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6|
2014年10月,在接受了黎加厚教授的“微课”培训后,我改编了当时的流行神曲“小苹果”的歌词创作了中国省级行政区版《大中国》,视频传到网上了受到了很多同行前辈、学生的追捧。很多人认为“歌曲+MV”式的微课视频是一种十分新奇、有趣且能对传统教学起到补充作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而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在全国各地也掀起了一股股学习微课理论、制作技巧、运用实践的风潮。2014—2017,三年时间,全国很多老师做出了非常优秀的微课作品,甚至部分还成为了系列化微课,比如爱学地理的系列微课、青岛郭老师的“小熊学地理”系列、海宁中学孙月飞老师的“诗话地理”、高中地理歌曲系列微课都是其中的精品。但是回顾这三年我看过的微课作品,以及在网上、线下和其他老师的交流,发现微课现在还是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微课需不需要系列化
很多专家也提到过微课是知识点“碎片化”的产物,部分地区的领导却要让教师把每个知识点都要做成微课,尚且不论是不是每个知识点都适合做微课。我想如果把适合的所有知识点像“流水作业”那样以同样的表现形式、同样的情景(为了连续性)和同样的结构设计做成系列微课,那这样的微课作品学生真的喜欢看吗?难道就不会有倦怠感?我通过走访、问卷以及口头交流的形式咨询过很多同行,他们都表示如果用相同形式、同一情景以及同样结构的微课播放给学生看,学生可能最初还会比较感兴趣,但是到后面,兴趣就会像艾宾浩斯记忆曲线那样——最开始学生兴趣强烈,但是过了一个周期(问卷结果大约是2-3个月)后会快速降低。 那微课需不需要系列化?答案是肯定的,只有把微课视频系列化、并配上相应的辅助教学/学习资源,才能达到微课程(课程)的要求,但在其中设计微课的时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和制作人员分别从内容创新和采用“多媒体”(多种媒体)的呈现两方面下功夫来重点打造。记住!微课是个性化的产物,如果是流水线式的产品,学生不愿意看,这样的微课又有什么作用呢?
二、微课是否是变式的灌输式教育
在平时和其他老师交流的时,很多老师有这样一个疑问,以前是上课学生听老师讲,进而很容易形成“满堂灌”的局面,现在为了改变这一情况,让教师少讲同时丰富课堂知识点的呈现形式采用播放微课视频,这会不会是另一种灌输式的学习?只不过是运用了现代信息化手段从“人灌”变成了手机、平板的“机灌”?我想说的是,这是现在微课面临的非常大的一个问题。从概念上讲,微课属于通过视频媒介来传输知识、方法和情感态度的一种手段,学生在使用这种方法学习的时候,的确存在被动接受的情况。但是,在未来,我喜欢这样的情况能加以转变,我认为微课绝不仅仅是大家想想的那么简单。我觉得我认为成功的微课起码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好的微课应具有“不可替代性”
部分地区由于硬件条件有限,所以老师不得已采用了课堂集中观看的形式来呈现微课视频。这也是很多老师吐槽的地方,“你自己站在一边,然后播放一个自己讲解知识的视频,这样不是很搞笑吗?为什么不在课堂上自己讲?”这个问题提的很对,也不对!为什么?因为就地理学科而言我认为单纯知识点+PPT的讲述式微课视频其实价值有限,最起码不算优秀的微课作品。因为微课具有不可替代性即老师课堂讲解无法取代的部分,比如:初中地理学科地球运动、经纬网、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等学生不易理解、比较抽象的知识点可采用立体生动的微课视频做补充说明。总之,能在课堂上通过浅显语言描述清楚、能通过动手探究实验研究明白的部分一般不用微课呈现,以免画蛇添足。
2、好的微课学生不应只是观众
现在很多老师对微课还是一知半解,大部分老师还是认为微课视频要么就是PPT录屏式,要么就是手机拍摄式,高级一点就是动画式的。一句话,就是学生看的视频,学生在其中的地位还是被动接受。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尴尬的现象,而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学习金字塔”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如果学生学习知识只是“听”,那么大多数学生两周后只能记住5%的知识。而如果能够学完知识后能立即实践或者教授给他人那么对学生理解和记忆其中的知识是最有效的(对知识的记忆甚至能达到90%左右)。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思考:如果能把微课做成可交互式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能让学生边看边参与互动解决问题(基于项目式的学习),那学习效果一定是比只看视频要好的多。话虽如此,介于很多老师的制作技术有限,要想做出和交互式的微课难度颇大,但是我想这也是微课未来发展的一种可能和趋势吧。
三、微课需不需要“高大上”
说到高大上的技术,在2016-2017年最热的无疑是VR\AR\MR等技术的运用,2016年-2017年度,中国VR\AR技术呈现井喷式发展,中国大陆研发硬件和资源的厂家不下300家,部分地区的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也在积极探索V/AR技术与课堂的融合。介于此种情况,我在思考微课能不能也与这些技术结合在一起制作呢?
1、VR(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对于VR技术我也了解和体验过一些,去年为了第一时间感受VR技术,我专门购买了华为V8这款手机。它的包装盒可以通过简单的折叠变成一个简易的VR眼镜盒,然后通过华为的视频资源库来体验VR视频,再加上体感设备(触点手套、虚拟体验设备),运用到娱乐方面那效果是极好的。(PS:我亲自感受过带上VR眼镜后坐在虚拟过山车的车厢里体验“坐过山车”的过程,短短三分钟,虽然我一直通过潜意识告知我的大脑这些都是虚幻的,但是通过眼镜传来的视频信号以及乘坐设备带来的近乎真实的颠簸感也使得我的胃产生了波涛汹涌之感,而旁边的女士则忍不住惊叫了起来)。但是如果在课堂使用VR技术播放视频,我认为VR技术存在以下优势:
①VR技术从心理上会给学生带来新的冲击
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90后和00后本身就生活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习惯了用移动终端来交流、购物、旅行、阅读、娱乐等。信息产品对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拥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而作为现在技术比较成熟的VR技术正好满足了他们想要“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②VR技术为沉浸式学习提供了可能
VR技术现在主要运用于娱乐行业且大受欢迎,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是它能通过虚拟出拟真的场景让你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在如果运用于地理教学,它也能有所作为,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佩戴眼镜观察能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的感受原本很难再课堂呈现的内容如:地理的地球运动、以上帝视角观察某一大洲、地区、国家的地形特点等。有了VR技术的支持,学生的沉浸式学习成为了可能,身在教室却能通过VR眼镜观遍大千世界。
VR技术有它好的一方面,但是它现阶段也存在一些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VR技术带来的眩晕感不容忽视
现在绝大多数VR的终端设备是眼镜,如果长期使用/多学科使用,会是否对学生的视力造成影响?而且由于现在VR设备大多还没足够高的刷新率和分辨率,加之视觉、景深和声音不同步等多方面的因素,使得长时间使用会使佩戴者产生眩晕感,这也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②VR眼镜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现代教育理念中反复强调了一个观念,课堂教学不应只是单向的、孤立的学习过程,这其中应该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传统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能通过学生的眼神、肢体动作等细节观察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能通过小组互助来提升学习效益。而试想我们的课堂中如果加入了VR技术,让每一位学生都带上眼镜,然后能保证他的注意力或者说观察点是教师指定的吗?会不会出现“跑偏”或者“走神”?教师也不能一一确认观察效果,这一系列不确定因素使得VR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还得更多教育同行一同分析、研究。
2、AR(增强现实)技术
AR技术是一种实时地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视频、3D模型的技术,这种技术的目标是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套在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个人认为就教育领域而言,现在应用同样较广的AR技术,我感觉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成为信息化教育的宠儿,理由如下:
①AR不用佩戴眼镜
这是一个先天的优势,虽然和VR在沉浸式体验这方面比它不占优,而且和VR一样它也需要借助一些电子产品(手机、平板电脑)来实现它的功能和效果,但是比起密封了整个眼部的VR眼镜我想家长可能更愿意选择AR。
②AR能做出交互性更强的产品
前文提及学生课堂活动如果仅仅停留下听讲,那学习效果无疑是较为底下的,而作为新兴技术的VR也很难完全攻克超强交互这个难关。所以导致现在虽然有部分学校在试点VR与地理课堂的融合,但是也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带上眼镜观看教学资源,也只是停留在“看”的层面,对于学生学科实践力的培养稍显欠缺。而AR技术由于其特点,它更能做出让学生参与的、能互动的产品(可能是游戏微课、也有可能是互动性更强的东西),充分调动学生脑、眼、手等多器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③AR不会弱化人与人的交流
在未来学校的未来教室里,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平板电脑。他们可以利用平板电脑的摄像头来扫描地图来获得虚拟三维立体图像和配套的视频解说。在这其中,教师能通过观察、巡视发现学生的错误和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能通过小组互助来及时纠正同学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没有那一个人知道今后我们的教育会变成什么样子。同样,微课的未来究竟在何方?今天谁也不敢下定论。但是我们坚信无论科技如何改变,我们作为教师只要能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合理的利用它,就一定能造福我们的学生。最后一句话与诸君共勉:请你记住,你不是为了做微课而作微课,你是为了学生而做微课!
叶片水滴: “自己站在一边,然后播放一个自己讲解知识的视频”我当时播放部分微课的时候,确实感觉好尴尬,觉得播完其实就不用上课了,知识点都已经呈现了,再上感觉好累赘 ...
长江口口: 看过几个引进的3D教学素材,应该算简易的VR技术吧,还是细节不够科学严谨,内容很重要,优秀的精品永远不嫌多。
geonet: 罗春有实践善学习能思考,值得大家借鉴。相比自己的无实践轻思辨,只能胡言论语几句:微课的系列化和一师一课一样,有好的目标,但没有好的结果。只因你未生我已 ...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2:53 , Processed in 0.07040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