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
上海记忆
还记得1988年的夏天,我第一次来上海。酷热的天气挡不住我对这个中国最大城市的好奇。南京路的繁华,里弄的狭窄,琳琅满目的商品,拥挤的公交车,外滩的各色建筑和黑乎乎的苏州河……给我感觉最深的是上海当地人的趾高气扬。不管是公交售票员、宾馆服务员、还是电梯管理员……这些生活在城市底层的人群,仅仅因为他们拥有上海人的身份,就理直气壮对“阿乡”(外地人的统称)投以鄙夷的眼神,用“阿乡”听不懂的上海话揶揄。虽然听不懂,但是眼神和语气还是让我知道他们的意思,心中便有了一些不平。在家乡,夏季本应该是绿树成荫、芳草满地、鸟啼蛙鸣,但是上海给我的印象却是灰色的。天空始终像罩着一层灰色的乔其纱,很难看到蓝天白云。到处是水泥建造的道路和房屋,几乎没有道路有行道树,更不要说街心花园等绿地。除了几只蜷缩在门廊下的猫猫狗狗,很难看到除“人”之外的生物。“灰色”是这个城市给我留下的又一个深刻印象。
转眼,时间到了2006年,再次来上海是因为教育。上海复旦附中的杨士军老师是安徽师范大学的校外导师,学校安排我们教育硕士来上海参观学习。杨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复旦附中,观摩了课堂教学,并和几位老师做了深入的交流。上海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备的硬件设施,一流的教师素质和出类拔萃的学生,对我们是一种震撼。但是,仅仅从常规课堂教学来看,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面对高考,听课、背书、做题是全中国学生都要面对的,上海也不例外。
2008年,我和淮南市的几十位教师来到华东师范大学学习。在沉沉的暮色中,我们的大巴驶入上海市区。此时,一幢幢高楼的灯光已经亮起,将城市的天际线点缀。汽车的尾灯连成一条红色的河流,缓缓流淌,彰显了上海的繁荣与发达。在华师大,我们聆听了教育专家的讲座,学习了最新的教育理念。课余,我们还徜徉于繁华的外滩,流连于宜家等大型购物中心。这次培训,使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也对上海这座城市渐渐有了好感。不仅是上海城市面貌越来越好,交通等服务设施越来越完备,还因为,各行各业的服务人员态度都非常好,也不会故意用难懂的上海话来为难“阿乡”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色彩在我眼里也变得丰富起来。
2010年 “世博会”期间,我们全家也来上海凑热闹。在我国的地理教材中,上海的工业发展、城市化建设、商业兴衰、环境问题等都是重点。上海虹桥交通枢纽、磁悬浮列车和宝山钢铁集团等也是教学中的典型案例。我和上海的关系因为教育越来越紧密,我也越来越用地理教师的视角来审视上海。我感慨上海的环境变化,特意将蓝天白云拍下作为教学的素材;参观上海博物馆,了解历史的风云变幻;深入摩天大楼背后的里弄,研究城市化的进程…… “Better City,Better Life”“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由上海,这个中国第一大城市来诠释是再合适不过的。只是没有想到,巴塞罗那馆的一句宣传词“万千变化的背后只有一个真实的世界”,会在若干年后,成为我一篇教育论文的题目。
去年和今年都是因为教育而来上海。2015年暑假,星韵地理全国年会在上海七宝中学举行。七宝中学作为上海的名校,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在选修课程和地理实践活动方面的成绩。我有缘和上海的一些普通老师建立了友谊,也有机会了解上海教师的生存现状及教育背后的酸甜苦辣。今年,淮南教师进修学校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安排我们到上海复旦大学接受新的培训。请来的专家各有专长,从不同角度给我们展示了他们个人的研究成果、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国外名师的风采、中国顶级学校的奢华和中国顶层教师的魅力。在热闹和繁华过后,我陷入了沉思。从教育的角度分析,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学的?我已经不满足看那些用金钱堆砌的“高大上”,更希望和专家就一些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如愿。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四线城市的普通老师,面对大量缺少父母呵护的留守儿童,面对许多只能维持最低生活的贫困家庭,教育的目的何在?教育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上海专家更多展示的是精英教育的理念,而我们绝大多数人注定只能是平庸者。
著名学者易中天在《读城记》中写道“上海是滩,什么滩?滩不是圈子,而是一个开放系统……滩上的人,更多感受到的是海滩的开阔与自由……”多次来上海学习,使我认识了上海的先进,也对海派文化有所了解。我们学习上海滩的开放,也要学习上海人的精明,将别人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吸收转化,办好我们自己的教育。不仅为社会培养精英,也使大多数普通人可以自由快乐的生活。我想,这也是我们接受培训的价值所在吧。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2-22 23:40 , Processed in 0.05979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