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专题 世界的气候
[中考要点]——知道本专题中考考什么
课标内容 考试要求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天气和气候 会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懂得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会根据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气温和降水 会根据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会运用气候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
会分析影响气候的纬度、海陆、地形等各种因素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知道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会根据世界气候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记住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基本特征
![]() |
[精题解析]——明确怎样解答中考试题
例1. (2001年太原市)南半球海洋上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 ( )
A.1月 B.2月 C.7月 D.8月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南、北半球的季节差异和海洋与陆地的热力差异。由于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所以南半球1月、2月的气温高于7月、8月;又由于海洋的比热比陆地大(海洋与陆地相比,吸热慢放热也慢),所以海洋上极值气温出现的时间要比陆地晚一个月。因此南半球海洋上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2月。
答案:B。
例2.(日照市)关于本题图示气候特点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A。气温年较差约20ºC
B.年降水总量约1000㎜
C.7、8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一半以上
D.夏季凉爽,冬季温暖
解析:本题考查对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判读,以及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图中最热月7月为25ºC,最冷月1月为-5ºC,气温年较差为30ºC,气候特点是冬冷夏热。由此可排除A、D两个选项。而通过柱状图所反映的年降水量不足800㎜,故选项B与图示的数值不符。读图可知,该地7、8月份降水最多,且通过计算得出,这两个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的一半以上。
答案:C。
例3.(威海市)下列气候类型中,降水集中在冬季的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主要气候类型的降水特点的掌握情况,答题时只要根据所学知识逐一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多雨,年降水量在2000㎜以上;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少;而温带季风气候则是夏季多雨。
答案:B。
[强化训练]——明白本专题的训练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中,描写天气的是 ( )
A.山前桃花山后雪 B.终年炎热干燥
C.昆明四季如春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南半球的等温线较北半球平直的主要原因是 ( )
A.纬度因素的影响 B.海陆因素的影响
C.洋流因素的影响 D.地形因素的影响
3.除了南极洲外,寒冷区域最大的洲是 ( )
A.亚洲 B.北美洲 C.南美洲 D.欧洲
4. 已知某登山队的出发营地海拔3500米,出发时的气温为10ºC。当他们登上山顶时,所测量到的气温值应是 ( )
A.42ºC B.-22ºC C.22ºC D.-17ºC
![]() |
5.在CCTV—1的天气预报中,表示霜冻的符号是 (
)
6.我国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主要成因是 ( )
A.迎风坡降水多的缘故 B.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C.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D.植被对气候的影响
7.下列关于降水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南、北纬40º~60º的大陆西岸各月湿润,雨量较多
B.回归线两侧和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C.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D.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较多
8.季风气候分布最广的大洲是 ( )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大洋洲
9.斑马、长颈鹿等动物所生活的地区属于 (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温带草原气候
10.一年分为明显的旱、雨两季,风向随季节而变化的气候类型是 ( )
A.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1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地方位于 ( )
A.赤道附近地区 B.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
C.中纬度内陆地区 D.两极附近地区
12.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降水多于西侧的原因是 ( )
A.距海较近,受海洋水汽的影响较大
B.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对流雨丰富
C.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容易成云致雨
D.太平洋湿润气流受山脉阻挡,地形雨丰富
13.城市中心城区的气候不同于郊区,其表现在 ( )
A.气温偏低,风速偏小 B.气温偏高,风速偏大
C.气温偏高,风速偏小 D.气温偏低,风速偏大
14.夏季,陆地和水面在同样强度的阳光照射下,陆地受热情况是 ( )
A.增温快,比海洋热 B.增温慢,比海洋热
C.增温快,比海洋温和 D.水、陆同样热
15.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呈逐渐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
A.地球距离太阳越来越近 B.局部不断发生战争
C.各地频繁发生森林火灾 D.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二、综合题
16.根据下表数据,在下面坐标图中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月 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气温(ºC) |
21 |
26 |
30 |
33 |
31 |
25 |
22 |
23 |
24 |
27 |
25 |
20 |
降水(㎜) |
10 |
0 |
5 |
20 |
40 |
165 |
215 |
330 |
205 |
60 |
15 |
5 |
17.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世界最高气温在____洲北部,年平均气温约在____ºC以上。
⑵世界最低气温在____洲,年平均气温约在____ºC以下。
⑶从等温线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
⑷在北纬30º附近,年平均气温在0ºC以下、比同纬度其他地方低10ºC多的地区是____,其低温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⑸由于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而陆地面积相对较小,所以南半球的等温线与北半球相比较为____。
18.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 |
⑴ 请分别写出①②③④四幅气候图与与图中A、B、C、D四地气候特点的对应关系:A为____;B为____;C为___;D为___。
⑵A地的地形名称为____,与A地属于同一种气候类型的还有非洲的____盆地和亚洲的____群岛。
⑶E地属于____气候,这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是___________。
⑷A、B、C、D、E五地中,全年降水最丰富的是____地。
[能力提高]——学会适应开放性试题
19.读济南市多年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及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 |
济南市多年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气温(C) |
-4 |
-2 |
8 |
10 |
19 |
23 |
25 |
22 |
20 |
15 |
6 |
-1 |
降水量(㎜)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190 |
200 |
90 |
40 |
20 |
10 |
⑴在下图坐标中,绘出地球从a位置公转到c位置这一段时间内,济南
市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变化柱状图。
⑵根据图表,地球从a位置公转到b位置时,菏泽市的最高气温可达___,
而同期的降水总量只有____。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注意做好____工作。
⑶菏泽市的气候类型为____;这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近十几年来,许多国家在发布天气预报的同时,也公布每天对大气环境监测的结果,即发布“空气质量日报”。阅读下面的7月30日我国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回答有关问题。
城市 |
污染 指数 |
首要污染物 |
空气质量 级 别 |
空气质量状况 |
北京 |
89 |
可吸入颗粒物 |
Ⅱ |
良 |
天津 |
103 |
可吸入颗粒物 |
Ⅲ |
轻微污染 |
太原 |
101 |
可吸入颗粒物 |
Ⅲ |
轻微污染 |
长春 |
57 |
可吸入颗粒物 |
Ⅱ |
良 |
哈尔滨 |
57 |
可吸入颗粒物 |
Ⅱ |
良 |
上海 |
47 |
—— |
Ⅰ |
优 |
南京 |
96 |
可吸入颗粒物 |
Ⅱ |
良 |
厦门 |
59 |
可吸入颗粒物 |
Ⅱ |
良 |
济南 |
74 |
可吸入颗粒物 |
Ⅱ |
良 |
武汉 |
66 |
可吸入颗粒物 |
Ⅱ |
良 |
广州 |
55 |
二氧化硫 |
Ⅱ |
良 |
珠海 |
43 |
—— |
Ⅰ |
优 |
南宁 |
30 |
—— |
Ⅰ |
优 |
成都 |
76 |
可吸入颗粒物 |
Ⅱ |
良 |
重庆 |
85 |
可吸入颗粒物 |
Ⅱ |
良 |
贵阳 |
51 |
可吸入颗粒物 |
Ⅱ |
良 |
⑴在经济特区中,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是____;在直辖市中,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是____。
⑵广州市的首要污染物是____,这种污染物产生的人为原因是____。
⑶上海环境质量较好,为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可采取的相应措施有____。
A.植树种草,大搞城市绿化 B.优化道路设计,保持车道畅通
C.整治苏州河,减少污水排放 D.实行垃圾分类,做到变废为宝
E.市区禁止汽车鸣笛,控制噪音 F.使用无铅汽油,逐步淘汰燃油车
G.市郊农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H.加强环境管理,公布空气质量日报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4-20 03:28 , Processed in 0.06685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