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8|||
一线教师专业发展靠谁管用?
——写在赴苏第十八个月的感悟
先提出两个问题:新课改以来,教师的“专业成长”、“专业发展”被炒得沸沸扬扬,那么一线教师该进行怎样的专业发展?一线教师该怎样进行专业发展?说句并无恶意的调侃的话,对于这两个问题大学教授、专家们能写N本书,省市教研员们能做N场报告,学校领导们能在每个学期的开学、散学大会上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名师们会拿他的不同寻常的成长经历向你透露一两招秘诀,老教师们会说熬到年龄职称一般都会评上,言下之意职称的晋级代表专业水平也在进步。然而,您会发现,如此这般,这般如此之后一切照旧。相对乐观一些的情形是:形式有所更新,本质依然照旧。
细究这两个问题,其实本质就是两个问题,一是专业发展的目标问题,二是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手段问题。两个看似寻常普通的热点话题,真正解决决非易事更非一时之事。
先说专业发展的目标问题,这个目标可能因人因地因时而不同,如何设定发展目标实属难事。新教育实验倡导和发起人朱永新先生在《新教育实验2009海门年会主报告》的“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一文中提到:一些教师选择了以社会认可的名利为人生目标,通过公开课获奖、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等方式确立自己的价值;
……
还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或自觉地认同应试制度,把分数作为最高的要求,在你争我斗中寻找自己的存在价值获得成功感,或采取一种犬儒的姿态,将教育职业仅仅视为一种谋生工具,视工作为一种不得己的交易……。
以上这两点,作为专业发展的目标如何?第一点是很多教师热衷或者必定会选择的目标,可能会有老师不屑一顾,然而现实的教育评价和考核机制,让教师们不得不去寻求社会认可的名利为人生目标,看看很多特级教师的评审、一方名师的造就即可知道,公开课、论文、著作、课题、省市级荣誉称号有多么重要了。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把这些东西视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最重要的实证材料。第二点中的追求高分数如果作为专业发展的目标,却有背“应试教育”黑锅之嫌疑,但是坦诚地说,我们中的多数同行,包括本人在内都不得不浸淫其中。换而言之,它算是一个心照不宣的专业发展目标。从大学毕业走上教师讲台,学校已经为我们制定了专业发展的目标:一年站稳讲台,三年成为骨干,五年成为学科带头人,十年成为一方名师,诸如此类,依此类推。不同职业生涯阶段,教师的专业成长的目标也有差异,初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教师,能够比较熟练的讲授任教的学科教材内容,这就是他的发展目标。赫赫有名的华附冯丹老师,她很早特级教师就已评聘,她现在的专业发展目标又是什么呢?
继续说这第二个话题: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手段。可如此形容之:多如牛毛,不堪其累,缺席不可。青年教师的培养各校常有“传、帮、带”,有的谓之“青蓝工程”;骨干教师的培养一线学校会“送出去”,如参加省市级骨干教师研修班;名师的培养会设立团队,如王树声地理教学研究室,或者某某工作室等。这方面东南沿海的省市,如上海搞得很有特色,很诱人。教育主管部门会按照几年一轮次等形式对所有教师培训,如省级远程网上研修。每一次课改均要大规模培训一次,尤其是最近新一轮的高中课改,培训多次矣。学校的教研部门有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等。每周例行业务学习,安排集体备课等。日益发达、便捷、畅通的网络早已深入生活、工作、学习的每一个角落,想进行网络教研随时随地可行,想探讨交流问题,热心网友同行呼之即来。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除了对学生教书育人,还肩负着培养和指导青年教师的责任。很多学校的年轻教师的培养是形同虚设的,所以很多年轻人以及很多不年轻的人,来到了网络上,在寻找教研的“乌托邦”。
试问:教师专业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我想从外部环境(外部平台)和自身内驱力(内在动机)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并无新意,权当自我警示和反省。
毋庸讳言,外部环境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异常重要。我们不必避讳“体制”这个词。当我们在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对自己及其团队不利的时候,我们产生不满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抱怨“体制”。其实,“体制”也常常给我们很多收获,我们很多成绩和荣誉的获得往往是“体制”带来的,只不过有部分老师不愿意承认罢了。试想,如果,我们大学一毕业,就走进了省重点中学,恰好,这个学校的校长或者其他主要领导,就是地理学科的老师,相信地理组老师的专业发展一定有较好的各方面不用细说的优势。这个时代是一个拼关系的时代吗?有人说,有能力没人、没钱都办不成事,有人有钱没能力也不行,三者具备才是成功之道。教师的专业发展也靠拼关系吗?难说没有影响。究其本质,拼关系,也还是离不开“体制”。一个重点中学的校长,人脉涉及到教育系统,旁及行政官僚系统,校长的官阶和地位,对其专业发展方面重要荣誉的取得,有不言自明大家都懂的作用。校长拥有了相应的头衔和身份以后,其组内教师自然会接受到辐射。领导挂帅的组,名师多,成果也多,在各级各类评审中,收获的荣誉自然也较多。这种专业发展方式是行政主导下的领导辐射效应模式,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现状的出现应该是长期以来教育非均衡化发展的折射,算是与“体制”密不可分的吧。
外部环境的确重要,但舍此就无出路了吗?我们教师中的大多数同行,大学毕业后并不能进入省重点、市重点、区重点学校(或者其他类似的名称,如省示范、市示范,5A级、4A级、3A级学校),他们没有重点学校的机遇和幸运。他们中的不少老师,甚至连共同教研的学科同伴教师都没有,因为同一个学科备课组就只有一名老师。在一次与刘登宇老师的闲聊中,刘登宇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引发了我的深思:教师专业成长光靠外力的推动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关键是自立自强,自主发展。在做好常规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下,主动学习,经常思考,书写随笔,多方交流,这或许是最经济的专业成长的途径。多如牛毛的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的重点和方向也应该是给教师创造学习和思考的平台,督促教师们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舍此,则可能高耗低效,弄得教师们疲于应付。
行文至此,似乎该结束了。回到文中开始的专业发展的目标问题,这个目标的设定有没有问题呢?当下我们的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专业发展目标呢?对于教师的评价是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拿同一把尺子去评价所有的老师,弊端一定是很大的吧?
2017年2月19日星期日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1-23 01:03 , Processed in 0.06929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