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
听了两个小男孩的故事。一个读五年级了,另一个上中班。把他们叫大男孩与小男孩吧。
【故事2】一天,小男孩与父母在客厅里看电视,房角里突然窜出一只蟑螂,小男孩妈妈吓得跳上沙发,尖声惊叫,小男孩赶了过来,瞅准四处乱窜的蟑螂,一脚就踩了过去,然后用小手提起那只蟑螂,走到妈妈身边,一脸鄙夷的神情说:“蟑螂都怕,哼!没胆鬼!”,然后把蟑螂扔到了垃圾桶里……
我奇怪为何两个年纪相差这么大的男孩对同样一个场景, 表现
却如此令人意外。说故事的人反而讲了她自己观察的心得——小男孩的妈妈在孩子面前常常故意示弱,总要孩子“保护妈妈”;而大男孩的妈妈则惯于事事为儿子作主,整天充当儿子的保护神。
这让我认识到“示弱”有时也有其教育功能。妈妈的示弱,激发了小男孩内心的强者勇气;而妈妈自任“保护神”角色,却不自觉地向大男孩频频发出“你是弱者”的暗示。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两个孩子内心对自己的角色认同感。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也会有这种情况吧。在学生眼中“无所不知”,当然会受到学生的崇拜与敬佩,但这一过程也会不自觉地向学生传递一种“听我的准没错”的暗示。长此以往,学生遇到问题,便惯于等待、依赖教师的解答,自己少了独立思考、努力钻研的干劲,更不用说去追问教师的解答是否有错了。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4:13 , Processed in 0.07156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