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庆龙梦幻之地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84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旧文新发)关于回归教材、错题诊断、综合题答题的建议

热度 5已有 1079 次阅读2014-5-30 22:34 |个人分类:考试研究|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回归教材, 答题指导, 审题, 综合题, 错题分析

关于回归教材、错题诊断、综合题答题的建议

                                                                                                  ——写给高三文科生的一封公开信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现在距离高考还有十一天时间,是高三后期复习冲刺的收尾阶段,各个学校的高三课程表都会有所调整,一般安排下午半天学生自习,教师坐班答疑,这意味着全面回归教材、自主消化吸收、错因归类总结、构建思维模型的时候到了。在此,我想提出几点建议和要求,恳请你们务必酌情参考。

一、希望你们能够按照学校要求,坚持到校学习

     我有以下充分的理由:

1、在学校看书能够保证充足的学习时间,这是高考取胜的保证。

2、在学校学习,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便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研讨、切磋。

3、在学校便于及时了解校方发布的各类高考相关的通知和信息。

二、关于回归课本(教材)的建议

1、各门学科对照《考试说明》逐条检查,尽快消除知识的遗漏点、盲点,尤其是涉及主干知识的考点。

2、不再钻研偏、繁、难、怪、奇的知识点,大胆舍弃,保证主干知识的扎实透彻掌握。

3、背书时注意由厚到薄、由薄到厚,背书之前需要制定计划、系统背书,抓目录,抓知识结构,抓书内大小标题(框题或者“目”),背完书后注意回忆和再现,推荐睡前“过电影”法——即晚上睡觉前,分学科回忆白天所背知识,如果存在记忆不清问题,即说明信息的提取线索有问题,这样会导致知识储备临场难以立即调动,这就提示我们次日应该及时巩固。

    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包括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规律知识,而核心技能主要包括地图技能和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技能等,至于核心的思想方法则包括资源观、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等重要观念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不仅利于系统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提高迁移应用能力等,同时对形成优化的认知结构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具体展开来说,自然地理的核心主干知识包括:五大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大气受热、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四大地理规律(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洋流的分布、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等)。“自然灾害与防治”属于自然地理范畴,关键是掌握自然灾害的概念、种类、分布、成因、防灾与减灾的措施。人文地理包括五大主题(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和一个总结(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对照考纲主要有16条考点,人文地理并非死记硬背,仍然侧重于核心原理、规律、结论的迁移运用能力的考查,各类图表的阅读与分析是基本技能。区域地理部分侧重于区域空间定位能力、区域特征的描述,主干考点除了“地球与地图”知识外,世界和中国的气候特征、分布、成因等是重难点,“不同尺度区域地形、气候、河流等的主要特征”的描述和“不同尺度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对策”是重点。建议尽量落实在各类专题地图上,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各分区地形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农业分布图”、“中国主要分区地图”等。必修三总体上属于区域地理范畴,侧重于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介绍。

     纵观最近三五年的高考真题,以下区域地图、专题地图务必牢记,如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中国温度带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图、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中国水系图、中国四大分区图、中国三大自然区图、中国商品粮棉基地分布图、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中国行政区图、安徽地图等。再如世界地理复习中,世界气候图、世界洋流图、世界自然带图、世界各大洲地形图、世界各大洲地形剖面图、海底地形图、世界年太阳辐射量图、世界气温分布图(1月、7月)、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图、世界水资源分布图等等。通览、背熟、吃透这些地图,一要留心经纬线、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形状轮廓、重要界限等,这能够培养空间定位的能力;二要注意各类地图的叠加阅读,例如分析中国泥石流、滑坡的成因,可叠加中国地形图、气候图、植被图、地震带分布图等进行综合研究。三要变换空间尺度阅读,如世界大洲地形图与中国地形图与安徽省地形分布图,世界气候图与中国气候图与四大分区气候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与某个局部地区降水等值线图等。这样进行空间尺度的转换,能够把宏观、中观、微观,大、中、小尺度的区域通过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联系起来,便于渗透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思想,利于具体答题时抓大放小、把握主导因素、切中要点。

      回归教材还包括要认真的研读最近三年考纲相关的高考题,包括做过的和没有做过的,多看一些设问新颖、立意深远、图表丰富多样的高考真题,能够摆脱模拟题和高考题之间的脱节的感觉,是温习主干知识的一种有效办法。

三、错题搜集、错因归类总结的建议

   1、  整理、收集、装订各科试卷,如单元卷、专题卷、月考卷、模拟卷、联考卷等,这项工作需要细致与耐心,这是进行错因分析的前提。整理试卷和资料的过程也是放松身心的过程。

   2、  把错误的原因分门别类,可以写在笔记本上,也可以直接写在试卷上,后期总结错因时要特别关注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丢分,如粗心大意,审题不清,誊抄答案有误,时间分配不合理,漏答试题,考试焦虑,考前失眠等。请你们牢记:“总结一道错题胜于做十道新题”。

四、高三地理综合题审题和表述能力的训练

(一)、综合题设问模式分类研究

    审题的基本要求要逐字逐句进行。对于选择题和综合题的审题,都要留心说明性文字、图表中的图例、括号内的文字等。这些部分往往成为解题的线索或者提示信息。选择题的设问语句简单、句子较短,一般一句话主要包括一个问题,其常见设问模式列举如下:

……是(   ……可能是(      ……位于(    ……大致为(

……最接近(    ……约为( ……错误的是(     ……属于(

   综合题分值大,较之选择题,设问句式结构复杂,语句长,往往一句长句包括多个问题,故必须透彻审题。常见设问模式分类列举如下:

模式一:语句简短、设问简单的问题:主要是指非选择题中空格类、括弧类、表格类等形式的设问。

例如2008年广东卷:

3)气象谚语“十雾九晴”中的“雾”一般指      雾。

4)重庆的雾大多属于辐射雾还是平流雾?分析形成原因。

模式二:语句稍微复杂的问题,每句话的问题点只有少数一两条:

例如:2009年全国卷Ⅱ36题:

1)简述该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10分)

2)说明该国有利于花卉生长的自然条件。(13分)

3)概述该国发展花卉产业的社会经济条件。(13分)

模式三:设问语句较长,但并不复杂的:

例如2009年辽宁、宁夏卷:

363M公司并购乙地的钢铁厂后,炼铁和炼钢在甲地和乙地该如何分工?为什么?(11分)

372)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14分)

模式四:设问语句长,限定条件多,问题点多的设问。

例如2009年四川卷:

396)分析该区域不利自然条件对昆曼公路建设的影响,并列举两例修建该公路可能给沿线地区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8分)

再如2009年全国卷Ⅰ:

363)简述尼罗河径流季节变化及其对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古代农业生产的影响。(14分)

模式五:对比角度设问的,答题要点较多的,这是综合题设问的一种主要常见形式:

例如2009年重庆卷:

362)分析图中的两个水资源调入区缺水自然原因的异同点。(12分)

364)从经济、劳动力因素分析甲、乙两区域作为农产品商品基地不同的有利条件。(8分)

再如2009年浙江卷:

362)分析海陆分布与地形对甲、乙两地气候形成的影响。(12分)

又如2009年四川卷:

364)比较长江中游“地上河”与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的不同及其治理措施的差异。(12分)

模式六:模糊设问、易引起歧义的设问等。

例如2009年安徽卷:

343)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12分)

2007年北京文综卷:

再如362)说明图中河流特征及其成因。(10分)

   综上所述,我们归纳出综合题设问的一般模式为:

前置限定条件+设问动词+主题内容+后置限定条件

例如2005年全国卷Ⅰ36题:

1简述三个剖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并综述该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16分)

该题设问评述:这个问题语句长而复杂,包含的答案要点多,分值高,前置限定隐性呈现,设问动词“简述”,主题内容是“地形特征”;后半句设问动词“综述”,主题内容“地形特征”。

2根据所给信息说明该小区域土地利用的潜力及开发利用应当注意的问题。(9分)

前置限定条件+设问动词       +     主题内容+后置限定条件

评述:这个设问明确,前置限定条件是显性呈现的。即使设问中没有前置的限定条件,答题都务必要密切联系试题材料,运用从试题材料中获取的有用信息来分析归纳概括,这就是很多老师都强调的“穷尽图中信息”。

(二)、综合题常见设问动词

综合题常用设问动词一览表(加粗字体为考查频率较高的动词)

 

行为动词

认知水平

说出指出、举例、描述、辨认、列举、复述、背诵、回忆、选出、识别、再认、了解、确定等

了解水平

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把……转换、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简述、综述

理解水平

运用应用、使用、编辑、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

应用水平

模拟、再现、重复、模仿、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模仿水平

完成计算、查阅、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独立操作水平

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迁移水平

下面请注意常用设问动词的释义,以利于审题时准确理解,答题时规范使用。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比较要有供比较的对象,如不同的国家;也要有比较指标,如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等。在对比分析中,选择和把握合适的对比标准十分关键。

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判断由概念组成,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反映现实的结果。

分析:是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分析的意义在于细致地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进而解决问题。

阐释:就是阐明陈述并解释。阐释地理原理与规律时,经常要把多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从数量上展示和说明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以及各种关系是否协调。

运用:是指能够运用所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力和科学观点,判断和比较一些地理事物,分析和解决一些地理问题。

综合:将细小的内容合成一个概述或结论。

……

审题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通过对历届学生的调查了解,分析近五年高考题,并通过与文科综合各科教师的交流了解到:文科综合科目中政治学科的书写量最大,历史学科较大,地理书写量最少。但政治、历史学科因为试题信息类型比较简单,以文字叙述和简单的图表为主,审题不难,容易切入问题;地理学科试题信息复杂、类型多样,尤其是新情景、新图表,透彻理解需要花费时间,故审题时思考的过程较长。这就更加凸显了地理学科审题的价值,故审清题意至关重要,审题精细些、慢些无妨。

(三)、综合题题型分类和表述能力训练

书写顺序方面要求结论在前,原因在后,一般建议按照综合题设问的顺序回答问题。基本要求是行距适当、字迹清晰、整洁大方、无明显错别字、在规定区域内答题,综合题的解答的较高要求是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

综合题正式书写答案之前建议罗列学科术语关键词(不必大段书写,考场时间宝贵,根据各题赋分值大致确定要点和重点即可),这即是打草稿(打腹稿)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审题关联密切,建议高三后阶段复习时加强对地理学科小专题知识模块的整合,对各题型思维模型的建构很重要,但不宜生搬硬套。下面按照高考能力考查的角度,划分综合题的主要题型,建议在以下方面尝试建构思维模型(笔者以下所列可供参考)。

第一类:地理事物分布类

思维模型: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主要从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和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两方面概括。

例如2007年北京文综卷:

36题(1)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状况。

再如2008年北京文综卷:

36题(1)描述提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6分)

36题(3)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8分)

第二类:地理特征描述类

思维模型:

1)地形(地貌)特征主要从地形种类(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面起伏状况(坡度陡缓.相对高差)主要地形区部分等方面概括.

2)地表环境特征主要从气候(湿...),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方面概括.

3)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高低的季节变化.年较差),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四季的变化(冬夏季节的长短)等方面概括.

4)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流量的大小.水位的变化(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的多少.结冰期.河流落差等方面描述. 水系特征主要从河床的宽窄.河水流速的快慢.河流长短.支流的多少及分布等方面概括.

5)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6)工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概括.

7)农业.工业.城市等区位特征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分析.

农业区位: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地形;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劳动力、工业和城市的发展、科技、政策

工业区位:自然因素:地形.水源等;经济因素:资源、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社会因素:个人偏好、工业惯性、国防、就业、平衡性别比例等;环境因素: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城市区位: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河流(湖泊);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教、旅游。

例如2008年北京文综卷:

36题(2)简述黄河乌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7分)

第三类:成因解释分析类

思维模型:自然原因一般从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河流.湖泊).植被.土壤.矿产.洋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类各种活动.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战争).宗教等方面分析.分析时应该抓住主要原因.常见的有以下专题内容:

   逆温、温度变化原因、温差大小、光照强弱、降水、气压、天气、气候、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洋流、渔场、地震、滑坡、泥石流、沙尘暴、水能、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地貌成因、地质构造、河流水文变化、旱涝、岩石成因、缺水原因、人口分布、人口增长、人口迁移、逆城市化等。

例如2009年北京文综卷:

36题(2)比较图中两水文站所测河流含沙量的差异,任选一个水文站分析其原因。(8分)

再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Ⅰ:

36题(2)说明G河水量丰富的原因。(11分)

第四类:原理阐释运用类

思维模型:这部分就高考题来看,考查自然地理原理和过程的频率较高。自然地理的核心主干知识包括:五大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大气受热、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四大地理规律(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洋流的分布、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等)。“自然灾害与防治”属于自然地理范畴,关键是掌握自然灾害的概念、种类、分布、成因、防灾与减灾的措施。建议采用变式图来建构思维模型。

例如2009年安徽卷:

33题(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10分)

再如2008年全国卷Ⅱ:

36题(1)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12分)

36题(4)说明该农耕系统对防治这些气象灾害的作用。(12分)

又如2008年山东卷:

26题(4)针对图中A省湖区某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专家提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治理思路。该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结合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6分)

第五类:对比阐释分析说明类

思维模型:这类综合题形式很多,比例较高,有整题对比,有小题对比,有题内要点对比,呈现方式有显性出现,有隐性反映的,稍微留心即可识别;审题时要结合设问梳理出答题要点,对照书写答案,一般均能命中要点。

例如2009年四川卷:

364)比较长江中游“地上河”与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的不同及其治理措施的差异。(12分)——显性呈现,根据分值,很容易确定要点(4个要点),此题回答时可采用表格对比。

365)运用区位理论分析“东汽”从十堰搬迁到乙地的主要原因。(12分)——隐性呈现,书写时时刻注意对比。

第六类:对策措施影响意义类

思维模型:意义类经济意义、社会意义、环境意义);影响(正面、负面);效益(经济、社会、环境)措施(生物、工程、技术)

例如2009年北京文综卷:

36题(3)概述图中高原国土整治的主要任务及措施。(5分)

364)简述渭河平原的成因,说明该平原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7分)

365)指出图中的山脉名称、走向,并简述其自然地理意义。(10分)

……

其实,概括地说,就是我平时经常和你们说的:穷尽图表信息和综合题四问:

第一问:我的题意审透了吗?    第二问:我的表述清楚了吗?

第三问:我的要点全面了吗?    第四问:我的卷面整洁了吗?

   同学们,高考即将来临,高考只是人生中重要的一次考试,当你们顺利走进考场之后,你们的人生之路必将从此改变,预祝你们金榜题名,前程似锦!

                                                                 淮南一中 朱庆龙

                                                             2014527星期二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回复 geonet 2014-5-31 10:01
很全面!很精辟!
回复 椰风海韵 2014-6-25 11:30
很好!
回复 spring1109 2015-3-23 07:28
很好,保存
回复 liuxulin 2015-4-8 09:53
很实在的建议,但实际操作中多数学生很难做到
回复 张昕 2015-5-18 13:07
再次学习!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5 08:48 , Processed in 0.08048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