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hbmczq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67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读王金战(一)

已有 816 次阅读2007-6-4 15:49 |个人分类:流水帐

 

 

学校德育处给每位班主任发了几本书:卢梭的《爱弥儿》、苏翁的《给教师的建议》,王金战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我这样排列很给老师面子哦!)。规定必须认真读,并上交读后感。我妻子今年做班主任,很忙,文字方面又不太行,所以交给我一个光荣任务——代读代写。我选了比较好读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下手。读后,有很多感触,洋洋洒洒写了两篇,但写完自己就笑自己——我的文字风格和老婆大人差别太大,会露馅的,必须另作。下面是我按比较平易的风格写的作业。

说明:我校德育处要求班主任每月写一篇德育个案上交。有些老师不堪重负,就到网上找文章,复制-粘贴。德育处屡次强调反对。所以,为免老婆大人的作业被诬为“网上下载”,我只能将已上交的作品发出来。另外的两篇,待上交后评过奖再发。(一等奖还有一百元钱呢,呵呵。)

 

从“丁浩的故事”中体会到的

——王金战《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案例研究

   

王金战老师在《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一书中,运用案例谈了很多成功教育学生的故事。这些故事或长或短,每一个故事都说明了很多道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丁浩的故事(第2225页)。

丁浩是一个“差生”,所在班是一个“差班”。王金战在丁浩的教育过程中,经历了接触、试探、引导、激励、巩固等阶段,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第一阶段:接触。接触阶段,双方形成第一印象,这个印象决定了双方对对方的认知和评价,是教育双方互动的基础。这一阶段时间虽然很短,但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来看看双方的第一印象。

老师的印象。王金战写道:

高一(3)班集中了一些学习成绩落后而又不太好管的学生(人称条子生)。其中一个学生叫丁浩。丁浩这个孩子的身高大概有1.9米,体重以较大优势超过二百斤。

高一开学时,按照惯例是军训。我们一个班师生,就坐上一辆前往营地的军车。丁浩同学是最后一个上来的。他一上车,刚才还唧唧喳喳的学生都不说话了。同学们的意思明显地流露出来:这个学生怎么上我们这个班来了?好象不屑与他为伍的样子。

丁浩上来了,车也要出发了。车的前面还剩下两个座,我坐了一个座,剩下一个座。他块头那么大,如果坐那个座,我可能都没法坐了。但我还是说:“你就坐我旁边吧。“我们俩就挤在一起坐着。

行车过程中,我就开口跟他聊天:“看你五大三粗,块头挺大的。“

丁浩也不说话,伸出右手,摆出一个掰手腕的姿势,那意思是说:咱俩来掰手腕。

我说:“你要跟我掰手腕?我不跟你掰。”

“老师你不敢掰?”他说着又伸出左手,“咱们掰左手。”

“左手我也不跟你掰。”因为我知道肯定掰不过他。我就问:“你过去是人大附中的?”

他说:“是。”然后他就和我聊了起来。我听他说,前段时间,人大附中盖新餐厅,推倒了原来的旧餐厅,学生一时没有地方吃饭,就到隔壁中国人民大学食堂去。可是在去人民大学食堂吃饭的路上,时常会遇到一些不良社会青年抢钱。那时候班主任老师就告诉学生:你们去吃饭的时候,就跟在丁浩后面。他们班的同学就照老师话,跟着丁浩去吃饭,果然就没有人敢打劫。

从这段描写来看,接触时,丁浩给人的印象可实在不好。如果是一般的老师,很可能心里就很有些堵了。一上来就凭着身高力壮,要和班主任掰手腕,是示威还是挑衅?还是二者兼有?好家伙,初次见面,就敢跟班主任来这一手,还有王法吗?一点尊敬老师的意思都没有!看我以后怎么收拾你!但王金战没有这样,他明白地回避了掰手腕这件事,转移话题,开始摸丁浩的底,看这个五大三粗的学生过去有什么样的经历和故事。只有先了解然后才能做工作嘛!

学生的印象呢?王金战没有写,但我们可以推测。丁浩的内心独白大致是这样:这老师还不赖!不嫌我块大挤人,跟我坐一块儿,还跟我聊天,我要跟他掰手腕,他也没有生气。反正没事,跟他聊聊吧!学生对班主任的戒备心理没有了,交流有了基础。

第二阶段:试探。了解了丁浩的基本情况后,王金战就根据丁浩的特点,让丁浩做三件事,一是保护本班同学不受外人欺负,二是保证在军训期间的拔河比赛中拿第一名,三是军训期间负责为全班同学打水。丁浩都一一答应了,并做到了。

这次军训,丁浩同学就像英雄一般。他既然把自己放到了一个值得自豪的位置上,就总想让自己做得更好。一旦做不好,就担心老师会批评他。所以,后来他就越来越尊重老师,再也看不到最初那种挑衅姿态了。

从情况看,丁浩属于那种喜欢“戴高帽”、吃软不吃硬的人。王金战就用几件小事来试探他,给他布置几项小任务,看他完成的怎么样,完成过程中的态度如何,以此确定下一步的教育方法。看来,这孩子很吃这一套,下一步就可以因势利导,再进一步了。

第三阶段:引导。

后来,我又让他做了纪律委员,谁违纪他就做记录。像他这样一个原来管不了自己的学生,现在却在管一个班的纪律。他能管住别人,因为别人有点儿怕他。同时呢,他也管住了自己。因为这项职务对他自己也是约束。以前,他旷课是家常便饭,自从当上纪律委员,从来没有旷过课,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各方面表现也都越来越好。

这是一个关键阶段。让差生管纪律,这一招也有很多老师用,时灵时不灵。我们松岗中学也有老师让“差生”管纪律,但该生却说“我帮你管纪律,但你不要管我!”这就不行了,这一招对这样的学生就不适用了。但对丁浩是适用的,王金战成功地初步转变了一个学生。当然,只是初步。

第四阶段:激励。

像丁浩这样的学生,很多不良习气是根深蒂固的,很多毛病还会不时冒出来。他的表现时常会有反复。这时,就需要我们象通常说的那样“反复抓,抓反复”。一是要求要严格,二是当他“反复”时不能一棍子再次将他打死,而是要不断提醒、帮助、激励,要给他时间,给他机会,让他一点一点地慢慢改。

这个过程王金战在书中没有写,但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对这个阶段的把握和处理最能体现一个老师的爱心、耐心、教育艺术。这一阶段,老师需要的是一份信心、耐心,做工作要一份爱心、细心。真诚地用表扬来鼓励他的每一点进步,同时真诚地用批评来鞭策他的每一点不足。如果表现出虚伪、不耐烦等,让他察觉得你只不过在敷衍他甚至“利用”他,就不仅会前功尽弃,还可能火上加油,让他再也不能回头了。

第五阶段:巩固。抓住教育契机,彻底改掉不良习气。

丁浩这个学生,初中时经常打架。而上高一后,几乎一年了,没有打过架。可是,在高一学年快要结束的时候,他和同学打了一架。(这一架因为小事而起,但因为他力气大,可把人打的不轻。对方家长要求丁浩家长来道歉,并要求学校处分丁浩。)

前几个阶段主要是从习惯的角度,促使丁浩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而这个阶段就是应该想办法,抓住教育契机,震撼其心灵,帮助他彻底改掉不良习气。丁浩打架后,王金战对他没有失望,没有灰心,并清楚地知道这次打架并不是“老毛不死旧性在”,并不是具有“劣根性”,并不是“不可救药”的体现(丁浩以前打架从来就不知道害怕。可是这次,一接到我的电话,我能听出来他很紧张。),而是抓住了这一契机,做了大量工作。而我们很多老师在差生转化过程中,通常就是在这个环节不能正确认识、不能妥善处理,从而使差生转化工作功亏一篑。

王金战在整个事件处理过程中,为了丁浩的成长,精心设计了一个极为有效的教育策略,使丁浩的成长走过了关键的一步。

主要的工作步骤:

1、做对方家长工作,将对方要求的丁浩家长道歉改为丁浩本人道歉。然后多赔付一点医药医药费以表明诚心。——尽量控制事态的扩大,为丁浩的教育留下回旋的空间。

2、答应替丁浩在家长面前保密。——为丁浩顾到了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给了他面子和机会。

3、借钱给他赔偿医药费。让他避免用生活费去赔偿,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并让他对此事留下深刻的印象。

4、最关键的是,让他永远记住,打架是不行的,决不能打架了。

我说:“丁浩,今后再动手打人的时候,要想好了,你还欠老师300块钱。”

丁浩拿着钱,就去跟人家赔礼道歉了,当时泪流满面的,确实很诚恳。那个学生家长一看孩子的医疗检查报告,也没有什么事,就再没有跟学校追究这样事。

从事例中可以看出,对丁浩的教育和丁浩的转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历时近一年,可以预见,丁浩是彻底转变了。这个典型的转变,必然带动班级整体的转变。

我们高一(3)班,有一部分学习差纪律差的学生。可现在,像丁浩这样的学生都进步很快,其他难管的同学也慢慢变得守规矩,变得上进。我带3班半年后,3班学习成绩已经名列年级普通班第一,各项科技活动文体活动也走在前列。

王金战最后总结说:

所谓“差生”是怎样形成的?我觉得,当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后,便成了“差生”。而让一个“差生”变好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要找到他身上的强项,发挥他的优势,让他反复享受成功,“差生”就会转化为优秀。

 

读完这个案例,我不禁反思,面对“差生”时,我是不是做到了以下几点:

1、我看到差生时,有没有首先想到他无论如何只是一个孩子,他的所有缺点都有其形成原因。我应该做的不是嫌弃他,而是帮助他。学生虽差,但不是笨蛋。你如果对他不好,他怎么肯“为你”好好表现?

2、我有没有在言谈举止中让学生感受到我对所有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不偏心,不偏爱。有没有表现出对差生的漠视甚至歧视?

3、我有没有努力寻找“差生”身上的优点。任何人不可能没有优点,有的人优点突出,有的人不突出。我有没有努力去找,不遗余力地找,永不放弃地找?

4、我有没有给他表现的机会、成功的机会、建立自信的机会、改过自新的机会?

5、当“差生”在转变过程中表现出现反复时,我是不是马上对他失去信心?是不是趁机想把他赶出去?

6、教育学生总有很好的契机。这些契机,善于利用的,能使学生由坏变好,不关于利用的,有可能使一个学生万劫不复。当危机出现时,我是不是按最佳方式处理的?

 

教育是一门艺术,有时候是一门很“累心”的艺术。“差生”的转化方法,王金战所举的丁浩只是一个个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充满个性的世界。成功的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各有各的“差”法。如何做好学生工作,值得我们终生去探索、追求。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也能让自己变得更为高尚、真正伟大。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8 11:45 , Processed in 0.07421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