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上了几天了,四个平行班,每一节都稍有不同。先说说最近一节课的上法。
本来是打算少讲,给后面留点时间,让学生看一段视频,以增加直观的体验。然而,学生的预习作业没有做,一下子打乱了我的计划,只得从零开始。我还是从识读课题开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问:看到课题,如果你想提问,那么最先想到的问题是什么?生答:有哪些影响?或有什么影响?师:这就是课题的价值所在,能告诉我们这节内容的主题。透过课题,就像透过一个人的眼睛、眼神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基本状态一样。继续,如果不看书,你能说出太阳对地球有哪些影响吗?学生的回答还是比较踊跃的,但都是零散和跳跃式的。我追加一句问”如果考试时这样回答,把你们刚才回答的直接转化成文字,能得分吗?“这就是口头语言的局限性,要想回答的比较准确,阅读教材是前提。
这一段教学我坚决的执行了阅读引领的理念,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交给他们基本的方法。
在理清课本的基本框架后,分别来介绍、一起探讨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除了介绍基本概念外,我主要介绍了太阳能的相关知识和概念。学生听来兴味盎然,从这个角度上说,也许是比较成功的做法,而且这种做法是以前的新课教学中没有过的。1.太阳能的特点,包括优缺点,让学生先自由发言和讨论,然后评价,统一后让学生以笔记的方式固定下来,既是小结互动的成果,也是知识点的落实;2.哪些能源跟太阳能相关?跟太阳能无关的能源有哪些?令我吃惊的是,学生在讨论后,综合在一块竟是完整的答案:潮汐能、地热能、核能;3.中国太阳能资源的分布之最:最贫乏的区域和最丰富的区域。对四川盆地大都知道但对青藏高原很少有学生能够准确的表达出来。“蜀犬吠日”这个成语给学生带来的享受让我再次意识到:教学需要故事,需要真实的案例,即使是其它区域的案例。这大概就是地理的魅力吧?
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还是先让学生画太阳大气结构示意图。上黑板的学生不够积极主动,一到高中看来与初中的分野就显现了。我及时把二位刚才的表现点评了一下:离得近,说明亲密;中间有讨论,说明合作;发现错误,及时修改。当事的两位同学不尴尬,其他同学的笑声也让气氛活跃了不少。在此基础上,指出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出现的层。提出一个既有挑战又不少太难的问题:我们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太阳活动的类型是什么?这比以为直接告诉学生我们看到的太阳是光球层要好的多。
后面的时间让学生直接做作业中的前几道选择题。下课之前在黑板上公布答案,并布置了周末预习任务。
这节课虽然是在自己音哑的状况下完成的,但整个过程还是比较轻松的,并没有感到嗓子的压力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