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天起,我的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就正式讲完了。这一节的内容我总共花了2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主要是天体和天体系统、地球的普通性,第二个课时主要是地球的特殊性和处理练习。经历了第一次课的各种纠结后,第二节课感觉还是好了很多。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主要是适度的温度、液态水和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在讲解这个问题时,我先让学生说生物生存所必须的因素,学生这方面还是反应比较积极,即温度、水、大气,然后我采用填充形容词的方法讲解了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原因。在具体讲解时,主要是逆推的方式,比如适合的温度是多少,为什么;液态水产生原始海洋,原始海洋开始是如何形成的,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具体指的是什么。内容不多,但学生都比较有兴趣,然后我再以班级同学学习作为类比,强调了自身条件很重要,但是外部条件也必不可少,从而过渡到了外部条件的讲解。整体内容不多,讲下来也还比较顺畅,还不错吧.....
由于课表的原因,在今天讲完课后,我才听到了我师父对于这个课堂的处理,听了师父的课后,再和我自己的课相比,觉得差距还是很大,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具体总结如下:
①注重对地理课代表任务传达的清晰度。我和师父商量,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读书,因为地理课一周才两节,以免学生上下节新课之前忘记了之前的内容。很明显的,我所带的班级做的明显不够好,而师父所在的班上课前读书非常整齐。我仔细思考了一下,是我从开始没有对课代表说清楚,要读什么内容,怎样带学生读书,什么时候读等等。包括收作业也是。一定要弄清楚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来拿作业,收作业的要求等等。
②上课过程中要不急不躁,关注学生。新老师可能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上课时很强调自己课堂内容的完整,心里想着怎样把这堂课顺利的讲完。因此在提出一个问题后,要么就是很快给出答案,要么就是不注重学生的反馈。看了师父的课后,我觉得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很从容,很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比如,上课时让学生看书的时候,他就会四处走动,对没有按要求来的学生会提醒;提问的时候会停顿一段时间,让学生在底下说,然后再不急不慢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③上课的形式很重要,但对于新老师而言,上课的教学内容弄清楚更重要,要注重地理语言规范性的表达。我原本自认为自己讲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还不错,但听了师父的课后,有点惭愧了,主要原因是我没有认真研读课本。比如,我在讲解地球上存在液态水,生命最初就诞生在原始海洋时,我问学生原始海洋怎样形成的,课本上说是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不断产生水汽,然后形成的。我在讲解时就忽略了这一点,我是从原始海洋往上推,推到了水汽的时候,说是由于地球刚开始时地壳很薄,加上小行星的撞击,地壳内部的熔岩熔浆就往上涌,喷出地表,带出大量的水汽,最后成云致雨,产生原始海洋。我的这个说法是我在相关课本上看到的,但我还是认为书本上的表达是最准确的,也可以引导学生看书。
④上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很重要。我想这一点,是我目前特别缺乏的一部分。唯一引导他们看图的地方就是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时,让他们看了图1.4,太阳系模式图和图1.5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质量比和体积比图。而师父的处理办法是先带领大家学习完一节整体框架内容,然后带领大家看图,看图的时候,注意引导提示,比如,看到月球图时,问学生为什么叫“海”,提醒学生看图时要思考,要观察;看到各个天体系统图时,提醒他们仔细看图,告诉他们同学们手上的图是一样的,但是在不同人的眼里是不一样的,这就取决于有没有用心和用脑,如总星系的范围是多少,银河系的形状,中间为什么这么亮;在看到图1.4时,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经过前面的铺垫,学生这个时候认真多了,说看到了八大行星和小行星带、彗星,看到了行星运动的方向,看到了具有共面向、近圆性,还看到了哈雷彗星的尾巴朝向、轨道特殊之处等等。
⑤不要过度相信学生。我讲课时习惯于脱离课本和导学案,直接讲课。然而现在我发现,在讲课过程中,更多时候要引导学生看书,比如要适时的说,大家看到课本多少页,课本上的归纳和我们导学案上的归纳区别在哪里呢。。。。因为也许课讲的很精彩,也许他们是听懂了,但是他们没有注重书上的表达,过后还是容易忘。
希望自己能在之后的课中取长补短,继续前进吧!也同时祝各位同仁节日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