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2||
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不断前行。节后回到重庆家中,打开星韵博客,拜读了孙德勤老师的《海岸》教学反思系列,受益多多。联想到2016年1月23日参加重庆市渝中区2015届中小学新教师寒假培训之青年教师成长沙龙活动,我有幸作为青年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针对新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结合自身的成长历程和他们做了一点交流、汇报。综合现场交流的即兴发言和活动后的再反思,整理成文,共5部分(努力完成),今天开始在星韵留存,并供各位同行拍砖,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三、分解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朱伟强教授的 《分解课程标准需要关注的几个技术性问题》一文,对课程标准及分解做了如下解读:“国家通过课程标准的形式,对基础教育各科课程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做了较为清晰、明确的陈述,规定了某一学段或年级所有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或在自己的努力下需要达到的学业质量要求。然而,作为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其内容标准中预期的学习结果相对来说比较概括、抽象,故需要教师像专家一样思考,通过分解使之成为学期/模块的目标、单元/课时的目标,即成为清晰的、可检测的学习结果,这就是课程标准的分解。教师只有从事课程标准分解的专业活动,才能形成学科的‘大观念’,才能从‘基于教材的教学’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才能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反思自己在践行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教学方式,不正是上文所说的“基于教材的教学”吗?从教以来,一直秉承着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往往是在专家引领下进行的,但专家的解读代替不了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本人的解读。专家的解读偏重于对文本的逻辑推演,而联系本市教学要求、高考模式、校情与学情等实际情况的解读更具操作性。然而,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和组内多数教师一样,一直受到“高考”这根指挥棒影响,教学中重考试大纲,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使课标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乏力,学习目标变成了教学设计的点缀,可有可无,教学过程变成了经验式的教学,从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对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显得力不从心。
这种情形直到2014年暑期全员培训期间,从一本教育杂志里面翻到前文中提及的那篇文章,又顺着参考文献搜索到崔允漷、朱伟强教授的另一篇文章《关于内容标准的分解策略和方法》,才意识到解读课标、分解课标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所发票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解决当前新课程推进过程出现的“两张皮”现象的重要对策。真是后知后觉……
下面按照崔允漷、朱伟强教授对课程标准的分解提出的理论为依据,以《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的课程标准为例,分享我对课程标准的分解方法的一点粗浅认识。
1、主要依据
(1)普通高中地理课标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的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
(3)近几年来高考新课标卷考查内容:
2014年,以科隆群岛示意图及岛上特有特种的分布考查洋流对生物的影响;2013年,以北美西海岸局部示意图考查洋流对气候的影响;2012年,以南美西海岸局部示意图考查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4)校情与学情(略)
2、分解步骤
第一步:分析陈述方式、句型结构、核心概念
课程标准的陈述方式有“结果性目标式”、“表现性目标式”、“体验性目标式”等。句型结构由行为主体(学生,可省略)、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程度、核心概念(或关键词)等自由组合。核心概念指课程标准表述中的重要名词、形容词、副词等。第一步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准确地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行为动词,更好地确定行为条件与行为程度,以使分解后的学习目标可操作、能达到、可检测或可评价。
本案例中课标的陈述方式、句型结构、核心概念分别是:
陈述方式:结果性目标式。
句型结构:行为动词+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地图”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第二步: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
课程标准表述中的“核心概念”一般比较概括、抽象,不易于具体操作,因此在课标分解过程中,首先必须联系上文的(1)-(4)依据对“核心概念”进行适当地、合理地扩展或剖析。
要能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首先必须能简要说出洋流的形成机制,因此在“核心概念”群中必须加上“洋流的形成机制”。此外,课标中还隐含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洋流的形成机制”可以扩展为:(1)洋流的含义;(2)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3)洋流的分类。
“地图”可以扩展为:(1)全球行星风系示意图;(2)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示意图;(3)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4)亚洲冬、夏季风示意图。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可扩展为:(1)南、北半球中低纬环流;(2)北半球中高纬环流;(3)西风漂流;(4)季风洋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剖析为对气候(形成、特点、分布)、海洋生物(渔场)、海洋污染、海洋航行等的影响。
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隐的、难以测量或评价的行为动词,如理解、体会、形成;另一类是外显的、可以测量或评价的行为动词,如辩认、归纳、设计等。在分解后的学习目标中,行为动词要尽可能用第二类,以便于对目标的达成进行检测或评价。
本案例中课标表述中的行为动词有“运用”、“归纳”与“说明”。扩展或剖析后适用的行为动词如下表: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
核心概念 |
核心概念的扩展或剖析 |
行为动词 |
行为动词扩展或剖析 |
形成机制 |
洋流的含义 |
|
观看 探究 |
|
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 |
||||
洋流的分类 |
||||
地图 |
全球行星风系示意图 |
阅读 绘制 |
纸绘 机绘 |
|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示意图、模式图 |
||||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
||||
亚洲冬、夏季风示意图 |
||||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
南、北半球中低纬环流 |
说出 说明 |
写出 绘出 说出 |
|
北半球中高纬环流 |
||||
西风漂流 |
||||
季风洋流 |
||||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对气候的影响(形成、分布、特点) |
说明 |
写出 |
|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
||||
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
||||
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
||||
过程与方法 |
运用读图、绘图技能分析地理问题 |
|
运用 |
|
运用图像、文本方式展示探究成果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成果展示成功心怀快乐或展示失败的辛酸
|
|
接受 |
|
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 |
养成 |
|||
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 |
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是指达成行为目标或结果而设置的情境条件、手段方式等,其分析略。
第五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
确定行为的表现程度是为了学习目标的表述更加清晰,学习目标的检测更加明了,教学效果的评价更加有据。分析略。
第六步:综合上述思考,写出学习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文件,经由小组合作探究,简要说出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结合行星风系分布图,说出风海流的形成过程;结合陆地形状与地转偏向力,说出水平补偿流的形成;结合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简要说出洋流按性质分类。
2、利用白纸或计算机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准确绘制出南、北半球中低纬环流,北半球中高纬环流示意图。
3、通过对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洋流模式图的比较、分析,概括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通过对亚洲冬、夏季风示意图判读,说出北印度洋季风洋流规律。
4、通过对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的判读、分析、比较,说出洋流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对世界主要渔场分布特点的分析,说出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说出洋流对航行时间、航行案例的影响。
5、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正确运用读图、绘图技能分析地理问题,并能正确运用图像、文本方式展示探究成果。
6、通过小组合作探,师生互动,养成正确的海洋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7、通过成果展示,坦然接受成果展示成功后的快乐或失败后的辛酸,一定要养成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
总之,每一条内容标准的分解要从哪一个角度切入,受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所拥有的学科知识背景等专业素养的影响。不同的分解观点、不同的分解方式有其不同的产出。只要透过案例,能达成课程标准所期望实现的学生的基本学力,则形成的结果应该正是新课程的愿景。
以上,便是我在学习课程标准分解过程中所做的一点尝试,并不能代替课标编制和试题命制专家的工作,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期待着本文能够得到更多星友的反馈,多多拍砖。
enterzyr: 山城的这几篇文章均从平日自身的学习和地理课堂教学入手,有一点感触就书写,让读者觉得读得一气呵成,我想笔者书写这些文字时也一定感觉如涓涓流水,舒坦畅快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07:44 , Processed in 0.07821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