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庆龙梦幻之地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84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高三一轮复习之《世界地理南亚篇》教学之我见

热度 8已有 855 次阅读2010-4-18 15:03 |个人分类:经营课堂|

高三一轮复习之《世界地理南亚篇》教学之我见

                    ——兼与淮南二中张贤付老师商榷(模仿深度交流之二)

                  201041516日构思, 2010417日星期六完稿

早在201047日读到星韵地理上淮南二中张贤付老师发表的《高考区域地理复习之南亚和印度教学初步设计》,就萌生了听课学习的想法。

2010413日,周二,上午接到前辈(淮南二中刘登宇老师)短信通知,心中暗喜。即使前辈不通知,我也一定前往学习,如此大好学习机会岂能放弃。淮南二中的公开教学日的课表已经下发到年级组各办公室,并且只要有可能年年的公开教学日我都不会错过。周二下午,教研组业务学习时,教研组长特地通知了近来各校的教学公开日的事宜,并且布置了今年我校428日公开教学日的公开课主讲的任务。闲聊中看出,各位教师似乎都不太想上公开课,因为备课太累,前前后后需要一两个礼拜甚至更长,上好了还好,上的不好还影响名声,个人和学校面子挂不住。又提及,今年的公开课高一教师上了,高二的区域地理课不好搞,上不出名堂,以后就不搞高二的。个人觉得,正是不好上的课,上不出名堂的课才更应该开设公开研讨课,这样研讨的价值更大,尤其是高三一轮复习的区域地理复习课,区域地理是影响高考综合题得分率的关键,上好区域地理复习课的价值很大。

2010414日,周三,第三节课,淮南二中西多媒体教室,聆听了淮南二中青年教师张贤付老师的《市级公开课“南亚和印度”教学》(教学设计见星韵地理,链接网址http://www.xingyun.org.cn/home/space.php?uid=3301&do=blog&id=21035),张老师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善于启发,精于点拨、归纳,一节课密度高、容量大,时间过得很快,正当我们教师听课听得很爽带劲时下课了。

我说真话——我对公开研讨课的总评

按照高考能力立意的角度和高度,整合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立意深远,思路新颖,教材挖掘透彻,课堂教学密度高,容量大,最大特色和亮点是一节课始终围绕地图和图表等阅读来研究区域特征和分析区域发展主题问题,既体现了新课程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贯彻意图,又彰显了地理学科的学科特色,散发出浓厚的地理学科味道。

通观整个教学流程,阅读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张老师基本功非常扎实,学科专业知识深厚、纯熟,多媒体课件制作精良,辅助教学效果突出,跟踪训练的高考题的选配也非常合理,不难看出来,张老师是一位很有潜力和前途的青年教师。这节课是较难得有创意的我的理想中的区域地理复习课教学中的优质课,聆听四十五分钟,收获颇丰,感悟颇多。

附录:我市教研员的评价:http://www.xingyun.org.cn/home/space.php?uid=3301&do=blog&id=21034

朱进老师(市教研员):

      我没有想到能来这么多学校、30多位老师来参加研讨,我认为一方面是刘老师的号召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我认为是兄弟学校真的想来观摩研讨,看看二中究竟在区域地理的复习教学研究方面是怎么做的。虽然有些老师在听完课后可能有课后有事,没能参与研讨或没有留下评议意见。但是我想他们通过张贤付老师的这一节“南亚和印度”的公开教学,在教材的处理,资源的整合,问题的设置与挖掘等方面能够得到一些启示和体会,达到了研讨课的一定目的和效果。我个人认为这一节公开课的特色在于:

一是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展示的图示,设计思考,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地理原理对南亚地理事物分布特征及成因影响的分析,在这方面特别突出,还有关键的是通过在学科语言的描述、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角度方面的点拨,使学生理解了运用学科语言、规范答题的重要性。

     二是始终引领学生在思考及技巧方法方面的能力训练。如西南季风对南亚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点拨“影响”可以分几个层面分析,在学生仅答出“不利”时,及时的指出还有“有利”方面;在学生回答印度河主要水源补给类型“高山融水”时,及时的点拨反问“高山什么融水”,让学生自己回悟改正等等。

      三是这一节容量大、密度大、问题拓展的深,但是通过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师生和生生的互动,有效的调动,教学效果良好。比如在“南亚西北部热带沙漠气候成因”的分析、热带季风气候区内部的差异比较、地形气候对南亚河流的影响的分析等等,原理性的东西阐述的非常好。

  不足在于:

一是思维拓展一“德干高原南部河流作用对其地貌发育的影响深远”的分析,在几位学生探讨回答后,教师的归纳总结不够,(总结的答案)闪的太快,即使不念一遍,也应让学生看看,否则你设计的这个问题就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意义。

二是导入能否换一种方式,可让学生自己背一首泰戈尔的诗句,另外,没有做到与导入前后呼应。

我说直话——一家之言,与张老师商榷

因为对于授课班级不了解,因为听课时记录和理解偏颇,因为各自教学思路和理念差异,因为当时环境等影响,鄙人发言权且当做一家之言,之所以不吐不快,是因为欣赏“k12教育教学论坛——红霞在线”版规:“以小见大,探讨一切教育教学问题。这个家园没有篱笆和权威,你的困惑与思考,请来这里倾吐和谈论。”本着学术自由、民主研讨、思想碰撞的学术精神,对照初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参照考试说明,结合有关高考试题阅读,谈以下观点,并请前辈刘老师一同指正。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个别部分思考题的设置难度过大,挖掘过深,情境材料提供不足,问题的顺序和梯度不够恰当,教师给予学生课堂讨论的时间偏少,问题设置数量偏多,节奏稍快。

关于教学设计和教材整合:

依据一:大纲or课标?

查阅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人教社2000年8月第3版,后面简称初中大纲)P22页“南亚”(节选)

教学内容要点

基础知识要求

1、南亚概述

位置和范围

主要半岛、地形区、河流、国家和首都

自然地理特征

知道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记住印度半岛、南亚次大陆、德干高原、恒河平原、恒河、印度河、印度、新德里、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克什米尔地区

知道南亚多平原和高原

知道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

2、印度

世界大国

农业及分布

工业及分布

居民和城市

知道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世界农业大国

知道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及原因

知道工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工业发展状况、主要工业区的分布

知道居民和宗教复杂

记住加尔各答、孟买

基本技能和能力要求

1、初步学会在地图上找出南亚的主要半岛、岛屿、临海、山脉、高原、平原、河流、主要国家和城市。

2、初步学会利用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

3、运用地图和所学过的知识说明影响印度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

查阅《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师大出版社20017月第1版,后面简称初中课标)P10页“世界地理(五)认识区域”(节选)

标准

活动建议

1、认识大洲

Ο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Ο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Ο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Ο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2、认识区域

Ο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Ο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Ο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Ο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

3、认识国家

Ο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Ο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Ο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

 

……

 

说明:

Ο本单元通过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大洲、地区、国家,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Ο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例如南亚)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

Ο在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中,所选择的“洲——地区——国家”组合,其内容必须涵盖所列各项“标准”;就某一具体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不一定一个区域对应一条“标准”。

Ο安排学习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初中大纲还是初中课标?两种依据孰优孰劣?谁与高考更易接轨?相信勿须赘言,呵呵!

依据二:旧课程考纲or课标版考纲?

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地理》(老课程卷)“世界地理”部分的考纲要求:

2.世界地理分区

  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各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2010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地理》这样写到: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

2010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地理(安徽卷)》明确写到:

(二)世界地理

不同尺度区域(如大洲、地区、国家)地形、气候、河流等的主要特征。

不同尺度区域(如地区、国家)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对策。

   旧版考纲和课标考纲?两者各有千秋,谁更易与高考接轨?

依据三:学情分析or生源素质?

   初中地理未纳入中考,初中学校专业地理教师严重缺乏、地理课程开设极不正常,多数学生区域地理基础知识非常薄弱。这种真实的状况同行们可能都比较认同,但是地区差异同样很明显,据非正式调查、访谈,一般情况下,城市较好初中,办学规范,初中师资力量较雄厚,初中地理基础明显较好,农村初中或者城镇普通初中,办学不够规范,师资缺乏,学生地理基础普遍较差,不少学生连基本的东西南北方向、经纬线常识等都不懂得。初中地理薄弱,但是进入最好高中的学生,学习能力强,弥补地也快,故生源素质好的高中,教学设计难度可以加大,容量可以增大,教材整合力度可以较大,打乱教材讲授顺序完全可以尝试。

   从这几个依据来看,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很扎实的,教学设计有创意,能力立意体现到位,这是我欣赏的最大优点。

关于课堂教学

  张老师的课堂教学环节完整,教学重点突出,难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处理较好。教学因为密度高、容量大,教学主题组块较多,所以节奏偏快,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偏少,教师总结、归纳偏快,学生记笔记有应接不暇之感,激励性评价不够到位。导入新课较快,有一闪即逝之感觉。跟踪反馈选定的2008年江苏高考题,选题很好,课堂留给学生思考做题的时间明显偏短,评讲习题的点拨、讲解时间偏少,有报答案之嫌疑。

关于问题设置和提问反馈:

 思维拓展一:这个问题设置难度偏大:理由之一,南亚地形德干高原南部河流上中下游地区地形特征差异不够明显(与东南亚地区中南半岛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相比而言)。理由之二,教师提供情境信息和材料不足,建议除了提供地形图之外,最好能够补充地形剖面图,例如可参考2005年全国卷一的36题的剖面图。或者这个问题简化为识别河流流向与地势高低的判断,降低难度,这样后面较难问题处理时间充分一些。

思维拓展二:这部分关于气候的问题设置很好,也是讲解最透彻的部分,第1小题“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是什么?特点呢?”建议顺序颠倒,先问特点,后分析成因,这样似乎更加符合认知规律,也容易引导学生读图析图。

思维拓展四:第2小题,流域面积、径流量、含沙量大小等,对照地形图似乎较难从南亚地形图中挖掘出来。第4小题,“印度河水资源的主要利用方式(航运和灌溉)是什么?为什么?”感觉学生在背景知识不够充分的情况下,较难正确判断。第5小题“印度河三角洲发育远没有恒河三角洲面积广大,原因是什么?”挖掘太多,过深了。

关于某些专业知识阐述:

    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印度塔尔沙漠的成因,似乎没有必要此处讲解,虽然区域地理教学中应当渗透系统地理知识,但没有必要把特殊规律,甚至存有争议的东西都灌输给学生,建议气候成因的讲解仍然以一般地带性气候的一般规律分析。换个角度,这部分内容的精彩讲解彰显了张老师扎实的学科专业素养。

关于教室环境与板书设计:

   其实从教室物理环境来说,条件不错,但是总感觉阶梯教室不利于小组的讨论、交流,尤其是大屏幕遮挡了黑板的主要部分,黑板余下的地方很难书写板书。这个可能是张老师授课没有板书的缘故吧,黑板上还有没有擦尽的英文,多媒体教学如果条件允许,授课教师应该写简明扼要的板书,这样学生能够抓住课堂主线,利于课后复习回顾。

   以上的个人观点,并不会遮掩这节课的成功和亮点,作为原生态的朴实课堂一向也是我追求的目标。若能精简思维拓展题,注意问题的梯度和顺序,给予学生较充足的思考、讨论时间,教师适当放慢点拨、归纳、总结节奏,这节课更完美。但鉴于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的真理,此处言说,有事后诸葛亮之嫌疑,不当之处,望海涵。

我说实话——翻阅教案,自愧不如,知耻后勇

在写这篇博文之前,翻箱倒柜找到了前两届这部分的教案,第一届的教案此部分主要是按照初中旧版教材照本宣科,黑板画了板图。第二届,教材比较熟练,增加了一些系统地理的理论知识拓展,如南亚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探析等,但与张老师的这份教案相比,差距甚大,张老师出道只有两年,其专业学识修养,其授课的从容、淡定,其教学设计的高度等诸方面,显然均高于我。知耻近乎勇,朝闻道,夕死可矣!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回复 ygldy 2010-4-18 15:31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话我很认同,每次课堂教学结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即使是多次反复打磨的公开课也是如此。庆龙的点评很到位,一些细节都观察出来了。另外,贤付的语言也还需要继续修炼,以增强亲和力。本节课的长处和短处都是明了的,我们更加注重研究课的目的性,以及目标的达成程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说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目标要求还为时尚早,高考的能力训练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贤付老师的这节课,也是体现我们二中高二年级地理备课组关于区域地理教学的基本构想,并要一直坚持在各区域使用。不过,在各个区域研究的重点内容会有所不同,以求得作为高中必修系列内容的案例或深化的价值。正如庆龙在博客上论及的,区域地理知识本身甚至可以不搞,之所以拿出这一块进行学习和研究,正是基于方法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以及体现地区的个性差异等。
类似的研究课应经常开展,这样教研的气氛会越来越浓,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回复 saimen 2010-4-18 20:26
看各位老师对课例的研讨,很是受益。
回复 zxf760 2010-4-18 21:00
托大叫一声老弟,有许多地方的见解颇为到位,比如气候“先特点、后成因”,降低难度,更有利于学生认知,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还有教学细节其他方面的灼见,受教了!
回复 wyjtz 2010-4-18 21:57
都有教案?

自叹不如~~~~~~~~~~
回复 fisherman 2010-4-18 22:50
找个时间,一定先读读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再读读庆龙的此文。
回复 qlzhu2003 2010-4-18 23:00
叶见林: 找个时间,一定先读读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再读读庆龙的此文。
张老师的博客链接http://www.xingyun.org.cn/home/space.php?uid=3301&do=blog&id=21035,点击我上文的链接即可!请叶老师指正!
回复 qlzhu2003 2010-4-18 23:09
刘登宇: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话我很认同,每次课堂教学结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即使是多次反复打磨的公开课也是如此。庆龙的点评很到位,一些细节都观察出来
前辈的意见十分中肯,庆龙此处也感谢前辈提供的学习机会。我们喜欢网络教研的氛围,因为可以畅所欲言,不会“因言废人”也不会“因人废言”,同行之间,如果能够围绕学术问题多开展讨论,相信收益的不是一方!前辈引领了淮南教研,乃至全国地理教研的一线天地,充分彰显了草根的顽强生命力和价值,希望多多指教我们青年教师!
回复 zxf760 2010-4-19 10:00
更正一下,我出道较早了,呵呵,以前迫于条件和其他原因,时光都消磨了!来二中后,幸遇刘老师指点垂询并参与网络研讨,与庆龙老弟和其他前辈的交流研讨,使我的教育教学能力大幅度得到发展!感谢前辈先贤们!
回复 dililsg 2010-4-19 13:23
看朱老师的博文,感触不少,收获颇多,不禁浮想联翩,把感触较深的也整理成文,请大家拍砖。博文地址http://xingyun.org.cn/home/space.php?uid=2776&do=blog&id=21067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4 10:43 , Processed in 0.08588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