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霍姆林斯基在这一条里面说“眼睛一刻都离不开书本的阅读,还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感知任何东西,那么他实质上就是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正因为如此,这种阅读才不能成为有理解的阅读”。读到这里其实反思的不是学生的问题,我内心想的是我的阅读,也读了小有几本书了,却依然如朱光潜所说,徜徉于十里洋场,却无所收获。感觉看书的过程中只是但存的在看,关上书并不知道自己看到了什么。不知道这本书好在哪儿,有哪些不足之处,更别说能够跨越时空去和作者进行交流,读懂作者在书中所展现出来的意境。
其实这样的一种状态还是有其必然的原因的,生活中并不是特别喜欢思考,所以说话也是一样的,通过QQ、微信有缓冲的时候能够自如的交流,但是面对面的时候反而只有沉默,说话的时候大脑并没有高速运转,迅速将吸收的信息加工以后输出,所以说话干瘪而生硬。有时候开玩笑说是因为说话的速度赶不上大脑运转的速度,其实是大脑已经罢工了。还有一个原因是,读书的时候并不是特别的宁静,没有把乐趣集中在里面,回想着赶紧读完,再读下一本,其实读书还是要慢慢磨、心无旁骛的去品尝和赏析,归根到底还是被浮躁所主导了。
苏霍姆林斯基又说“为了使学生学会自觉地把概括的东西运用到生活实践,必须让他们独立地搜集大量的事实,思考这些事实,并对它们进行系统整理、对比和分析。”,知识是死的知识,不会运用的知识是毫无意义,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来说,如果无法解题,那学习的知识只是一潭死水,如果新的知识无法与原有的知识体系建立练习,也很容易遗忘。只有将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独立地运用这些知识解读身边的地理现象,这样才能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也最终才能够在学业上取得进步。知识需要记忆,但是死记硬背肯定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5 14:12 , Processed in 0.06042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