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5|||
2015年11月有幸去南宁参加了人教社的高中地理微格教学比赛,最有收获的莫过于和地理同行的交流和聆听专家的点评。
本次比赛的方式是,提前10天抽取课标内容,用20分钟展示。
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必修一的比赛命题是以上四个课标,选手根据课标内容来选取教学内容。比如1课标, 选手们的选择有昼长的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地方时、日界线等。
2课标选手主有选择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河流地貌、外力作用中的沉积作用等。
3、4课标的选择余地比较小,大家的讲授内容相差不大。
袁孝亭教授点评:
必修一是地理学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技能和价值观非常重要。
教师首先要从地理角度看问题,对地理学科理解要准确。
(一)地球运动:
1.把握核心:要把握地理规律(昼长)变化的 核心点:北半球夏半年纬度越高昼越长,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短。
地球运动线索是:时间规律和空间规律 ,特殊的日期两分两至日。不能总是想着变化,把时间搞得很碎。
2.教具设计: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怎么把抽象变直观,把平面变立体。
教具的演示很多教具或者课件的演示都是直射点在一条经线在动。这样演示是否科学。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应该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虽然演示直观了,但是给学生建设的空间观念错误了。
(二)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抓住主线索:
这个课标内容主要讲的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地质作用强调的是力,而力作用于对象。动力要作用一定的物质条件上,因此一定要考虑下垫面的因素。比如:风—风速—风向。
2.仔细专研教材:很多教师在教材分析上下的力度不够。科学性错误比较多,风积地貌在强调沙源时,很多理解为: 岩石风化的产物,风化结果是沙源。 中国大部分的沙源是流水作用的产物,只有鄂尔多斯高原,其他都是过去的干涸的湖泊、河道或则山前洪积物、古海洋。因此教师备课的时候拿不准的时候要查资料。
(三)全球气候变化:教学形式和思维内核:
有的教师花费很长时间让学生分析出“波动上升”,而很多课更像是表演课。
学生为什么来接受教育? 启迪智慧,不能浅薄和感性,地理课堂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培养。现在高校学生一届比一届在差,感性思维特别强。交流中更多的使用儿化或者卡通的语言。我想高中老师一定也有同样的感触。这要求老师设计课堂的时候时候不注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的挖掘,课堂应该是深刻的。我们应该把学生当做成人和智者来设计课堂。启迪智慧,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相当的深度。评价学生时候,多是为你“点赞”,怎么激发思考深度呢。
(四)天气系统:
1.目标意识: 材料的收集,有的时候为了资料而资料,但是没有挖掘背后的思维含量。
2.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和实际情况的区别一定要说明。
学具的制作是优点,但是锋面的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动画,正确的很少。 应该是锋面在移动,动画上是城市在移动。天是蓝的,锋面从地上串出来起来。
3.本质属性挖掘: 气旋、锋面尺度的大小;影响范围的大小;怎么和实际的天气情况结合起来。天气系统的影响到底多大、多强。 模式是模式,实际的天气形势没有结合。
袁教授评课的核心观点是: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智慧启迪,要启迪学生如何看待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1-23 03:06 , Processed in 0.06828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