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课堂上,我们经常用到案例分析教学法。不论课型与课堂内容,案例分析教学法似乎是万能的教学方法。但是对于案例分析教学法,我仍存在以下困惑。
1.什么是案例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
提出这一问题是因为我本来想讨论案例教学法的,但在网上一搜发现“案例教学法”原本是美国哈佛大学创造的一种用以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本身也非常符合当前我们新课程思想。但是就我个人课堂上所采用的案例相关的教学方法,完全没有达到这一要求,所以我姑且称作“案例分析教学”吧。
我理解的案例分析教学法。只是只利用现实生活中某一典型的案例就某一地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归纳,从而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案例分析教学法有没有一种理论模式可循呢?
2.案例分析教学法中“案例”是一个怎样的地位?
我之前认为应该把案例作为贯穿课堂始终的一个“核心地理问题”,整个课堂中各个教学环节都围绕某一个案例展开。这样可以让教学结构完整,思路清晰;重点、难点突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问题。比如:案例的选择和问题探究的设计难度大,而案例本身又受制于学生基本认知。
那么我在想,那我们可不可以淡化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让案例仅仅作为引子呢?这样就意味着让案例作为地理问题分析与归纳的依据,当案例分析完之后,我们又可以将地理原理和规律上升到应用层次,解决其他地理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让课堂教学“源于案例而不止于案例”。但这又会带来其他的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思维的跳跃、课堂结构的层次性问题等等。
3.如何发挥学生探究案例的主动性?
案例的探究过程在课堂上很容易演变成老师一个人的探究过程。也许应该多在案例选择、探究过程与问题设计等方面多下功夫,但还有没有其他方面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