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一起成长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777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我有妙招破难点

热度 2已有 376 次阅读2017-8-21 13:06 |个人分类:反思|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在自然地理教学中有不少难度较大的内容,许多老师常常通过课件演示来突破难点。制作课件很费时间,而且由于制作课件的水平有限,课件演示仍然不能解决学生的问题。那么,能否使用一种简单易行的办法,既可以突破难点,又能够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呢?

案例一:暗藏玄机破难点

地球的运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有一幅“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中图版教材第19页,图1-3-6),用来表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这幅图本身不难理解,但我们常遇到一种与该图相关的练习题:地轴的倾斜方向反过来,向左倾斜,让学生判断近日点、远日点、二分二至日及地球的公转方向。这种练习可以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公转运动。但这一小小的变化却把学生搞得一头雾水、晕头转向。

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暗藏玄机”的演示活动:

依照教材中的插图,我把四个小地球仪和一个太阳(太阳用红色圆球代替,红球很好找,从数学老师那儿借一个数学教具,再找一个空心圆筒托起红球即可)放在讲桌上,把它们摆成插图中的位置:太阳在中间,在二分二至日的位置摆放四个小地球仪。(注意:摆放地球仪的时候,要使地轴向同学们的右侧倾斜,与教材上的图完全一致。)

师:现在,我的讲台上有一个小小的太阳系,不过只有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你能把看到的地球绕日公转图,画成示意图吗?

学生赶紧看书上的图,有的学生已经跃跃欲试。

师:我现在请两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近距离地观察,然后在黑板上画出简图,哪位同学想试一试?

有两位学生跑到了讲台上。

师:同学们要仔细观察,然后各组派代表到黑板上画图,看看是讲台上的两位同学画得正确,还是其他同学画得正确?

学生边观察边讨论,气氛异常热烈。讲台上的两位同学开始犯嘀咕,悄悄地在讨论,我悄悄地问二位:“怎么了?” “老师,地轴的方向和课本上的不一样啊?”“向哪个方向斜?”“向左”“想想,为什么会这样?”一位同学抬起头来,看了看下面,“我明白了……原来是这样!”

随后,两位同学修正了板图。

师:“谁画得对?”

“人多智慧多,当然我们对!”下面的同学自信地笑了!

师:都对!

生:他们画反了。(下面的同学喊)

师:让讲台上的同学讲讲,你们再来判断。

台上的同学娓娓讲来……“不信,你们上来看!”两人的脸上流露出得意和自豪。

 反思:高中地理必修一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的影响,这是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而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传统内容。作为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本模块选取了一些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等。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气环流等。要掌握这些基本原理、规律、过程,对高一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常听到高一的学生抱怨:“地理怎么这么难?有些内容听不懂。有的听懂了,可是一做题还是错……”学生刚刚升入高一,其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能力等有待于提高,再加上初中地理知识的薄弱,要真正掌握这部分知识,需要老师在学习方法上给予精心的指导,例如:做到“知地”“明理”、“说理”、“析事”。“知地”——了解地理事实,“明理”——理解地理原理,“说理”——用实例说明地理原理,“析事”——对社会中出现的地理现象,会用地理原理进行判断、分析、评价。

对于老师来讲,需要根据学情和知识本身的特点,选取恰当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的内容。在本案例中,我采用的方法可以叫做观察体验法,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具,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论证所学的地理知识。自然地理部分具有理科的特点,有些内容还可以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洋流的运动、热力环流、水土流失等内容,老师可以设计实验来教学,以突破难点,使学生“明理”,才能“析事”。

案例二:穿羽绒服的李老师

在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大气的热量来源问题是一个教学难点。通常老师们通过画图或课件演示来破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这个难点。这里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突破难点。

展示我个人的一张照片:

师:这是我在黄龙拍摄的,时间是10月中旬,我身后的背景是皑皑的雪山,阳光洒满了山路,我身穿厚厚的羽绒服,右手擎着一把遮阳伞。

学生看到照片,比看到我本人更加兴奋,话题一个接着一个……(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

师:这是我在海拔3500米的四川黄龙特意拍摄的一张照片,也是为了上好今天的课。知道我为什么打着遮阳伞吗?不是为了照相装样子臭美(学生笑), 而是为了防晒。你相信吗?如果不打伞,一会儿功夫,脸上就会感到火辣辣的,时间一长就会被晒伤,这是因为山上的太阳太“毒”了。你知道我又为什么会穿上这厚厚的羽绒服吗?因为山上很冷,不穿羽绒服,一会儿功夫,人就被冻透了。同学们,太阳辐射这么厉害,按道理说应该很暖和,为什么山上气温还那么低?我很疑惑。 你们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学生开始了讨论,谁也不能说服谁,过了一会,开始求饶了:

生:“老师,为什么会是这样?告诉我们吧!”

师:答案在书上呀,你们自己来找。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大气的受热过程。你要仔细的看书、思考,然后和你们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看看谁能帮助老师解开这个谜?

给学生创设一个探究的情境,也把竞争带到了课堂中,看看谁能帮助老师解开这个谜?”,学生迅速地开始了学习,每个人都很投入……

设计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对于突破教学难点非常奏效。学生为了解开这个谜,一定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思维也会更加活跃。当然,老师的适当点拨也是很重要的。一位学生在周记中这样写道:这一课,让我永远记住了穿羽绒服的李老师!

 反思:带着问题学习,学生会真正的思考,从而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可以称之为教学内容问题化,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发现、梳理、整合,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内化。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学、思考、解答,在一定的教学信息反馈基础上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要精巧的打造教学环节,精当的运用教学手段,精妙的设计问题。具体讲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创设好探究情境,以最快的节奏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其次,对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化设计,选择好问题,并介绍清楚探究的过程和主要方法;第三,做好探究的铺垫,比如准备好充足的信息,做好相关知识的复习等;第四,最好配合导学案的使用,使学生在上课前有充分的预习准备。这种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并不一定在整节课中都用,可以在某一个片段的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活跃学生的大脑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csdong701007 2017-8-21 21:20
不错的设计,学习了。
回复 乌七七 2017-8-21 22:07
希望能看到更多的老师的博文,新老师学习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6-1 15:32 , Processed in 0.07389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