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
习题溯源,培养地理实践力
——一组原创试题引发的研学旅行
摘 要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地理实践力”的论述更加凸显了地理学科对培养学生实践力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以一组考查地理实践力的习题引发的研学旅行活动为例,探讨教师如何溯源习题,还原真实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一次有效尝试。
关键词 原创试题 地理实践力 研学旅行 重庆朝天门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1]。户外考察、实验、社会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生活中的所闻、所见、所感等切身体验,都隐含着意志品质和行为能力,这也是地理考试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在地理试题中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需要有真实的自然环境演变事例和因地制宜的人类活动案例,为评价核心素养构建平台[2]。试题中融入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是高中学地理教学的起点和重点,是掌握许多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基础,学生只有充分了解了与地球运动相关的知识, 才能真正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各种环境要素发生运动变化的原因。例如,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使得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尤其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又如,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全球日出、日落及正午太阳方位出现规律性变化,也使得全球许多地理现象随之出现规律性变化。同时,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难点,由于内容非常抽象,不管是地球的自转还是公转,都需要立体空间的想象力,而高一学生尚未学习空间立体几何,空间思维能力仍未完善,这一思维能力缺陷给地球运动的教学带来了不少障碍。
一、习题呈现——考查地理实践力
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对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考查,十分注重联系实际,将地球运动的意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趋势越发突出。笔者根据所在城市的实际情境,结合相关地理原理,设计了一组原创试题,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对身边地理环境的感知,运用相关地理知识,攻克这一难关。
重庆朝天门因嘉陵江和长江交汇而著名。图1是重庆朝天门周边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后的河流流向是
A. 自东向西 B. 自西向东 C. 自南向北 D. 自北向南
2.在自然状态下,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A. 长滨路一侧河床侵蚀较明显 B. 南滨路一侧河流水深较浅
C. 嘉滨路一侧河床堆积较明显 D. 北滨路一侧河流水深较浅
3.若在A地拍摄千厮门大桥和洪崖洞的景观照,以下拍摄时段(均为北京时间)容易受太阳逆光影响的是
A. 7:00 B. 11:00 C. 15:00 D. 19:00
参考答案:1.C 2.D 3.C
该题取材于真实的地理存在。以“长江-嘉陵江交汇处”的流水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认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生活情景和知识背景的迁移,凸显地理实践活动的魅力。从实际检测效果看,3个小题的通过率分别为0.9,0.7和0.4,区分度较好。
二、习题溯源——原始问题研学旅行
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科学的根源。杨振宁说过,“让学生站在问题开始的地方,要面对原始的问题”。这里所谓的原始问题是指自然界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客观存在,能够反映科学概念、规律本质且未被加工的典型的科学现象和事实。原始问题来源于真实生活情境,因而在培养学生实践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地球运动的相关难点知识,拓展相关的地理学科视野,提升地理学习的兴趣,增进对故乡山水的了解,笔者于2018年10月22日组织20余名高一学生,在试题材料所示区域(如图2)开展了一次为期1天“两江交汇 朝天扬帆”研学旅行实践活动。
1.研学实施
本次研学旅行课程任务包括情境问题、具体任务和课程目标等方面[4],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两江交汇 朝天扬帆”研学旅行课程任务单
观测点 |
情境问题 |
具体任务 |
课程目标 |
千厮门 大桥 |
①你能判断嘉陵江的流向吗? ②你发现嘉陵江的航道分布有什么特点? ③你能说出嘉陵江两岸滨江路有什么差异吗? |
①观察嘉陵江水流特点,判断河流流向。 ②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嘉陵江航道的位置,并推断原因。(*) ③以小组为单位,拍照记录嘉陵江两岸的北滨路、嘉滨路的道路特点,并分析原因。(*) |
①结合实例,说明城乡规划中交通运输线路的布局原理。 ②结合实例,说明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洪崖洞 |
①你能说出洪崖洞的建筑特点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吗? ②根据你的观察,你认为洪崖洞景区运营与管理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
①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洪崖洞的建筑特点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②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欣赏洪崖洞建筑群的最佳拍摄点,并拍照记录。(*) ③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调查、访谈的形式,评价洪崖洞的旅游开发条件,提出进一步升级旅游服务的对策。 |
①举例说明某种旅游资源的成因和价值。 ②举例说明自然地理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对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
人民解放 纪念碑 |
①你能说出人民解放纪念碑的历史沿革吗? ②你能说出解放碑周边的建筑和商铺特点吗? |
①聆听讲解,记录人民解放纪念碑的建造背景和历史沿革。 ②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解放碑周边的人流量、建筑和商铺特点,并分析及布局的合理性。 |
①结合实例,说明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空间的意义。 ②结合实例,说明服务业的区位条件。 |
重庆 规划馆 |
①你能说出重庆主城的空间形态特点吗? ②你能说出穿过重庆主城的主要山脉名称及具体位置吗? ③你能分清经过渝中区的几座跨江大桥,并说出这些大桥的桥梁结构吗? ④你知道重庆主城区有哪些“网红”旅游景点?
|
①聆听讲解,以小组为单位,记录重庆主城区规划的基本格局和空间形态。 ②聆听讲解,结合规划图,独立在地图上相应位置标注出重庆主城区主要的山脉。 ③以小组为单位,区分经过渝中区的跨江大桥,并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座大桥,并拍照、手绘记录。 ④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条渝中区“网红”景点旅游打卡线路。(*) |
①结合实例,分析城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②举例说明,地形对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影响。 ③结合实例,设计旅游出行的时间、线路和内部线路。 |
朝天门 广场 |
①你能说出朝天门的历史沿革吗? ②你能说出两江交江后的河流流向吗? ③你知道重庆地理坐标原点在哪里吗? ④你能说出朝天门两岸码头的趸船与岸边距离不同的原因吗? |
①运用互联网,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古重庆城九开八闭十七门的相关知识,并记录朝天门的历史沿革,
②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两江交江处的水体颜色差异,并判断河流流向。(*) ③以小组为单位,在朝天门广场找到重庆地理坐标原点,并记录下地理坐标。 ④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朝天门两侧嘉陵江、长江码头的趸船与岸边距离差异,并分析原因。(*) |
①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原点的地理意义。 ②结合实例,说明河流地貌的发育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2. 研学评价
本次基于试题溯源,培养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站在问题开始的地方,去面对原始的问题,真正经历思维成长的过程,感受实践探究的乐趣。因而本次研学旅行的评价主要采用发展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多元主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地理实践力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改变了以往只有教师对学生单向评价的状况,学生既是研学的主体,又是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主体,使教与学在评价中得到和谐统一。现选取与原创试题背景密切相关的研学任务内容(即表1中加注“*”的部分)为例,进行地理实践力表现性评价量表展示。具体来讲,以“朝天门广场-重庆规划馆实践活动”为例,设计“地理实践活动评价量表”(如表2);以“渝中区‘网红’景点打卡旅游线路设计”为例,设计“运用地理工具”评价量表;以“千厮门-洪崖洞实践活动”为例,设计“探究兴趣和审美观评价量表”(如表4)。单个量表直接反映该学生在某个维度的表现水平;综合多个量表的总分,进行平均,可综合反映学生的研学表现水平[5]。
表2 朝天门广场-重庆规划馆(观察、调查)评价量表
评价要点 |
分值 |
自我评价 |
小组评价 |
教师评价 |
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
10 |
|
|
|
材料收集的广度与准度 |
20 |
|
|
|
成因分析的准确性 |
30 |
|
|
|
线路设计的可操作性 |
30 |
|
|
|
交流内容的逻辑性 |
10 |
|
|
|
权重分值(20分) |
20% |
|
|
|
表3 “渝中区‘网红’景点打卡旅游线路设计”绘制与分析评价量表
评价要点 |
分值 |
自我评价 |
小组评价 |
教师评价 |
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
10 |
|
|
|
旅游资料收集的广度与深度 |
20 |
|
|
|
“网红”景点特色说明的准确性 |
20 |
|
|
|
旅游线路绘制的准确性 |
30 |
|
|
|
可达交通方式评价的客观性 |
20 |
|
|
|
权重分值(15分) |
15% |
|
|
|
表4 “千厮门-洪崖洞实践活动(观察、调查)”评价量表
评价要点 |
分值 |
自我评价 |
小组评价 |
教师评价 |
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
10 |
|
|
|
图片的代表性 |
30 |
|
|
|
展示内容的逻辑性 |
20 |
|
|
|
原因分析的合理性 |
20 |
|
|
|
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可行性 |
20 |
|
|
|
权重分值(15分) |
15% |
|
|
|
三、知行合一——挖掘试题情境的教学价值
地理实践力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形成的。对学生而言,理论是灰色的,而事实却是五彩缤纷的,需要命题者从生活碎片和生产板块、文本活动与户外游玩中,提炼发现问题与探究问题的有用素材,为学生打开丰富和优化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思想窗口。
同理,考试题目,特别是高考地理试题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教学资源宝库,知识技能在书本之内,背景信息在书本之外。每一组试题背后,都是一个真实情境素材,研究试题的情境素材,深入挖掘其中的案例,强化学科理论与实际结合,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观察、思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演变过程,在对真实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中提升理性认识,建立起地理知识与地理实践之间的桥梁,接近学生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引发学生的感悟、欣赏与价值判断的变化[6]。一道题所展示的地理实践对象虽然是沧海一粟,波澜不惊,但在学生的视野和脑海里也会波涛汹涌,浪漫无穷,激励学生在大千世界中捡拾“珍珠”、窥探“风景”、欣赏“万物”、亲近“朋友”,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王民,黄劲松,蔚东英.地理实践力水平划分标准与案例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6):64-66.
[3] 肖明.习题溯源,培养学生成长性思维[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7):51-52.
[4] 吴振华.地理实践力在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中的培育和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2019(3):102-107.
[5] 黄榕青.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过程性评价探究[J].地理教育,2017(6):9-12.
[6] 邵英,史文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J].中国考试,2018(1),39-45.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2-6 06:57 , Processed in 0.06561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