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4|||
下面以第二单元“自然地理要素篇”中的“地形”要素为例,详细介绍整合的思路。
一、世界的海陆分布及其影响
这部分内容属于知识铺垫,与地形要素密切关联。教学目的是掌握基本概念,联系与自然地理相关的主干知识。课堂实践时利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进行,可能会有些难度。
1、世界海陆分布(面积、分布、分布特点等)
2、主要影响(原理:海陆热力性质;影响的表现等)
a、海陆分布与热力环流
b、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c、海陆分布与季风气候
d、海陆因素与自然带的非地带性
e、海陆形状与洋流的形成因素
f、海陆轮廓对气候类型、特征的影响
3、陆地类型及地形特征描述
4、海洋类型与海底地形
5、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中的几幅常见地形剖面图
二、不同尺度区域地形特征及其影响
2010年安徽卷高考《考试大纲》“二、考试范围”第五部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关内容”(二)世界地理明确写到:不同尺度区域(如大洲、地区、国家)地形、气候、河流等的主要特征。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第三部分“二 世界地理”“(五)认识区域”中明确写到:
1、认识大洲
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2、认识地区
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认识国家
在地图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根据地图的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初中课标)第三部分“三 中国地理” “(五)认识区域”中明确写到:
1、位置与分布
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2、联系与差异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教学顺序按照“洲——分区——国家”进行。区域的选择为典型区域和拓展、对比区域。教学资料的准备有各尺度的区域专题空白图,提前发给学生填图或者课后及时巩固填图。这部分内容是高三复习课模式的主体部分。中小尺度的区域地图的判断及分析是教学和高考的重点。
(一)亚洲的地形特征及其影响(大洲尺度)
1、地形特征描述
2、地形对其他要素的影响:
a、对河流分布及流向的影响
b、对气候的影响
c、对亚洲农业生产的影响
e、对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
【提炼、总结】:亚洲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特征三大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结构图。(略)
【区域对比】
对比亚洲与欧洲的地形差异。说明这种地形差异对两洲的河流流向、分布的影响。
【拓展延伸】
七大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以北美洲为例:
教学准备:北美洲空白地形图;北美洲气候类型分布图(或者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教学流程:
北美洲地形特征描述: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山地,东部高原,中部平原。
问题情境设置:
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图(北美洲气候图)和北美地形图,叠加对照阅读。思考:
1、北美洲有哪几种气候类型?分布在哪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什么面积广大?
2、北美洲西岸分布有哪几种气候类型?你能否归纳其分布特点?这种分布特点与地形有怎样的关系?
3、结合中美两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推测中国和美国的寒潮、冻害(或者台风)的严重程度差异并具体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或者以南美洲为例:
1、南美洲地形特征描述:
2、南美洲地形的影响:
a、亚马孙平原面积广阔——热带雨林气候广阔
b、安第斯山脉纵贯南北——西岸气候类型南北延伸
问题情境:
阅读南美洲气候图,描述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拓展延伸:
训练反馈:以大洋洲作为训练的区域,呈现地形图,自编问题。
(二)东南亚(分区尺度)
1、东南亚的地形特征(中南半岛,马来群岛,主要地形区等三部分)
2、地形特征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a、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b、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c、对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
【区域对比】
欧洲西部地形特征及其影响。
(三)代表性国家(国家尺度)
1、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影响(发达的岛国(省))
A、地形特征的描述与判断
B、地形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a、对河流特征的影响
b、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c、对气候形成和特征的影响,例如日本日本海沿岸冬季多雨的原因分析
【区域对比】英国、台湾(省)、新西兰南北两岛、海南岛等。
2、印度的地形特征及其影响(欠发达的半岛国(省))
3、澳大利亚的地形特征及其影响(发达的大陆国)
4、俄罗斯的地形特征及其影响(世界最大海陆兼备国)
5、美国的地形特征及其影响(最发达海陆兼备国)
6、巴西的地形特征及其影响(发展中的海陆兼备大国)
7、德国的地形特征及其影响(发达的非临海国家)
致谢:很粗浅的想法,记录下来,供再次教学研究之用,欢迎各位同行指正!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5-11 18:14 , Processed in 0.06482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