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跨人文与社会、自然科学两个学习领域,是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的提高和延伸,教会学生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在地理知识的熏陶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地理学科也体现时代的特点,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教材内容也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发展需要,瞄准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和常见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地理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经过多次的改革和创新,越来越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精神。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然停留在应试教学阶段的教学水平上,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凭借着以往积累的有限的教学经验,机械的重复常规性的教学过程,十几年如一日的用同样的方法讲解同样的内容,这往往造成教学过程与时代和社会的脱节,限制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2003年《普通高中地理标准》明确指出,重视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的评价中,要“对地理技能形成于运用”“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等作出评价,提高综合能力。为了完成新课程标准的任务,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反思性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反思性教学鼓励教师与时俱进,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动力,通过教师对教学观念、过程、方法、效果等的不断反思,发现新的问题,改进教学过程,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反思性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教师一切的改变和努力都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结合高中地理课程的特点及教师以往的教学经验,高中地理反思性教学实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 、认识反思性教学的本质
地理反思教学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其主要特征,一是实践性,指教师教学效能的提高是在其具体的实践操作中;二是针对性,指教师对自我“现行的”行为观念的解剖分析;三是反省性,指教师对于自身实践方式和情境,立足于自我以外的多视角、多层次的思考,是教师自觉意识和能力的体现;四是时效性,指对当下存在的非理性行为、观念的及时觉察、纠偏、矫正和完善,意即可以缩短教师成长的周期;五是过程性,一方面指具体的反思是一个过程,要经过意识期、思索期和修正期,另一方面是指教师的整个职业成长要经过长期不懈的自我修炼,才能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
(1)正视自己教学的不足
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养成了某种教学习惯,在面对一届届学生时喜欢采用同种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确实,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教学经验,但是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批判性的看待自己的教学,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能固步自封。当今世界变化日新月异,学生的成长环境变化巨大,他们每天都受到新生事物的影响,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捷且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受到老师甚至家长的束缚。在这种局面下,教师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式”和“教条式”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顺利的接受,教师必须反思自己的教学习惯并转变教学观念, 探索出适合现代学生的新的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就是要求地理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思考与研究,不断回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努力进行改进。反思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教学模式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学内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是否与学生的水平相适应;教学思路是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等等。教师只有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
(2)掌握反思教学的方法
反思性教学一般包括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课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并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性和分析能力,是教师走向成功教学的前提。如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材的处理、观念的落实等方面进行思考。反思以往教学中课前准备的欠缺或不足。课中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是教师提高素质,进行成功教学的关键。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和创新性,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为教师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积累经验,并且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师可以结合各方面的教学信息,对自己前一节或者前几节课的教学行为和效果进行思考与分析。分析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形式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指导策略是否适宜学生的发展。地理老师只有深入理解反思性教学的实质并认可反思性教学的优势,才会在教学过程中逐渐进行渗透并贯彻执行。
二、对教师角色进行反思
(1)正视角色转变的必要性
“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情形经常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出现,教师要反思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是权威至上的领导者;学生则全盘接受老师讲解的知识,不敢怀疑,被动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表面乖乖接受,认真在听,实际上厌恶课堂,思想偏离了课堂。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老师进行课堂角色转换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2) 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
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在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的知识才印象深刻。地理教师应该对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特别是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积极的进行角色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参与到教学中来,让他们在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探究。“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学生积极主动自愿参加的活动才是有价值的,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的知识才更清晰更深刻。机械被动记忆的知识无法保持长久,终究会随着岁月一同流逝。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教师在课堂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辅助的作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从感兴趣发展到主动学习。如举一个生动的实例,提出一个生活中常见但又需要通过地理的学习方可解释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改变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新课程对教师本身素质要求也高,因此教师要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自觉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积极适应新课程改革。
(3)反思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①学会欣赏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②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等等。
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学科涉及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④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等。过去为了巩固“双基”,我们教师的教学往往追求对学习内容的“标准化”理解和“课本式”、“教参式”表达,强调对问题解决的常规思维、逻辑思考、唯一答案,对学生的置疑、奇思妙想往往采取压制、回避、冷处理甚至简单否定的做法。这样的课堂操练,使学生学会的只是“复印”知识。我们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匡正。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1)认识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的矛盾
影响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因素很多,有学生自身的内在原因,也有外在条件,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知识点难以理解等。由于地理知识空间性、时间性较强,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和想象。例如,天体运动、地壳物质循环,洋流的形成和分布,重大自然灾害等等。这些抽象的知识和教学内容往往是学生学习路上的拦路虎,最终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安排的教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地理教学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知识相互联系。在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编排别具匠心,充满创意。
(2)不断调整和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改变枯燥讲解的方法,把重要的内容和知识点与一些“活动”相结合,鼓励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对地理信息进行获取、整理、分析,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例如,在湘教版地理中,有许多的“活动”,分为“思考”、“探究”和“实践”三种类型,它要求利用地理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去解释、探索、求证一些实际现象,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此外,教师不能拘束于教材内容,而应该主动地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借助网上学科教学资源,电子图书等途径,整合教学内容,化繁为简,解决学生由于知识储备缺乏和学习资料不足而产生的学习障碍。对于抽象的教学内容,地理教师要借助于地理直观教具和地理课件等辅助手段进行讲解。地理教师要熟悉地理模型、标本、图片、幻灯片、录像等直观教具的教学功能、适用范围和运用方法,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型、教学目的和要求、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通过地理教具的演示,让学生在观察实物,观看挂图、模型、视频中进行学习。恰当的进行地理教学过程设计,选择地理直观教具,熟练运用教具帮助教学。此外地理教师还要能制作常见地理模型、标本,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知识,能进行常规的操作,并能独立设计、制作课件进行教学。教学内容的直观化和形象化可以让学生在案例中、在直观的图像中、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帮助学生灵活的运用地理知识。
四、教学模式进行反思
(1)正视教学方式的单一性
“教必有法,但教无定法”,地理教师在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时,不可能用事先准备好的固定统一的模式去套用,去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是必须具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和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在传统的教学中,地理教师对所有的学生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这无法激起所有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能为学生提供哪些信息,让学生从中获得什么知识,这种行为能否促进学生的学习或者教会他们怎样学习地理;这些行为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在一步步的反思中,认识到自己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并努力去丰富教学方式。
(2)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根据高中生好奇心强、乐于探索、乐于竞争的特点,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的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自主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口味。例如,在课堂上实行“合作学习”,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小组共同努力完成课题任务,如小组通过分工搜集资料、准备器材、设计方案,来完成“模拟大气降水过程”的学习任务,在合作的过程中同学们彼此间交流实验思路和视角,互相启发、相互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这一过程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在讨论中开阔了视野,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教师还可以在课外成立地理兴趣小组,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进行地理观察、野外考察和调查等活动,如采集矿物岩石标本、观察河流侵蚀情况、观测降水的酸度等等。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获得更多知识,也可以丰富和完善教材的内容,将知识灵活的运用于实践当中。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思想的发展,为他们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学生只有通过参与教师的教学实践,才能获得真知、培养能力。而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而取得的成果,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3)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课前都要对一节课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生成”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出现“预设未生成”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生成”的意外收获。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主动生成”会不断取代“被动接受”,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得到提升。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如果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因此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五、对教育教学观念的反思
新时代的教师不仅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还要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交给学生如何去适应时代的发展,学会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教师只要有渊博的知识,就会受到学生的尊重和敬仰,就是合格的教育者。在现代“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背景下,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不仅需要有精深的地理学科知识、广博的文化背景知识,还需要有深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还需要具备学习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在选择教学的方法、运用教学技能、处理偶发事件等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厚积薄发,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教师要深刻领悟到教育的本质,只有对教学本质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提高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将教学技能植根于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和心理学成果,将教学技能放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背景中来考察,以揭示教学技能的教学观念和支持教学技能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对它的作用和影响,来统摄具有操作意义的教学技能全局,并以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发展脉络来透彻的剖析教学技能。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反思性教学的教育模式,可以促进地理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和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教师不断的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纠正和改良,大大的提高了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进步。学校适当的对教师加强培训,加强教学反思的力度和广度,将反思性教学思想深入的贯彻到地理教学中,对于地理学科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赵明仁. 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中的案例研究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熊川武. 反思性教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叶建徽. 地理反思教学中教师策略的构建于实践[J].田和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4]卢真金 反思性教学的五种传统[J] . 比较教育研究,2002 (1)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2:50 , Processed in 0.05721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