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
我当堂反馈矫正环节的做法
提到课堂反馈矫正,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想法是课堂练习,通过及时的对应练习,加强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知识的掌握理解。这应该是大部分老师对于课堂反馈矫正的第一理解。而我想,如果从更广泛意义上理解课堂反馈的作用,课堂反馈不仅仅是为了检测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是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考察,还可以是对学生思维水平、综合应用能力的反馈。因此,个人认为,课堂反馈的环节可以是贯穿在课堂从导入到新授课,再到过渡转折直至最后课堂评价的各个环节中。下面,将以具体课例的形式,展示说明我理解的课堂各环节中的反馈矫正及其作用。
一、课堂导入环节——反馈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制造认知冲突
良好的课堂导入,是吸引学生更快进入教学情境的关键所在。当然,利用导入提问反馈学生对于即将学习内容的已有认知水平,进一步制造认知冲突,也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例如,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导入环节,从学生从小就习得的节约用水资源观入手。
提问学生:提到水资源合理利用,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学生脱口而出:节约用水,一水多用。
追问: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一直强调要节约用水?
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因为我们水资源短缺,不够用
继续追问:我们地球上不是有非常多的海水吗?
生答:海水不能直接利用,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追问:淡水资源不是可以通过水循环源源不断地被更新吗?
生片刻犹豫后答:更新速度太慢了
继续追问:我们国家多雨的南方为什么也会存在水资源短缺呢?
至此,三个连续追问使大部分学生陷入了思考。于是,因势利导,展示我国乃至全球部分地方水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不单单是节约用水,更主要的是要明确如何在现有水资源分布特征中,更加高效科学的利用水资源。于是进入新课的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面对学生相关认知已经较为充分的学习内容,个人认为,这样的认知冲突将会使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有更大的兴趣和更清晰的认识。而这,也会有助于学生形成不断形成批判和反思的学习习惯。学生只有不断对随学内容进行反思和质疑,才会在思考中有更高的认知。
二、课堂过渡环节——反馈学生知识转化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课堂主体性
当面对一个较为感兴趣的话题情境时,学生对于新知的转化应用能力,往往要比我们想象的好很多,同时也会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悦许多。例如在学习到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部分内容时,课堂创设了"致敬经典——泰坦尼克号"教学情境。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纬度较低的海域出现了极地冰山?又是为什么30多米高的冰山没能够及时被航行员发现?当学生明确了洋流对于航行的影响之后,抛出过渡反馈教学情境:
从英国出发前往美国东海岸,为避免泰坦尼克号悲剧的再次发生,你能为其规划出一条安全且较为便捷的航线吗?说明你的理由
泰坦尼克号新航线的规划需要用到洋流对航行的另一影响:顺风顺水利于航行。虽然这一知识点还未讲解,但却发现,学生在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中似乎已经达到了“无师自通”的境界,已经能够自我转化应用新知,规划新的航线并说明理由。不仅如此,过渡情境的展开,在反馈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洋流对航行影响的理解的同时,也为课堂后半部分沿着学生设计的航线进行环游之旅做铺垫。课堂后半部分围绕学生设计的航线展示沿线景观图,通过景观的差异性引导学生总结洋流对气候和海洋污染的影响。整堂课一气呵成,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其中的过渡反馈,便是实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环节。过渡环节的反馈情境使得学生感受到了课堂学习的快乐愉悦,也使得学生消化新知,迁移应用的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三、课堂评价环节——深层次反馈应用,拓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课堂反馈最主要的环节应该还是在学习新知后的课堂评价环节。当然,个人认为好的评价不仅仅是以习题的形式反馈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而更应该是学生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知识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体现。而这样的应用型课堂反馈形式,也是我新高一授课课堂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
例如,在学习到大气的受热过程时,整堂课围绕"北京的夏天为什么这么热?"教学情境,带领学生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基本原因,在学习完原理后,抛出反馈问题情境:
夏天这么热,到哪里去避暑?
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原理,选择避暑的地方,并说明原因。这样的反馈应用不仅能够很好地检测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情况,实际问题的分析应用,也会让学生在酷暑难耐的盛夏,多了一份避暑胜地的选择
再比如,学习自然环境整体性一课的内容,以"西北楼兰古国的消亡之谜"为教学情境,设计问题链:
西北地区干旱的环境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西北干旱的气候特征对西北其他自然地理要素有何影响?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隆起的青藏高原对曾经水乡泽国的楼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如果青藏高原被打开一个缺口,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将会如何变化?
这一系列问题分析使学生明确了自然环境整体性的三大具体体现,也是本节课的核心点所在。为了让学生对这一核心内容有更清晰准确的认识,课堂最后抛出反馈情境:
我国科学家设想从雅鲁藏布江沿一、二阶梯分界线建造"红旗河"工程,调水至西北地区解决广大西北干旱问题。你是否赞同"红旗河"工程的实施?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进行说明原因。
会发现,学生在说明是否同意“红旗河”工程实施的原由时,已经能够较好地运用本节课所学核心原理进行说明,综合考虑自然地理五大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本节课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而这样有预见性和专业性的问题分析也增加了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专业理解和学习兴趣。长此以往,相信学生也会对地理学习有更大的兴趣。
课堂反馈矫正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一种让学生更好融入课堂学习、一种让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更高、一种让学生更好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更好生活的手段。从学生主体出发,想学生所想、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课堂反馈,我会一直坚持走下去。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2:00 , Processed in 0.07760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