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锦江渔夫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69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震憾谢家店子

已有 509 次阅读2009-5-8 22:51 |个人分类:地理视角

  之前在网上看到有报道说,位于银厂沟附近的谢家店子在5·12特大地震中有大量的岩块从地下喷射而出(当地老乡称之为“地开花”),就一直想去看看——去看看地下喷射出来的物质究竟是什么样子;去看看这地下的喷发物究竟给人们造成了多大的危害。今年51日,在5·12特大地震快一周年之际,终于与学校地理老师们一起,来到了谢家店子。

车行途中,开车的老陈说我们的车太大,只能走到此处了。我走下车,一个巨大的乱石堆出现在我面前。我知道,我们到谢家店子了。

为了能尽可能地把乱石堆拍得完整一点,我爬上公路边一块大石头,拍下了在我此处拍摄的第一张照片(图1)。

 

   

         图1

 

 

我看得出来,即使是站在那块大石头上,我仍然没能得以看见乱石堆的全貌。我们开始往乱石堆上爬,逐渐地我发现站在公路边大石块上见到的只是这个巨大堆积体的一小部分——这个巨大的堆积体面积至少有四、五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爬行的过程中我的疑问开始多了起来——如果这个巨大的堆积体是由从地下喷涌而出的物质组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泥土?要知道:地下是不可能形成土壤的。站在乱石堆上,往高处望去,可以看见远处山体崩塌的痕迹(图2)。脚下的这个巨大的乱石堆会不会是远处高山山体剧烈崩塌产生的崩落物由高处落地时在巨大的反弹力作用下飞射至此的呢?人们会不会由于受到巨大惊吓人们而没法仔细的分辨远来飞石造成的“乱石穿空”景象与“地开花”的区别呢?但如果是后面高山崩塌石块飞射堆积至此,那些石块又能飞这么远吗?看样子远处的高山距此处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并且假设石块能飞这么远,那这些泥土又怎能飞这么远?会不会网上的报道有误,这些物质根本就是后面山体上垮塌下来然后又冲出山沟在此堆积而成的呢?但我从这个堆积体的下面边缘一直走到快到顶端,根本就没见一般的崩落锥应有的分选现象。并且在这个堆积体的坡面上还有明显的横向的下凹现象,这在崩落锥上也是不应该有的。这个巨大的堆积体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形成的呢?

 

                    图2

 

就在我还想往高处走一点的时候,下面的老师们已经在叫我往回走了。我不想让他们在此次行程中第三次等我一个人了,于是我开始往回走。

回到车上,听老师们讲起了他们刚从当地老乡口中了解到的情况:地震发生时,大量的物质突然从地下喷射而出。地震来得太突然,喷发物来得太多太快,以致17户人家、130多口人(包括当时正在此处农家乐休息的来自重庆的一个旅游团和众多外来吃酒席的人们)被埋在了这个巨大的堆积物。如果对此地以前的情况不熟悉,如果不是听当地老乡说起,真让人难以想象在乱石堆之下居然埋没了如此之多的鲜活生命。相信每一个到了现场的人都会深深地感叹: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真的太渺小太渺小!在巨大的自然灾难面前,人类的生命真的太脆弱太脆弱!据说当时在此的100多人中,只有一位当时正处于现在的堆积体边缘地带、选择了往高处逃生的50多岁老太婆和一位来此吃酒席、被震飞到100多米外的河滩上的老大爷幸免于难。

看来此处物质的确是从地底下喷射而出的了。

    或许,堆积体中的泥土就是此处原来地表的泥土。此处在地震前很可能是一个河流阶地与洪积扇的复合体(海子河包括其下游湔江两岸有不少阶地,这些阶地往往成为聚落之所在,图3),它本身应该有着深厚的泥土层。在地下岩石在往上喷射的过程中,也带着阶地上原有的泥土一起上翻,最终混合在了一起。

 

                 图3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sjs 2009-5-23 15:13
渔夫提到的可能与如下类同: 汶川县漩口镇蔡家杠村莲花芯山上 (宏观震中)坚硬的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在地震时发生强烈的瞬时脆裂,形成干碎石流,吞没了下游几十户居民 。。。。。。 作者: 嵇少丞(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28331/0
回复 fisherman 2009-5-24 07:25
原帖由sjs于2009-05-23 15:13:15发表 渔夫提到的可能与如下类同: 汶川县漩口镇蔡家杠村莲花芯山上 (宏观震中)坚硬的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在地.
  谢谢sjs提供的好资料!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5 09:31 , Processed in 0.07005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