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
初中地理课堂图表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
——朱诚恳(本文发表于《地理教学》2010第20期)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和使用地理图表”技能,地理图表是学习地理特有的重要工具,也是每年初中会考的重头戏;苏联彼得罗夫斯基曾说:“查看地图是一所培养再造想象的特殊学校”,地图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有效的地理图表教学提高学生地图能力,对于激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联想,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发展智力至关重要,是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校学生学习态度良好,整体素质较高,但初一起始年段地理空间概念、地理图表的阅读和使用能力很低;在考试及作业中,学生对地理图表的阅读方法仍存在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解题造成失分。
因此在地理课堂中把握好“图表教学”,提高地理图表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基本落脚点。
一、 初中地理课堂中图表教学的常见问题
[案例1] 湘教版“日本”一节中,课本共十三幅图表,按类型分有地形图3幅、景观图6幅、分布图1幅、示意图2幅、统计图1幅,如果再加上地图册及老师的大量图表资料,本课的图表数量和类型就更多了,本节按教参安排课时为3课时,但因各种原因实际授课时间为2课时。
现在的地理教材图表资料丰富,再加上教师对图表资源不断积累、创新,使得图表素材“多”和“杂”,使教师不知不觉迷失在图表中,缺乏对实效运用图表教学的通盘考虑。目前地理课堂图表教学中常见问题有:
1、地理图表数量大,类型多,信息量过大。这样会造成学生阅读图表时间不够、教师结合图表教学不够充分,以至增加学生实际学习的难度。许多课堂变成了“播放”地理图表资料的场所,还容易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渐渐对“鲜活”的地理图表失去探究的兴趣。过量地理图表的引入,也会模糊、弱化教学重点。因此,课堂教学的实效并不在图表是否丰富,关键在于“能否解决问题”。
因此,对于这些图表资源,没有必要全部呈现,必须有所筛选,我们只需围绕教学目标选择几幅能说明问题的相关图表进行重点剖析,而没有必要为了让学生“看一眼”而去呈现。
2、缺少针对图表的问题设计。先有教师对地理图表的思考、基于地理图表的问题设计,才能确保和引领学生对图表的充分思考和分析。常见教师设计的问题多停留在有效信息获取阶段“看到了什么?”“在哪里?”这一层面。“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这类问题缺少设计。没有层层引领的问题,学生在阅读地理图表的过程中对于其中所蕴含的地理信息就不可能有充分的挖掘,也就不可能形成处理和综合分析图表信息,迁移到已有知识储备,生成新知的过程,同时也弱化了地理图表启发地理思维的作用。
如“日本工业分布图”是初中常见而重要的一类图表,教师一般的处理是“读图找出并圈出日本的主要工业城市和主要工业区”,在圈出这些主要工业城市和工业区后,教师的问题可进一步设计问题指向深入:“日本的工业分布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为什么?”; “这些工业主要沿日本海沿岸还是太平洋沿岸,结合日本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图,想想为什么这样分布?” 借助问题的有效设计,充分挖掘地理图表背后的内涵,帮助学生把握地理现象背后的实质,促进其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
3、缺少阅读地理图表的方法指引。初中学生在之前很少阅读使用过地理图表,如果缺少规范训练,没有基本的阅读方法指引,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地理图表的阅读习惯,。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分析时,学生不善于从手头已有的教学资料中寻求“图表”的帮助,有的同学在阅读地图时不知道首先要去看清图例符号、比例尺等地图要素。
学生地理图表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能的缺乏很大程度反映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地理图表阅读方法指引的缺失,针对每一张不同的地理图表,结合学生已有的图表阅读能力,教师应给予有针对性并且即时的方法引导。“看什么?怎么看?如何结合问题去看?”帮助学生生成即时的地理图表阅读技能。
4、缺少对地理图表阅读的有效评价。学生在阅读地理图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生成”和“预设”大相径庭的现象,这时教师应作很好的倾听者,才能了解学生在阅读地理图表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问题的不足,并采取相应方法帮助学生及时调整……但因课时紧缩教学内容多及其他原因,教师对于学生地理图表阅读过程中的即时评价,变得越来越少。
当学生无法清楚的知道自己在阅读地理图表的过程中所提取的信息是否正确、是否准确,就自然无法帮助学生积累阅读经验,提高阅读技能,也无法确保图表教学的有效性。
三、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图表的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一)基本原则:
1、认识规律原则:地图中的内容,多是学生没有接触的远域的地理事物及其有关的理性知识,地图教学须从形象的、感性的具体事物入手,以学生已有知识作铺垫,采用启发式,通过教师讲解地图,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活动,完成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过程,获取新的知识。
2、实际性原则:地图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社会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注意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切不可要求过高,否则会适得其反。
3、.思想性原则:新教材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和国策教育的好材料。
(二)基本方法:
1、详解读图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用图习惯,形成多种地理图表思维能力。
读图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1)识别图象类型,明确读图目的;(2)认别图例,了解方向和比例;(3)认真读图,弄清问题;(4)自我检查,相互交流读图结果;(5)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同时,要注意利用“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的能力。每一幅图都提出“是什么?”、“在哪里?”,直至解决“为什么”?
2、循序渐进遵循规律,加强对学生的读图训练。读图训练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展图—说图—绘图—记图。
3、活学活用,提升学生的地图意识。在平时的地理教学、地图练习的设计及地图讲解时,要适当的变通题型,加强学生读图的灵活性。
四、提高地理课堂图表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精选地理图表。
(1)贴近学生生活
生活化是地理新课程的内容取向,真实的才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例如“日本”一节的“发达的经济”教师可展示一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家电、汽车、摩托车等日本产品,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工业产品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由此了解日本发达的工业并对之产生探究兴趣;在“世界的聚落”一节中教师可展示学生生活和学习地区的城乡景观图导入“聚落”的概念。只有回归生活情境的地理图表,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帮助学生领悟生活中到处是“地理”,理解地理学科的实用性。
(2)贴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的图表选择,有以下一些原则:
①反差性:
地理图表所显现的“事实”与学生既有认识之间的反差,随之带来了对新认知探求的极大热情,有效激发新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热带经济作物“咖啡”时,可采用“一颗颗鲜嫩的咖啡浆果” 地理景观图。本地的学生多半没有亲眼看到过挂在枝头的“咖啡浆果”。这一景观图呈现的地理信息与学生实际生活中对于“一杯杯香浓的咖啡”的认识形成强烈反差,学生的学习意愿被一下子点燃。
②最新性:
对最新发生的事情怀有强烈的好奇心是人类共有的天性。例如,在进行“天气和气候”的教学时可以从“中央气象台”网站(http://www.nmc.gov.cn/index.html)引入当日卫星云图,在进行“美国”的教学中引入“中国国务院总理王岐山会见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图,学生在“哇”的一声感叹之后几乎所有的眼睛都“盯”在这些图片上,引发出学生对于地理图表和学习内容进行探究的极大兴趣。
③参与性:
对于渴望走向独立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参与意识相当强,在教学过程中也同样渴望形成和展示“自己的作品”,亮出自己的想法和个性。因此让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图表的制作与收集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特别的吸引力。
例如:在进行“世界的聚落”教学时,可以由学生自已拍摄家乡或去过的城乡的图片,在进行“美国”地形特征教学时由学生绘出沿美国40°N的地形剖面图,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领悟地理图表形象、直观性背后所蕴含的“本质”。
2、有效的地理图表教学设计
针对学生一般只对直观性较强的地理图表容易激发兴趣,对思维容量较大的示意图等缺乏关注度的事实。教师应以问题引领为主导,进行有梯度的问题设计。改变学生在地理图表阅读过程中容易停留在表层信息的获取,对于信息的处理和综合分析缺乏一定的能力支撑的现象。
[案例2]“湘教版”“世界的聚落”关于“东南亚、北非等地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可围绕东南亚及北非民居景观图由浅入深,设计问题层层展开:
问题1:读“东南亚民居”和“北非民居”图,请你分别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问题2:两地民居在屋顶形状、墙体厚度、门窗大小等方面特点有很大差别,要探究这个问题,首先请同学们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到这两个地区的位置。
问题3:我们的房屋主要是用来防暑御寒、遮风挡雨的,这么说房屋的特点主要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哪个因素的影响?
问题4:结合世界气候分布图,请说说两地的这种民居特色与当地气候有什么关系。
这一过程借助地理图表,清晰的形成一条分析“民居特色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主线:民居特色——地理位置——民居与自然环境(气候)关系。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初步习得了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在什么地方(民居所处地理位置)——看到了什么?(民居特色特征)——有什么区别?(民居特征的比较)——为什么?(民居特色形成的的原因)——怎么样?(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有效信息的提取——有效信息的综合归纳并提炼生成地理特征——比较地理特征的差异——分析地理特征差异的成因——地理特征差异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的思维过程。学生既习得了基本的地理图表阅读能力,也内化了“综合性”“地域性”的地理思维方式,甚至是“因地制宜”的地理观点。
3、注重地理图表教学的课堂检测反馈
反馈——矫正是进行目标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有效途径,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地图和地理知识好比“骨”和“肉”的关系,地图犹如“骨架”,只有让学生把地理知识附着在这幅 “骨架”上,才能获得更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地图加强反馈信息并加以矫正。
[案例3]“西亚石油海上运输线路”读图找出从波斯湾将石油运往日本的海上石油运输线路:
我先展示“西亚石油海上运输线路图”
提问1:找出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圈出西亚石油最集中分布在哪里?学生都能找到“波斯湾”。
提问2:这些石油西亚自已消费的少,主要以出口为主,请同学们看运输线的起点是波斯湾,那么终点——石油输出的目的地有哪几个地方?部分学生能说出“日本、美国和欧洲西部”中的几个地方,但很多同学回答不完整。
追问1:不清楚的同学怎么办?同学们都知道查阅“世界政区图”并把这三个名称填注在图上。
追问2:好些同学不能完整说出这三个国家或地区,这三个国家和地区有何共同特点?学生大悟“是当今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区域”。
指图提问3:同学们分别找出这三条运输线路要经过哪些大洋和著名的海峡或运河。同学们能和同桌合作找出答案。
在本课复习归纳时,我让学生在黑板上试着绘出这三条石油运输线路,结果较多的同学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小差错,如有把运输线的起点没绘在“波斯湾”而是在阿拉伯半岛的中部的,有把运输线的终点绘错的,有把到日本的运输线从中南半岛中部穿过的……教师再和同学一起讨论点拔、矫正。
这个过程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采用教师展图提问——学生观察图表——析图讨论————绘图——记图的过程,通过师生围绕问题观察分析、讨论、试错矫正最终达到理解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1-23 06:03 , Processed in 0.06797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