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星星河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909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地理学科考核能力要求解读(张亚南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

热度 1已有 677 次阅读2014-8-17 10:55 |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国家教育部, 考试中心, 地理学, 研究员

地理学科考核能力要求解读

张亚南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1
.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图像信息、表格信息等。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不仅指呈现的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而且还包括图、表的引文或说明,以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所以,文字信息不只是给出解题的基础材料,还包涵了考查意图、内容和方法;图像信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图像包括地图、原理示意图、统计图、联系图等类型。以地图为例,所提供的信息包括地物分布状况、符号及注记、经纬网、比例尺、图例等。表格信息是指以表格形式呈现的数字资料信息及数字资料的属性、类别、单位等信息。
   
近些年来,普通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综合试卷强调以
能力立意,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其中的地理信息呈现出以下特点:提供教材之外的信息。地理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逐渐脱离了教材,即呈现教材之外的信息。即使呈现教材中已有的信息,也不直接给出来。如果信息中涉及到学生没有学到的概念和原理,试题中会对这些概念或原理给出解释,使提供的信息不会给解题产生障碍。这些信息或基于实际问题、热点问题,或是合理的假设、推理,都是以一定的能力考核目的而提供的。多以图表的形式提供信息。试题以图表的形式提供信息,不仅便于阅读,而且能考查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信息的情境化。不仅教学、教材的编写在创设情境,高考地理试题中提供的信息也在追求情境化,使得考查内容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提供信息的不完整性。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往往很简练,而且可能隐含了一些信息,使得信息本身不完整。一般来说,无论是文字还是图表,对解题无用或无关的信息必须删去,因为任何多余的信息都可能对学生解题形成障碍或干扰。提供组合信息。有时候,为了特定的综合能力考查、地理试题还可能在同一试题中以文、图、表等不同形式给出组合信息。这类信息一般出现在非选择题中,或考查学科内知识的综合,或考查学科间知识的综合。逐步给出信息。近年来的综合能力测试体现地理的探究能力和试题,多以简要的题干信息为基础,以一条探究思路为引导,通过分小题逐步给出信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究完成。
    了解试题中地理信息的形式和特点,可以为准确审题带来帮助。在实际审题中,更需要对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进行概括和综合,以获取地理信息的空间、属性、时间等特征。空间特征,如点、线、面;地点、区域、全球;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属性特征,如地形地貌、岩石、天气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时间特征,如某一时刻、某天、某月、某年或某一时间段等。此外,还要注意地理信息的数量、质量等特征。
2
.提炼地理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在充分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对这些地理信息进行提炼,以明确哪些是重要的、关键的信息,哪些是次重要、无关紧要的信息。把提炼的重要地理信息逐条分析,以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由这些重要地理信息所构成的线索(地理信息所反映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或地理过程等),实现地理信息的整合。
   
首先,需要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地理过程等有较为深入地理解。能熟练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认识它们与地理信息之间关系的
敏感性。在遇到没有学到过的资料所反映的地理信息时,有了这种敏感性,可对信息指向的地理概念或地理原理等作出迅速反应。例如,地震的成因有多种,中学重点学习了构造地震,并主要介绍了板块运动引发的地震,而且大地震往往是由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引发的。所以,当遇到有关地震的信息时,能迅速作出地震与板块运动之间联系的反应,进而根据发生地震的地点,得出是哪两个板块之间的运动造成的。
   
第二,需要掌握地理内容的知识结构。内化了的、清晰的地理知识结构,是对地理信息进行提炼、分析与整合的前提;在试题提供的各种地理信息中,只有在地理知识结构的框架下,才可能提炼出哪些是重要的、关键的信息,也才能分析地理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整合。

第三,需要把握各部分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知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这些地理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这种内在联系,可以由某方面地理知识而推知其他方面的地理知识。例如,一定的气候条件决定于其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并且会形成相应的水文、地貌、植被、土壤,进而对农业生产和一些人文现象产生影响;气候条件及其与其他地理条件综合形成的特点,在地表分布于一定的区域范围。所以,把握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建立地理知识网络。
3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性质,综合性是地理学科基本特点之一。自然地理内容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人文地理内容与历史、政治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例如,对自然地理要素运动信息的解读,需要用到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知识;对环境污染、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等信息的解读,需要用到化学知识;对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及生态系统等信息的解读,需要用到生物知识;对有关人文现象的形成与发展等信息的解读,需要用到历史知识;对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信息的解读,需要用到政治知识。
   
总之,要形成综合性信息的解读,不仅要用到相关学科的知识,还要掌握
解读信息的视角和方法。下面重点解释与历史、政治等学科紧密关联的解读地理信息的视角。
    
第一、时间的视角。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对地理信息的解读,不仅要注意从历史的角度和不同的时间尺度去分析,还要善于把空间现象放到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去加以分析。例如,有关人口增长、分布、迁移的信息,在关注空间特点的同时,一方面要分析某地区、某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其特点的差异,另一方面还要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因为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而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对于自然现象的分析,也需要时间的视角,例如,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信息,要从地质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时期,以及近代、当前等不同时间尺度去分析,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第二、发展变化的视角。人文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现象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对于相关信息需要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分析。例如,工业区位因素在发生变化,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原料地对工业区位的吸引力却越来越弱。一些具体工业区位的选择也在发生变化,如家具厂本是市场指向型的工业,但是随着组装家具的发展,高档家具生产厂家有的会选择优质木材丰富的区位,有的会选择劳动力价格低廉且有优惠条件的区位。
   
 第三、辨证的视角。许多地理问题都需要辩证地分析,既不能误入地理环境决定论,也不能陷入人定胜天论。例如,我国东南部的平原地区,降水丰富、热量充足、土壤肥沃,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但也有不利的地方,如易受水旱灾害的影响。对于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更需要辩证看待,既不能以牺牲环境效益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也不能片面强调环境保护而抛弃经济发展。对于处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就更需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第四、动态的视角。不仅自然地理要素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人文地理要素也是在急剧发生变化,如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等,因此,分析地理信息需要用动态的视角、从过程中予以分析。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1.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中学地理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而这些也正是地理学科高考的评价目标。
    
在试卷中,试题往往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而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对地理问题的阐述,多借助于阅读材料、各种数据、表格、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框图等形式来表达。而无论试题的形式、内容如何变化,仍然万变不离其宗都体现了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例如,针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知识点的考察,近年来表现形式有数据、表格、地形图,折线图、理想大陆示意图等类型。但只要把握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经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垂直分异规律的特征,就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并且能将试题形式与所学知识快速地建立正确的联系。
    
针对能源结构的考查,试题表现形式有表格、曲线图、饼状图、柱状图、流向图等类型。实际上,掌握能源利用的阶段,经历了木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能源利用的多样化时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源生产和消费特点;能源的流向;能源安全等基本知识点,无论形式再如何变化,都能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
   
所谓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即在认识和接受题目形式的基础上,能迅速地理解题目设置的情境和期望解决的问题,与已具备的知识背景中相关的内容建立准确的联系。
2.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准确运用相关知识和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同时还意味着对学科知识和内容的深化。地理学最基本的特色之一是其综合性,对重要地理事实的解释和说明,涉及了几乎中学所有学科的内容。自然地理学方面的地理事实、规律和原理,主要需要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去加以解释、推导和说明。人文地理的内容,则在许多方面与政治、历史等学科的知识互相结合、渗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评价考生运用相关知识认识和说明问题的标准,主要是衡量其理解能力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理解能力的评价主要看学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的表述状况;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价主要看学生能否激活所储存的已学知识,能否将相关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之中。试题常通过典型地理现象来说明某一地理问题,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及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设置相关的地理情景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文科综合涉及到三个学科,无论是学科内部的综合,热点问题的综合,还是政、史、地三科的综合,考题已不再是简单的大拼盘,而是各学科之间的有机渗透。试题往往针对现实问题整合知识,特别是结合当前的实际问题,如生态问题、城市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进行组合,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但却不是以书本原来的体系呈现,而是围绕新问题、新情境重新整合。选用的内容大多与学生熟悉的事物、现象紧密相关,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或在阐述较为抽象的理论时联系实际等。体现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既有两个学科的交叉,也有三个学科的渗透。重在考查考生所学相关科目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分析问题。首先要掌握好各学科的主干知识;其次,注重各学科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性;第三,结合热点问题,适度进行跨学科的发散联系。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1
.正确表述地理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特征
    
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述地理事物的现象及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除了通式语言外,每个学科还有自己的专业语言——学科术语。本项要求在地理学科可内化为正确表述地理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即在通式语言的基础上,能够正确使用地理学科的术语表述地理事物的现象,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这种表述、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主题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对地理事物进行正确的定性概括;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和数量属性进行恰如其分的定量表述。
   
第一方面,对地理事物进行正确的定性概括。要实现这样的要求,必须掌握足够数量的地理基础语汇,并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恰当地选择这些词汇。地理基础语汇主要指地理基础名词和短语、地理基本数据、地理基本图形语言等。地理基础名词和短语,是指具有常见性、多用性、稳定性、独特意义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地理概念,它们构成了使用地理语言进行必要的地理信息交流的基础。恰当地选用地理基础语汇,就可以避免混淆基本概念,如河流的流量和径流量,含沙量和输沙量,水位和水深;地形的海拔和相对高度等。
    
地理基础语言还包含大量的图形语言。由于地理图形语言的特殊性,因而在对地理事物的现象、特征进行表述、描述和解释中,也包含着对地理文字基础语言和图形语言之间的转换内容。学习地理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掌握地图这种特殊的地理语言,学会阅读各类地图,并能够准确地把图形语言转换成为普通语言;能够从其他地理图表和图像语言中获取地理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准确的解读和描述。
   
第二方面,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和数量属性进行恰如其分的定量表述。这里隐含着两个方面的能力要求。第一是从试卷上获取的地理信息中,解读出定量的信息,加以应用;第二是熟记一些所谓的终生有用的地理数据。
    
地理数据是对重要地理事物的定量表述。主要有:绝对数据、相对数据——比例数据、顺序数据等主要类型。绝对数据是指明或者表示地理事物的数量或数量范围的数据,它们在研究地理问题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相对数据只有在绝对数据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因此有些绝对数据是地理基础语言中的基础,应该终生记取。另外也应该明确绝对数据是我们认识和研究问题的重要前提,如在讨论经济发展的速度时,如果离开了不同产业的原有基础,只是看它们的相对发展速度,那么不同产业间的比较几乎就失去了价值。
    2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
    
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这项要求中,还包括了地理学所特别要求的对地理区位信息的把握和正确阐释。地理区位信息可以分为显性的区位信息和非显性的区位信息;显性地理区值信息表示了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地理事物的相互位置关系,主要包括了地理坐标和相对地理区位。在实际学习中因为应用的原因,往往只要求掌握地理坐标的约数或者一半(经度或者纬度),如北京的地理坐标约为东经120°,北纬40°,伦敦的经度是。相对地理区位则因为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直接显现出来,如中国的邻国,中国的近海等。非显性地理区位信息是指那些具体的地理事物和抽象的地理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抽象的地理事物和抽象的地理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地理事物通过第二方与地理事物所表现出来的位置关系和由这种位置关系所伴生的其他关系。例如,长江中下游流域位于亚热带地区,这样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都是适宜种植水稻的地方;南纬
50°?附近地区的白昼时间大约与我国的漠河黑夜时间长度相当等。
   
所谓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就是要求考生在考试的时候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功底和能力从众多的地理概念、地理区位信息中通过分析决定取舍,再通过综合、归纳、概括的思维过程,准确地找出其中的本质和规律,然后再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简洁、明了的阐释。
    3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
    现实的地理事物是历史的地理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在考查地理事物的时候必须具有辩证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例如,热带气旋导致的风暴等对航海、近海岸地区都有不利的影响,但是在夏季和秋季的干旱时期,热带气旋造成的较大范围的降水却能够缓解许多旱情严重地区的旱情。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黄河的高含沙量是导致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重要原因,也是使黄河在人类历史时期成为害河的主导因素;然而当我们考察更为长远的历史发展过程时,却不得不承认,正是黄河为主所携带的大量泥沙的沉积才造就了华北平原,考察还表明华北平原约40%的面积就是在人类历史时期生长出来的。干旱地区的风沙问题对经济发展会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可是在我国西北正是干旱和风沙为现代人保留了相当多的历史文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敦煌石窟。实例都表明地理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都是辩证的。因此可以说该项能力要求不仅是考试的要求,而且也是对学习地理的基本要求。
    “
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的要求,实际上是考试过程中检测考生是否能够辩证地、历史地考察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手段。因为获取和正确解读了试卷中所传递的必要的地理信息,并且调动和运用了以往所掌握的知识,对相应的地理问题进行辩证地、历史地考察和分析到底达到什么水平,只有用完整的描述和阐释才能够表现出来。需要说明的是能力要求中之所以着意强调了学科和跨学科,是因为任何地理事物本身就是综合性事物,在其辩证的发展过程中,必然牵涉到多学科的知识。例如,对天气过程的理解和阐述离不开相关的物理学和数学的基础,对地貌(尤其是喀斯特地貌)的理解和阐释需要相关的化学和物理知识,对旅游资源的认知、理解和阐释必须有足够深厚的历史和文学基础。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1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所谓学习要达到对于学习过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境界,其实就是指能够熟练地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对于地理学科来说自然就是指论证地理问题。论证问题基本的要求是要用确切、已知、低层次的事物或者规律等来说明尚不明确、未知、高层次的问题。即地理的主干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是论证地理问题的坚实基础;地理基础知识越丰富,借以进行判断、比较的参照知识就越充足;否则就无从作出应有的判断和比较。
    
同时从考试的角度看,该项能力也是在前面几项能力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即除了已经掌握的主干地理基础语言外,还必须能够注意并运用题目中给出的信息,以及前面的题目(特别是编为一组的题目)所要求的答案,作为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的参照。
    
有了宽广的地理知识、理论和相邻学科的知识、理论的底蕴,还要能够对相近的地理概念的准确、快速进行区分。这种区分又是进一步运用判断、归纳等方法的前提。如对下述的各组概念应该能够加以很好地区分:时区和区时、震级和烈度,流量和径流量,含沙量和输沙量,气候和天气,恒星日和太阳日,水位和水深等。
    
对地理学科相对比较特殊的图形语言的把握,结合图形语言的空间想象、思维能力.在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地理问题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学习地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在头脑中建立思维地图,并在图中要有足够的控制性的地理事物。这些事物是最基本的点、线、面状事物的组合。举例来说,在地球这个宏观的思维地图中,两极、赤道和其他特殊的经纬线,就是最基本的点、线状地理事物;叠加于其上的大洲、大洋则是由线状边界圈定的面状地理事物。更进一步,就是在除了南极洲之外各个大洲分布着的世界上的主要国家,重要城市;在各大洲分布的主要地形单元、河流、湖泊等。把这些控制性的地理事物落实到图上(或者说它们的空间位置就是它们本身不可分隔的重要属性),是学好地理和展现地理能力的坚实基础。有了对基本的图形语言的把握作为基础,学习过地理的人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问题时就具备了一些优势。
2
.论证问题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任何考试的公平性都是相对的,我国高考总是以笔试为主。因此考试时对学生能力的考察过程中,书面表达能力对于展示学生的真实能力占有非常突出的意义。在书面语中观点明确则主要靠用词清晰妥切、层次逻辑关系紧凑、用语简洁等来实现。
   
对于地理考试来说,表达主要观点的用词清晰妥切,主要在选择最准确的地理术语上。熟记和深刻理解这些术语是具备该项能力的前提。层次逻辑关系紧凑、用语简洁等,不仅必须有大量的正确的地理练习作为基础,同时也是对考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核。也就是说,该项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是语文基本能力和地理能力结合的表现。
   
把握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还表现为理解并且能够描述、概括各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各要素、人文地理各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空间结构和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3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与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地理学本来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论证和探讨许多地理问题都必然要运用到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例如,在解决民居建筑布局的时候,南北两栋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和住宅的采光问题时,除了要了解和掌握地理纬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外,必然要使用基本的数学语言和方法才能够进行定量的推算。
    
再如,对地球上风带成因的理解,对气旋成因的理解等,也都离不开基本的物理原理和方法。如果不掌握基本的物理学的关于力的合成的原理和方法,对于中纬度西风的成因就必然理解不透彻。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还表现为它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会涌现许多新的地理观念。例如,在环境问题上就是如此,人们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把草原大量开发为耕地,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人类日益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看待地理环境的观念也随着变化,在许多地方开始采取退耕还草的措施。因此创新性思维在学习地理和研究地理问题中部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在考试中,非选择题有时会涉及该方面的要求。有些人文地理方面的问题,是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从理论上说,人文地理的任何一个区域,都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对复杂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评价。一般来说是没有唯一的最优模式可以参照的,实际上也只是选取那些非劣模式。因此学生在学习和应对考试的问题时,不仅可能,而且也应该有独立的创新的见解。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geonet 2014-8-17 11:49
基本上是十年前的东西,去年我发现高考考试大纲及说明新版和旧版真的有些不一样。
这是山东的考纲
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9:00 , Processed in 0.07393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