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1日,我们于重庆市菜园坝火车站开始了十日综合实习的行程。
从重庆到昆明,经历20小时的火车。当然,带队老师说:“我专门选了个慢车,目的是要你们看看路上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那好吧,权当是长知识了。
列车缓缓起步,在火车上,我们首先是过一个个黑黝黝的隧道。川东平行岭谷区独特的地貌特征决定了隧道是我们形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重庆至綦江县赶水段属川东平行岭谷区南段,向斜开阔形成丘陵,背斜紧密呈条形低山,其走向从北向南、由北北东至南南西转为南北向,凡山顶或两翼出露嘉陵江灰岩者,均形成一条或者两条喀斯特槽谷,山岭呈“一山一槽二岭”或“一山二槽三岭”之形态。
过赶水后,我们开始进入大娄山中山区,这里地处四川盆地与贵州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北向南升高,山岭海拔700~1300m,相对高度300~700m,地形十分陡峭,地质构造上属大娄山褶皱带。火车上可以看见,此处的山上还有较为茂盛的植被乔木、灌木和草本都存在。据带队老师介绍,这里多中低山,山地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山坡陡峭,石芽、溶洞等喀斯特地貌发育明显。山间河流深切,流经石灰岩地区的河流往往形成峡谷,河床比降大,多急流险滩,两岸石灰岩崩塌严重,铁路两旁可以看见用钢丝网和水泥加固的山体。
越过娄山关,便进入黔中山原区,地势突然变缓,地表由北向南倾斜,山岭低矮,山间多有平坦盆地出现,其成因复杂,有的是由构造断裂产生,有的是石灰岩溶蚀而成。由于原始夷平面已经被侵蚀切割,残留在山顶,高原景象不典型,呈现一片破碎善缘的地貌景观。“贵州地无三尺平”即使对这种地形的真实写照。同时,可以明显的发现这里的耕地开始变多,但都是零星的破碎的小片,不见高原面上连片的耕地,个人认为这里纯靠种地为生的农民生活条件可能不会太好,石漠化严重的贵州,如何能够种出高产的粮食似乎变成了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同时,这一段的山上植被已经开始减少,有的山已经变得光秃秃的,没有了绿色的生机。不知道一夜过了怎样的景观,清晨就已经看不见满山的灌木乔木了。
过了安顺以后,天开始渐渐变黑,最后已经完全入夜,分不清楚是黑夜还是隧道的黑暗了。我们一行人在车上嬉闹打牌嗑瓜子聊天来打发无聊的一整个夜晚。
睡醒是第二天一早大概七点多的样子,天已经完全亮了,我们进入云南高原。云南高原高原面保存较为完整,地势平坦了许多,山上依旧没有什么植被,但是地上开始有成片的农田,也开始有梯田,甚至可以见到大棚种植。不得不佩服人类的智慧,梯田这种东西,在高原和丘陵地区的农业生产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我们的列车是上午九点多到达昆明,所以八点多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接近昆明周边的区县,开始出现比较集中的农村聚居点。渐渐地,列车越来越接近目的地,高原气候明显,云层稀薄,早晨比较冷,路边的行人还有戴帽子穿冬衣的,紫外线比重庆强很多。
然后经过长水机场,空港经济区,空港物流发达。接着就进入城乡结合部,可见清晰的城乡二元结构,开始出现大量的仓储物流和一些低端产业。该区域被城市外环公路包围,有砖厂、煤厂、农贸市场等等。紧接着,人口和建筑密度都开始变大,我们的列车渐渐驶向市中心。这里我发现,昆明的房屋屋顶几乎都有太阳能热水器,这在贵州境内很少见,由此可见,高原的太阳能丰富。最后,列车驶离仓储物流遍布的郊区,随着医院、居民区等的出现,我们进入城市边缘。接着,就收拾东西准备下车,开始我们的昆明四日游~
游记日后见啦~最近在准备论文答辩,可能会写的比较慢比较粗糙,只是路上的一些见闻,也有诸多不足之处,欢迎各位大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