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
在新课程实施以来,高考试题的命制,越来越体现“能力立意”、“现实生活立意”和“命题人意图考察”三个意图,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在注意学生基础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因为能力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途径。在自然地理的学习中,我们主要注重学生学科思维的培养,因为关注自然规律和原理的形成,需要学生通过一些理科思维、实验和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原理和规律,最终达到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目的。人文地理的学习,因为需要学生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所以我们更多的需要从学生的规范入手,提高学生的得分能力。
一、在规范的阅读中分析问题
在目前的地理学习中,学生接触的生活地理越来越少,对于一些农业生产活动、工业生产活动、人类地域联系活动、城市发展活动、城乡演变活动了解越来越少。在加上学生现在纸质书籍的阅读减少,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不断下降。因此,学生解决问题主要是依托材料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受学生知识视野、生活阅历和思维视角的影响,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比较窄,不能够全面的考虑问题。基于此,我们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特别注意学生规范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规范阅读,让学生通过显性信息,寻找隐形信息;通过直接信息,寻找间接信息。通过学习的寻找,让学生明白“题在课外,理在书中”的道理。
【例1】:读某国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某国地图及甲、乙、丙三城市的气候资料图。
材料二:农业在该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等,该国主 要出口的 农产 品为新鲜 水果(柑橘、葡萄、橄榄、椰枣)、新鲜蔬菜、蔬菜罐头等,占出口总额的15%,出口量在阿拉伯世界中排在第二位。该国95%的农业生产水 源 来自于降雨,筑 坝蓄水是 开发水资源的主要途径。目前,水坝蓄水能力仅为年降雨量的十分之一。该国十分赞赏我国的“都江堰”和“坎儿井”,希望两国加强农业领域排灌系统建设的合作与交流。
问题设置:说明该国筑坝蓄水,建设农田排灌系统的自然原因。(12分)
试题分析:在常规阅读中,我们通过该国地理位置的判读、地理纬度的判读和问题设置的判读能够套用“答题模板”进行问题的解答。但是,本题在问题设置过程中,特别设置“筑坝”、“蓄水”、“排”、“灌”系统四个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学生能够解决为什么要筑坝;在哪里筑坝;如何蓄水;为什么需要排水;为什么要灌溉等问题。问题的回答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地理思维和地理学科语言,根据试题所给的赋分值,针对所设问题,进行具体、详细的描述,考察学生在规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答案:(以地中海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降水少,需要水源灌溉(2分);冬季降水多,需要排涝(2分); 农业区大多位于沿海平原,地势低平(2分); 河流短小,集水速度快,需要排涝(2分);山区面积广,适宜建水库(2分);南部降水少,需要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2分)。
阅卷感悟:学生能够得分的地方主要是能够答出地中海气候的夏季和冬季的气候特点,但是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具体的问题,试题回答没有具体指向。二是学生没有读懂题目设置的问题所在,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知识记忆解题,完全不顾命题人的试题命制意图,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状况。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
二、在规范的思维中推理问题
在地理科目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因为学科素养的形成,才是地理学科的最终培养目标,也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唯一途径。在地理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形成以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知识,结合题目所给的材料信息,对题目中的问题进行推理解答。因此,唯有传授给学生这一 “法宝”,学生才能够真正形成自己认知问题的能力,才能够拥有自己对问题的认知能力,才能够真正运用自己的语言对问题进行表述。
【例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A国面积176万平方千米,人口590万,外来人口200万。2008年人均GDP为16114美元,居非洲之首。A国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产国,石油是其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95%以上的出口收入来自石油。农业产值约占GDP总值的2.7%,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4%,其中牧民和半牧民占到农业人口的一半。2002年主要农产品量:小麦9万吨,大麦20万吨,养殖牲畜1 160万头,主要为羊、骆驼和牛。
问题设置:(1)推测A国农业生产的特点。(12分)
试题分析:在试题解答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能够通过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区域的判读,如果学生不能够识别该区域或该国家,学生一定要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问题的判读。经度分布、纬度位置、地中海、石油生产国、沙漠、农业产值约占GDP总值的2.7%、其中牧民和半牧民占到农业人口的一半等内容都会成为试题解答的重要依据。因此,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信息,对问题进行适当的推理解答,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必备能力之一。
试题答案:农业生产落后,在国民经济中不占重要地位;(2分) 粮食和畜产品依靠进口;(2分)耕地少,比重小,(2分); 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地中海沿岸和绿洲;(2分)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位置;(2分)主要分布在广大内陆地区。(2分)
阅卷感悟:学生在试题解答过程中,不能够准确判读出该国的名称,存在畏惧心理,试题解答过程中出现知识性表述错误。二是学生对地图的观察不够细心,不能够对问题进行分开表述和描述。三是对农业生产的特点概念模糊,不能够清晰的表述详细内容。四是地理专业术语运用不到位,口语化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问题推理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通过科学训练,让学生学会在限定时间内自己独立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规范的论证中表述问题
在地理问题的分析中,学生要尝试进行论证学习。尝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观点提供科学合理的论证依据,并通过语言表述,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真实意图。所以,语言表述要注意运用地理专业术语解答地理问题。比如:位置,可从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进行描述,如“北半球”、“中高纬度”、“内陆”、“沿海”、“东、西、南、北”、“中部”、“沿铁路线、河流”等;疏密程度,可运用“多少”、“集中”、“均匀”等语言。走向,对于没有运动方向的地理事物,如山脉、铁路线等,可运用“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等语言,而对于有明确运动方向的地理事物,如河流,则必须在描述时体现运动方向,如“自西向东”、“由四周向中部”等语言;渐变方向,既要描述出变化规律,如“增大”、“递减”,也要描述出变化方向,如“自低纬向高纬”、“自沿海向内陆”、“自东向西”等,让考生在思考时站在“地理立场”,从地理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进而获得阅卷人的认同。
【例3】:分析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甲国位于亚洲的中西部,农牧业是该国经济的主要支柱,农牧民约占全国人口的80%。
材料二:瓦罕走廊位于阿富汗东北部、阿姆河上游,东西走向,北依帕米尔高原南缘,南傍兴都库什山脉东段,东接我国新疆,如同一根长长的手指,深深嵌入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和巴控克什米尔相交的地区;而指尖部分,则是一段与中国相接的狭小边界,“丝绸之路”为她增添了不少历史风采,玄奘取经也曾从此经过。谷地海拔4900多米,宽度往往可达数公里,谷底土地平坦,河流蜿蜒,清晨的涓涓细流下午可能变得汹涌澎湃,谷地以荒漠为主,缺少耕地,每年的6-8月都会有牧民来此放牧。
问题设置: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瓦罕走廊的形成原因(4分)。2、分析当地的牧民只有在6~8月才到瓦罕走廊放牧的原因。(6分)
试题分析:在问题1的解读中,我们要紧扣材料信息:谷地海拔4900多米,说明什么;宽度往往可达数公里,谷底土地平坦,又说明什么。在问题2的解读中,紧扣问题设置中的“6~8月”,间接告诉我们是北半球的夏季,所以我们的解题思路一定要紧扣夏季才行。
试题答案:1、瓦罕河谷位于帕米尔高原,地质时期冰川广布,侵蚀形成U型谷,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形成宽谷。2、该地位于内陆高原,气温低(2分);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植被少以荒漠为主(2分);夏季(6~8月)气温较高,冰雪融水多(2分);草类茂盛,适合放牧(2分)。
阅卷感悟:在学生解答过程中,学生不明白4900米高的地方,由于气温较低,应该能够分布冰川;结合材料中宽度往往可达数公里,谷底土地平坦,说明是U型谷。结合二者,说明该地所受的外力作用为冰川的侵蚀作用。可是学生联想不到这些,说明在进行问题论证时不能够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在问题2解答时,学生不能够联想4900的地方由于海拔高,气温低,答不上;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答不上,造成失分比较严重,说明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比较欠缺,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这一问题的逐步解决。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5 18:10 , Processed in 0.05755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