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9月23日-24日,我有幸参加了四川省余强名师鼎兴工作室在南充市开展的送教暨同课异构活动,本次活动分西华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临江校区两个分会场,通过五堂同课异构活动和专家讲座,聚焦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共商高中地理教师专业成长。
一、“大气受热过程”同课异构
这个环节共有三位教师在西华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一年级进行献课。围绕“大气受热过程”这一课题内容三位教师呈现了三堂风格各异的课堂,也引发了我对这节课课堂教学的思考和理解。
1、课堂推进过程
第一位献课老师是来自巴中工作坊的教师代表-张永利老师,张老师开篇以丁真的照片和视频为导入,通过“川西地区和南充当地人们肤色的差异”这一问题引入新课学习。展示学习目标后,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尝试描述大气受热过程。教师带领学生详细分析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进而引出大气层的存在对昼夜温差的影响,进而解决教材中关于月球昼夜温差大的原因分析。再通过练习反馈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掌握情况(学生通过贴卡片的方式辨析各个环节)。回扣课前问题,展示川西高原上理塘县和四川盆地南充市的天气截图,通过比较两者的最高温差异和昼夜温差大小,运用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解释开篇的问题。再通过川西地区水果为什么甜,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再晴朗的夜晚,有哪些农业上可采取的措施减小霜冻带来的影响等问题巩固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培养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第二位献课老师是来自南充工作坊的教师代表-任燕老师,任燕老师同样是以丁真的家乡视频引入(观看视频前引导学生观察天气和人们的穿着),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区域认知基础,介绍了丁真家乡-理塘所属的川西高原的位置,通过“衣着推出温度低”和“皮肤黑推出太阳辐射强”两个看似矛盾的结论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第一个环节的教学通过三个小问题链:1)太阳辐射收到大气几种削弱作业?2)效果如何?3)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到了哪里?引导学生认识“太阳暖大地”的过程,再通过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理塘太阳辐射强烈的原因,解决开篇第一个问题。第二个环节的教学再次通过三个小问题链:1)大地增温后会把热量传递给谁?2)通过什么形式?3)会有部分能量散逸到宇宙空间吗?同时设置学生自己绘制该环节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提示学生用箭头粗细表示辐射量的大小-期间点评指导学生)?教师讲授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进而让学生为该环节命名-“大地暖大气”。第三个环节,依旧是三个小问题连:1)大气增温后把热量传递给了谁?2)通过什么形式?会有部分能量散逸到宇宙空间吗?通过第二个环节相同的方式处理“大气还大地”的过程。教师提供三则补充材料,学生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的所学知识分析理塘夜间温度低的原因,并指出其为一般海拔较高地区气温低的原因。最后小结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推出其对昼夜温差的影响,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昼夜温差大小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地理实践力。再通过教材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探究引导学生再次理解适宜的温度是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
第三位献课老师是来自广安工作坊的教师代表-雷华林老师,雷老师以南充当天的昼夜温差与月球昼夜温差的比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新课的内容。再通过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视频),进一步强调大气的重要作用,对学生激趣。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了解大气垂直分层(关注对流层)、温度高低与辐射波长的关系等基础知识。通过一段微课的观看,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并通过问题链设计辅助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的过程。同样的处理方式,完成了“大地暖大气”和“大气还大地”的过程教学。通过小结梳理大气受热的过程,并回扣开篇导入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月球昼夜温差大的原因,再利用“人造烟雾如何放霜冻”的问题迁移,培养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2、我的思考
三位老师的同课异构过程中对本节课堂内容的处理方式有较大的差异,但都体现出对学生主体的关注,通过真实情景的探究,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还有着自己独特的课堂风格和魅力。同时,这三堂课也引发了我的一下思考:
(1)三堂课优中组合,效果是否会更好
任燕老师对大气受热过程三个环节的引导和设计细致简洁,又注重了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张永利老师后面的拓展导思的案例调整一下顺序形成问题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川西高原昼夜温差大—水果糖分含量会如何?—霜冻会影响这些优质水果的品质,何时容易霜冻?判断理由。—可采取什么措施防冻?说明理由。雷华林老师的三节微课用在课前预习或者课后巩固中,通过二维码链接放在导学案上,作为个性化学习资源。如果这样处理,这堂课是否会更加的开放,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的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的满足。
(2)导学案的作用不仅仅在课堂
三位老师的授课过程都涉及导学案的使用,从内容上可以看出老师们花了很多的心思进行命制,既有课前预习的部分,也有课中探究,还有课后的巩固,但课堂不可见的是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这其实也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推进和效果。由于我所在的学校正在推行“五导四动”课堂教学模式,也用到了导学案,在实践过程我发现课前和课后的使用及效率也至关重要。
(3)课堂效果的反馈如何
同课异构以后,这三个班的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是否跟我们老师预想的一致,是否跟课堂呈现的效果成正比?我们不得而知,如果能有一个课后的问卷调查,追踪反馈的效果,可能会对我们的教学有更好的触动。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2-23 00:31 , Processed in 0.08579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