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
碎片化?体系化?
8月3日上午,光明站长在发言中提到“初中教学切忌碎片化”,而这碎片化恰好是困扰了我很多年的问题,尤其是在进行七年级下册区域地理教学的时候。于是在发言结束时立刻举手问出了自己心中的困惑“区域地理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体系化”,光明告诉“多看文献;注意每个章节提炼的小标题”。
每一次的七年级下册第一节课,都会告诉学生,学习区域地理要注意:
1.这个区域在哪里?——包括地理位置、地理分布、空间认知这个区域是什么样的?
2.这个区域是什么样的?——也就是地理特征。地理特征又可以细分为自然(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资源)和人文(主要包括人口/三大产业/交通/城市)等。
3.为什么这个区域在那里?——即地理逻辑。教师引导学生探寻位置、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内在联系。
4.区域里的现象是如何发生的?——注重地理过程的分析。
5.产生了什么作用?——即地理联系
6.区域内的可持续发展——考察人地协调观。
也许有老师会说,在初中阶段,其实只要求学生掌握1和2就行了。3456是高考题的正确出场方式,12只是做高考题的前调。就目前成都而言,虽然是初二会考,虽然是按20分(100分的试卷,80分及其以上)、16分(70-79分)、12分(60-69)、8分(60分以下)计入中考升学成绩,但是这几年越来越注重初高的衔接,所以会出现等同于高考类似的题目。因此在进行区域地理教学时,不能再简单只说1和2了。
除开上面所讲的,还会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告诉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很多学生感到知识杂乱无章,较难记忆。实际上就是由于没有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即没有建立起知识模型。
在最近几年的教学中,自己一直在尝试用以下的方式进行教学。一是按照课本每个小标题进行讲解。在教学中,虽然也告诉了学生相关信息之间的联系,但学生获取的信息依然是零散的、碎片化的。二是将每个章节的知识进行重组,一边用课件给学生展示相关信息,一边在黑板上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给学生进行讲解。对于成绩优秀的孩子,这种方式帮助了他们很快将信息串连了起来,而对于更多的学生,则是迷糊的。
比如在教学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一节日本第一个小标题多火山、地震的岛国时:
第一种方式是
第二种方式是(还得继续斟酌,优化)
现在回过头去看,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区域地理教学,更关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并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
道阻且长,继续加油吧!
这段时间在重学高中内容,困难重重,突然有点懂了:学生学习为何碎片化了!
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碎片化的学习,获得碎片化的知识,再慢慢缝缝补补,将碎片化知识体系化。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1-22 23:35 , Processed in 0.06118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