1)区域学派

   代表人物: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

什金。

  学术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研究其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

 2)部门统计学派

  代表人物: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学术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的配置。

苏联学者主张的观点加强了生产关系和政府的作用,而弱化了市场经济本身的空间结构规律研究,与欧美学者的研究形成了参照。

3、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P15

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

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而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是经济规律的作用。

因此,掌握经济学相关知识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反过来,考虑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于经济学的资源有效配置也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4、区位与区位理论 P34

()区位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1)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现代区位理论还                                   要考虑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

   2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现代区                                   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                              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                                多种具体目标;

   3)在区位选择基准上:古典区位理论是成本最小,现代区位理论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                           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5、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P36

 ()区位条件

  概念: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二)区位因子

   概念: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分类图示)

 

6、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P38-43

可进入性包括(1)地理可进入性: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2)经济可进入性:系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3)制度可进入性: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4)社会可进入性:社会因素(语言、文化)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7、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P44

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a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性和经济合理性   

       1.对经济活动持续性的影响

          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           谓的需求门槛。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类型而不同。

       2.对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影响

       1)内部规模经济

       2)外部规模经济

      b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二)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不仅有规模之差,更有内容之差,不同的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市场特性往往是由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偏好的特点而引起。在不同的区域,由于不同的消费习惯和其它不同因素,占首要地位的需求层次往往并不相同。(市场特性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

8、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P48

(一)交通要素:

1.交通网

  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

  点——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差点、港口、机场等。

  线——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线)等。

2.交通流(人和物质的移动)

  交通流存在着方向性,即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

  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

3.地域

  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原因、结果以及那些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

(二)运输方式对运费的影响

 公路适合短路运输,铁路适合中途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远途运输

  

(三)交通便捷程度的两个指标及其运算

 A、交通网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计算

  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

     β= E/V

  式中:β——交通网的连结度;

   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

   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

B、通达度——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

  1.通达指数accessibility index)

  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由下式计算

               n

                Ai = Dij  i =1, 2, 3, ... , n

                    i=1

式中:Ai——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

   Dij——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

2.分散指数

  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用D来表示。       

               n   n

           D =∑ ∑Dij   Dij同上式)

              i=1 j=1

  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农业和工业区位理论

9、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P58-66

形成机制————杜能圈P61图

(一)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了解)

  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二)地租曲线

     概念: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10、韦伯工业区位论 P67-74

(一)理论前提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二)阶段性构建步骤

 第一阶段: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第三阶段: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在运费指向论中的几个概念:

A、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

  1原料分类:

  标准及分类A原料空间分布状况:遍在原料——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原料,如普通砂石;局地原料——只有特定场所存在;B按原料生产时的质量转换状况:纯原料——在工业产品中包含其全部重量的局地原料;损重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重量损失,最终只有部分重量被容纳到最终产品中的局地原料

    2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重

                  ◆原料指数(Mi= 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

    3)区位重量: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即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 区位质量=  (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 产品重量                                            =   (局地原料重量/  产品重量)+ 1   = 原料指数 + 1

B、综合等费用曲线

 

多部门企业(公司) 区位

11、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 P115-118

(一)企业增长动因

1.实现规模效益

2.实现交易内部化

3.技术优势的发挥

4.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企业增长的战略

1.横向一体化   

2.纵向一体化  

3.多样化

12、企业空间增长阶段 P120

企业的空间增长分为三个阶段的特点:

  阶段:单区位,功能混杂

   阶段Ⅱ:不同功能部分在空间上的分工

   阶段Ⅲ:空间区位分散功能分化加深

13、企业空间演变模式 P123-131

(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  (图P124

1公司成长差异及原因

由于工厂所在城镇人口规模不同,导致其具不同的生产规模。规模差异进而又引起生产成本差异。较大规模的工厂生产成本较低,因而具有初始竞争优势,得以更快地增长。 

2公司的空间组织变化

  工厂发展竞争的结果,少数得以生存,其市场去也得以扩大,覆盖了原来众多小公司的市场区。

   

(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P126)
1公司组织变形与区域演化过程

  公司在由地方向多国扩展中,要跨越三种门槛。每跨越一次门槛(threshold),便引起一次组织的变形公司首先跨越活动空间,其次为信息空间,最后为决策空间。

 2公司组织变形与区域演化机制

  公司最初的活动空间、信息空间和决策空间均限于当地。在活动空间带动信息空间和决策空间外扩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组织变形。

3 泰勒公司空间扩张模型

地方性公司扩张到其它区域,跨越第一个门槛,成为多分部区域性公司跨越第二个门槛,成为全国性公司。 

 

(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 (图P127)

 

(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图P129

(五)四个模式的比较

 

 

共同特点:

  均展示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单区位到多区位的扩张过程。

在公司扩张中,销售起先导作用,其次为生产机构的建立(按最低风险原则扩张)。

市场占领促进公司的扩张。

14、公司组织结构的主要类型 P131-133(了解)

 (一) 功能部结构 ——如工业公司内,可分为生产制造部、市场营销部、财务部、研究与开发部、人事部等。各部门分工明确、职责分明

 (二) 产品部结构——产品部结构多出现在生产产品领域较广的公司

  (三) 区域部结 —— 公司内所有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发生的活动(包括购买、出售或生产的各种货物或劳务),均为相应的该区域公司分部所管理。

  (四) 顾客部结构——例如,有的商业银行分为个人信贷、公司信贷、住房抵押、信托等部

  (五) 矩阵结构——如有些公司在区域部结构之下采用功能部结构,也有的公司在区域部结构之下采用产品部结构。 

跨国公司区位

15、产品周期理论 P139-140

产品周期理论内容:

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附图:


16、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 P142-144(了解3大点)

(一) 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

 1.区位

  ◆经济中心区

 2.区位选择原因
  跨国投资者仿效东道国已有的投资格局,在经济中心区投资,可以减少因对投资地情况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
3.区位转移
  一方面与发展中国家非发达区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有关,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时间滞后于发达国家,其区位扩散也应出现相应滞后期。

(二) 集中于边界地区

  1.区位
  边界地区。

  2.区位选择原因
  边界地区,历史上相邻两国(地区)交往较多,彼此了解加深,投资者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较多。政府在边界地区建立“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等,给予较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加强了这种边界区位。

(三) 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1.区位

  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2.区位选择原因

  一般来说,语言和文化习惯的相同,可以减少对信息了解的障碍,加强投资者与当地各有关方面的沟通;了解当地的习惯、法律等,也利于避免劳资冲突

17、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 P145

1)便利的交通运输;

2)及时的信息获取;

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

18、跨国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 P153-154

跨国生产单位的几种组织型式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19、区域产业分类 P174-175

 (一) 三次产业分类

三次产业分类也称为克拉克(C.G.Clark)产业分类,即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分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农业实际上是指种植业。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它各项事业(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公务等)。

(二) 产业功能分类

  产业功能分类是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将其分成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大类。

主导产业:概念——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特点——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在全国同类产品的比重高;

关联产业:

       概念——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基础性产业:

         概念——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支柱产业:

  概念——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特点——支柱产业虽然在本区域的经济总量扩张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在全国的同类产业中所占比重却较小,或者与其它区域的同类产业相比并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因而它不能发挥区际分工的作用,也就不具有主导产业应有的功能。

潜导产业:当前规模小,对区域增长影响有限,但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三)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划分出的产业有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20、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P180—181

1)配第-克拉克定理

  基本内容:

  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产业结构演化原因: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2)霍夫曼定理

基本内容: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呈下降的趋势。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例为5 (±1)。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比消费资料工业快,但在规模上仍比消费资料工业小得多,这时,霍夫曼比例为2.5(±1)。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规模大体相当,这时,霍夫曼比例是 1(±0.5)。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过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21、区域空间结构 P183-188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点、线、网络和域面不是简单的空间形态,它们具有特定的经济内涵和相应的功能。区域空间结构就是由各种点、线、网络和域面相互结合在一起构成的。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1.极核式空间结构

       增长极      极核式空间结构

2.点轴式空间结构

  点轴式空间结构有时也称为点轴系统,它是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轴线的形成过程

  ◆轴线的发育过程

3.网络式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

◆网络的形成过程

(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3)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4)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经济发展

22、区域经济增长因素 P205-208

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过程。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

 (一) 资源禀赋

       1.资源分类

       2.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3.劳动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4.资金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5.技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6.社会环境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 资源配置能力

       1.经济体制

       2.政府经济管理能力

       3.企业组织水平

       4.区域经济结构

(三) 区位条件

(四) 外部环境

        1.全国经济发展格局

       2.区域经济关系

       3.国际经济背景

23、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P208-210

区域增长极理论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概念: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理论内涵: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注:纳克斯提出贫困恶性循环论

24、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P212—214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罗斯托根据对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所做的研究结果,归纳出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有六个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

  2.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

  3.起飞阶段

  4.成熟阶段

  5.高额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25、产业集群 P219

定义:一组在地理上有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它们同处在相当于一个特定的产业区域,由于具有共性与互补性联系在一起.

基本特征:

1、组成要素上,产业集群由生产销售部门、相关产业部门和支持机构所组成。

2、在企业构成上,产业集群的企业主体是中小企业;

3、内部联系上,典型的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存在着分工与合作的关系;

4、产业集群的根植性;

26、经济区 P255

(一) 经济区的概念

经济区“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经济区是“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在一国国民经济中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其内部有共同经济生活和长期经济联系,且在全国或地区担负专门化生产任务的地区生产综合体”。

本书的观点

  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 经济区的类型

1.经济类型区

2.部门经济区

3.综合经济区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27、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P234-239

(一)极化——涓滴效应

赫希曼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它区域产生作用。为了解释方便,他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称为“南方”。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极化效应—不利于落后经济地区;

  涓滴效应—有利于落后经济地区;

(二)中心——外围理论

基本观点:

  (1)在若干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使得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

(2)中心与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中心居于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

(三)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布鲁克菲尔德的相互依赖观点: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比不发达国家更依赖于资源和资本密集的技术,而且也依赖不发达国家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受依赖关系的影响,不发达国家的内部变革也使得它们越来越依赖发达国家的资源和资本。所以,很难区分出它们谁依赖谁,实际上是相互依赖。在世界范围内,没有相互依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无法进行下去。。。。 可以这样来理解相互依赖,即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包括经济行动和政策)所发生的双向作用、影响的过程或现象。

28、区域经济联系P240-245

(一)区域分工理论

1、成本学说

A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B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2、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1990年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一书,创立了竞争优势理论

钻石体系模型的形成:

①需要条件

②需求条件

③相关支撑条件

④企业战略、结构及竞争

⑤机遇与政府的作用

29、区域经济差异 P249

区域经济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

  绝对差异——用绝对指标衡量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反映了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

  相对差异——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别,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30、经济全球化 P259-262

(一)概念:经济全球化是指人类经济活动和某一产品的生产过程、服务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不断向全世界扩展的过程。

(二)主要影响因素:

   1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有力地推进了世界商品的循环,大大缩短了世界的距离,使分散的市场连成一个统一的系统,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科学技术还促进了世界统一的生产体系和技术体系的使用,推动了全球化进程。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是推动全球化、占领新市场的重要手段。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赖于完备、便捷的交通网络和迅速、准确的电信联系,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从空间和时间上把世界各地的经济活动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经济全球化提供必备的条件。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改变了公司企业的联系方式,提高了效率,拓展了经销网络,促进了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信息化。

  2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跨国公司与全球化的关系(A促进)

跨国公司加速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跨国公司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国际技术交流

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扩大了国际贸易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国际金融活动给国际金融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

跨国公司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与融合

B、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机制

生产网络、生产网络管制、生产网络空间、生产网络的地域植根性

  3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 

各国政府对本国经济影响力减少,非政府组织日益扩大影响;在全球化时代,国家管理权限表面上有一定程度减弱,并没有真正削弱,全球化只是导致了国家主权的实现方式、管理重点发生了一些变化。

  4国际经济协调 

由于各国间经济矛盾的存在而产生的国与国之间相互磋商协调与联合的行动

31、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关系

①经济全球化引起了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的变化。地理空间上邻近企业的共同性增加,同时人们和国家个性化要求也随之增加。经济一体化、地方文化传统建设加强同时发生、相伴而生,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

②地方化与全球化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方面,在地方化过程中,全球化的因素必然影响到当地的价值观、文化观;

另一方面,强烈的地方化(民族化)有利于全球化发展,当然,本土化的东西进行全球化的关键在于商业包装和因地制宜。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

32、汽车工业 P291

(一)汽车工业特点

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关联性强、工业发展中的重要部门

(二)汽车工业空间组织演化的主要阶段(图P291)

汽车工业组织演化可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始分散生产。在该阶段里,由于采用手工艺生产方式为主,零部件生产非标准化,汽车生产厂往往兼具组装和零部件生产的功能。

第二阶段,大规模生产方式初期的高度集中。该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三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和可呼唤性、生产过程的科学分解和操作低技能化以及流水线组装。同时,由于采用标准化生产,组装和零部件生产可以彻底分离,使组装厂的区域选择有了灵活性。

第三阶段,“核心—边缘”式分散。由于汽车组装具有典型的市场区位倾向,

外需求量的迅速增长,建立区域性及海外组装分厂成为采用了大规模生产方式的汽车生产商扩张的主要策略。

第四阶段,网络化分散阶段。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汽车需求减缓而生产能力过剩,特别是日本汽车进入世界市场的冲击,汽车工业竞争不断加剧。

第五阶段,网络化聚集阶段。80年代以来汽车工业生产的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33、纺织业、服装业空间布局的差别 P295

(1)服装业的出口地区聚集程度远比纺织工业低

(2)我国在服装生产方面的出口优势更为明显

(3)墨西哥正迅速成为全球第四大服装出口国

(4)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全球服装业出口中的比例正在迅速下降,而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生在提高

(5)各主要发达国家在服装出口中的比重都在下降(除美国外),进口方面最显著的特点是美国已经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服装进口国,全球近1/3的服装出口都以美国为消费市场。

   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34、企业问卷调查怎么做?

 1.问卷的设计?

  ◆问卷设计原则:

  所问问题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问题数量应该适中;

  所列问题必须符合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能力;

  尽量避免禁忌和敏感性问题。

  ◆问题回答方式:问题回答方式分为开放式和

封闭式。

  2.调查对象选择?

  (1) 抽样方法;?

  (2) 典型调查方法。

  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1)试填与修改;

  (2)发放(邮寄、传真和派人送达);

  (3)回收。

  4.回收问卷处理?

    1)审查问卷;

    2)编码处理;

    3)输入计算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9:34 , Processed in 0.06566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