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到上海参加会议,是挺激动的。以往我都是参加会议,记得最早去上海参加的会议是上海市第三届教育信息化论坛,在东格致中学,那一次认识了金陵馆长,认识了黎加厚教授,还去了柳栋老师家,去他家里喝啤酒,去了毛向辉办公室海阔天空聊天,那是在2005年。接着是首届中文网志年会,再后来比较正式的就是2008年9月,受浦东李功爱老师的邀请,带着当时星韵的几位星友与浦东骨干教师交流。再后来去上海的次数就不记得了。自2005年起,平时每年都会到上海2-3次。上海是一个让我不断获得新知的地方。在上海浦东的交流激起了星韵人落地办研讨会的想法。所以2015年星韵回到上海,我们以深度参与会议的方式参加,内心无比的激动,恰相别七年,又相聚在七宝中学。
星韵地理研讨会的延续是一种偶然加必然,本身也是以跨界的方式在组织。当然有的时候形式大于内容也是很重要的。这前面五届办下来,我们深知把活动持续办下去才是最重要的。经历过几届的组织工作,特别体会到第一届刘登宇老师组织承办时的压力是多么大,也时刻如履薄冰,担心下一届星韵地理研讨会没地方再去。从浦东商议淮南的首发,到淮南会场
叶见林老师的举手接招,到成都开会前龙泉的举杯,到武汉会场谢青青代表溧阳的邀请,到溧阳会场的精彩重庆八分钟,再到重庆的欢迎到上海来白相。都是不拘一格的外在形式,目的只有一个,薪火相传!每一次我们都留下一点遗憾,每一次都有足够的可以批判的不足,每一次都有一批积极奉献的志愿者。星韵地理研讨会真不是靠一两个人努力办的起来的,就是靠一批老师齐心协力抬着往前进的。
看了大半年以来星韵上海研讨会工作组的进展,处处是精雕细刻,有交流碰撞、有合作协同。与以往相对,上海研讨会更加开放,更加细致,上海将会是星韵研讨会的一个转折么?欢迎参会的老师一起谈谈你的观察与思考。初步观察年会的几个变化。
话题:更加丰富,今年报名参与发言的老师数量刷新纪录。
收费:仅收100元,提供确保会议正常开展的午餐,晚餐化整为零,给老师们更多自由组合交流的时间。
组织:团队分组,分工明确,协作紧密,展示出上海老师精彩的一面。
技术:继续改进,场内外的通讯争取让不能到会的老师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海报的设计、会场的通讯技术、互动方式的改进、宣传渠道的规划都是今年技术突破的新亮点。
考察:人数会创造新高,预计超过100人参加会后的考察。
支持单位:关注和支持星韵地理的单位持续增加。上海市地理学会、闵行区教育局、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中教启星股份、中地参杂志社、天域北斗图书、上海展天仪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超图软件股份……
志愿者:华东师范大学生为主的志愿者注定将是今年研讨会的亮点之一。
已经迫不急待地希望参加上海研讨会。期待发现更多精彩的互动。
8月1-4日,属于上海,属于星友。老师们准备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