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
一、试题评析
第1-3题,以区域图形式,考查“一带一路”这个时事热点。第1题,考查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难度适中,难度系数0.50;第2题,考查西欧城市群发展的优势条件,难度较小,难度系数0.86;第3题,考查地球运动相关知识,涉及了太阳周日视运动与物影朝向问题,地方时与区时估算问题,难度适中,难度系数0.56。
第4-5题,以平面直角坐标图的形式,考察人口问题。第4题,引导学生区别人口数量增长与人口自然增长,本题看似容易,但C选项有较强的迷惑性,很容易错选,说明学生对统计图的认识不够到位,人口迁移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之和<0,代表人口数量减少,之和>0表示人口数量增加,之和=0代表人口数量达到最大或最小。该题难度较大,难度系数0.35。第5题,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且有负增长,从答案中选择可得到C选项正确,但图中增加了“人口迁移率”的干扰项,导致部分同学不能正确提取题目有用信息作答,难度适中,难度系数0.46。
第6-7题,以材料+图表的形式,考查利马的热带沙漠气候的特殊性——气候温和,植被茂密,学生若不能打破热带沙漠气候的习惯性思维,会造成知识混乱,甚至质疑题目材料的真实性,影响做题。本题组考查了气候类型的判读、气候成因、雾的形成原理等,综合性强,难度较小,难度系数分别是0.81和0.79。
第8-9题,通过京津冀地形图和河北省行业能耗图,考查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相关知识,及空气环境质量好坏的影响因素。第8题几乎无干扰项,难度较小,难度系数0.72,第9题,干扰项多,A选项黄土高原应改成内蒙古高原,学生不加以观察容易错选,C选项特别要注意空气对流强弱是由气温垂直梯度而定,学生错误地把地势高低来确定对流强弱,造成错误,B选项被学生当作“冬季风的上风向”给排除,难度较大,难度系数0.22。
第10-11题,以区域图的形式,考查湟水谷地的农业发展条件,油菜开花期(气温)的影响因素,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转换,难度适中,难度值分别为0.56和0.55。
二、值得商榷的地方
1.36题第(2)问考查圣彼得堡工业区,材料和图表中只字未提,而表格中提到的莫斯科工业区的材料信息跟后面的解题没有关系,属于无效材料。
2.36题第(3)问将顿河与长江进行水文特征比较,两者等级不当,没有可比性。长江不同河段的水文特征不一样,如长江源头也有结冰期,荆江段或下游河段流速也缓慢等。
3.37题第(3)所给观点理由答案不全面,应增加答案,酌情给分。如赞同观点:原料丰富;水资源丰富;土地租金低;劳动力充足廉价;市场需求大;提高收入,增加就业等;反对观点:交通不便;易产生水污染及生态问题;造成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消耗大量水资源等。
三、学生答题中反映出的问题
36题第1问,学生平均得分3.22分,难度系数0.81。学生基本能从产业、收入和就业三部分去作答,较多同学忽视了就业这个得分点,表现出学生思考还不够全面。另有部分同学往产业集聚的积极意义方面去回答了,没有看到题目中心词——周边零部件生产地区,说明审题不够仔细。
36题第2问,学生平均得分3.31,难度系数0.55。主要失分表现在审题不清,将乌拉尔工业区的区位优势条件呈现出来,或者套用区位模式答题;另一问题是对分析等类题目的作答,学生往往不注意对原因(或过程)的表述,更多的是只回答结论性的句子,如: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发达。(忌四字短语:只有要点没有分析,缺乏过程的完整性。)
36题第3问,学生平均得分5.55,难度系数0.93。学生基本能从径流量大小及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小、汛期、结冰期、含沙量、流速与水能等方面作答,但有部分同学将水文水系特征混为一谈,如流域面积小,流程短小、支流少等;还有同学将“流速缓慢”写成“流速平稳”,“径流量小”写成“径流量少”等不规范表述。
36题第4问,学生平均得分3.80,难度系数0.47。一是题意理解不透彻,答题没有方向。不知道黑土有机质丰富跟什么因素有关,也说明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差——课本有介绍东北黑土问题和热带雨林养分问题。而是没有很好的获取图中信息,没有结合图分析,如图中黑土分布区在河流入海口处没有表现,说明不是河流流速缓慢,泥沙堆积形成的,而应说成“地势平坦,流速缓慢,侵蚀能力较弱,有机质易于留存。”该题思路应是“植被覆盖率高,为黑土发育提供有机质;纬度高,气温低,微生物分解慢,利于有机质积累;地势平坦,降水少,风力及流水侵蚀能力较弱,侵蚀少易留存。”体现事物的来龙去脉要说清楚。二是没有注意“说明”一词,学生在写对黑土产生不利影响时,仅写出“黑土肥力下降”,至于为什么“黑土肥力下降”没有说明。三是要点不全面,缺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造成土地污染”要点。
37题第1问,学生平均得分3.84,难度系数0.48。一是摇摆不定,高水位季节写成“春季和夏季”,二是提取信息能力不足,材料已说是“新疆”,图中还有“季节性河流”信息,说明该地是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许多学生是从补给类型方向回答:积雪融水、冰川融水、山地降水补给,造成春季和夏季水位高。正确思路:入湖水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夏季气温高,融水多→入湖水量大于出湖水量,故夏季湖泊出现高水位。三是回答不完整。
37题第2问,学生平均得分2.20,难度系数0.55。一是知识迁移能力不足,水位等同于海拔,可以将湖泊水位线看做是等高线,再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判断地势陡缓即可。二是基础概念模糊,部分学生简单理解成两条水位线稀疏的坡度大或坡度变化大。三是对“坡度变化特点”理解有误,有些同学回答的是坡度变化趋势,而不是坡度变化大小。四是偷换概念,题目要求回答“坡度变化特点”,部分同学回答的是“地势变化特点”。五是描述不够全面,“西侧、北侧坡度较小,东侧、南侧坡度较大”写成“坡度西小东大”或“坡度北小南大”。六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河流径流注入与盐度的关系不清楚。七是审题不清,忽略了“分别”两字,少写了答题内容;解答方式词是“描述”,只要结论,不必解释原因,但是许多同学用大幅篇章解释原因,最后却没有结论性语言或错误的结论。
37题第3问,学生平均得分6.49,难度系数0.65。一是漏答原因分析。二是原因分析点不全面。三是判断说明与答案所给得分点不同。如写成“土地租金低;劳动力充足廉价;市场需求大;提高收入,增加就业等”,“ 消耗大量水资源;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市场需求小等”。
42、43、44选做题,42题学生平均得分7.24,难度系数0.72,43题学生平均得分5.50,难度系数0.55。44题学生平均得分7.06,难度系数0.71。学生答题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利用有效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不强。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所呈现的材料和图示进行分析和判断,其实质是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捕捉的准确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过程的有序性,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第43(1)题,有关图示寒潮等值线分布特征,学生不能说明盆地与两侧高原和山地的关系,造成答案不全丢分,特征形成原因虽然洋洋洒洒不少内容,但文不对题,失分较多。二是答题思路不清,原理分析不通。如第43(2)题浇水或烟雾来防御冻害原因分析混乱。三是书写不规范、错别字多、语言文字表达不规范等比比皆是,出乎教师预料,得分率较低。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引以为鉴。
四、后期备考建议
1.以书本为本,紧扣教材,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
2.不断总结答题思路、角度和方法,做到心中有模板,但又不拘泥于模板,学会结合材料,学会取舍要点,学会答出关键要点,抓住评卷老师的眼球。
3.重视审题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加大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建立信息点与结论之间的因果联系;指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全面性、合理性、准确性”。
4.认真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圆满完成高考复习任务。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5 15:53 , Processed in 0.06132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