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前一篇:
乱说七年级第一章教学 第二章是要认识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认识本章的内容,当然要在充分利用前面一章学习基础,不然学生会觉得前面学习有什么用呢?
首先是关于地球上陆地与海洋面积多少的问题,这个问题相当简单,只要拿着地球仪一眼就能看出来,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关于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说法,其实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数学小游戏来进行验证。拆开一个地球仪,在全班同学中按顺序快速传递地球仪,讲好规则,如:右手大母指接触的位置是海洋还是陆地?请两位同学上前面在黑板上记录,然后统计。通过简单的统计,基本可以得出接近于3:7结果。当然对于书上如此精确的统计,并不是没有办法去验证。想一想还没有其他的办法去验证陆地与海洋的面积?在我看来,知道陆地面积与海洋面积最具体的数字,不如掌握如何去测量和比较的方法更为久远。当然也要鼓励能够清楚记住地球母亲每一个数据的孩子。毕竟,地球上的许多资源都是稀缺的,这里面的矛盾可以在陆地海洋中给孩子补充一些拓展的知识,比如陆地面积很大,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耕地面积很少,并且在快速下降。海洋面积很广,但是近海的污染却也很严重。总之,地理学科无处呈现出全球意识培养的契机,这些都需要有准备的老师才能捕获,一般女老师在这个方面有天然的欠缺。
海洋和陆地的研究,既要统一看,又要区分对待,叠加上人类的活动空间后,陆地海洋就变得有生机了。从我们生活的陆地开始,孩子便会自觉地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观。由此开始有规律地引入大洲与大洋的分布,结合半球、经纬网、经纬度、方向方位、分层设色地形图、世界航线的知识,便可建立起大洲大洋的基本印象了。其核心应该是在于教师对于问题的提炼了。海洋那么大,中国那么大,中国是海洋大国吗?是海上强国吗?这样的问题,不在于学生的大小,而在于情感的投入。从这个问题切入,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研究海洋和陆地有三个角度,一是在陆地上,二是在海洋上,三是在海洋与陆地之间。进行尺度的切割后,孩子就会跟着老师的思路,不仅会进入大洲与大洋,还会进入稍微小点尺度的岛屿、半岛、海、海峡等这些具体的位置。大洲与大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学习的交流,如个人的记忆方法,引入填充图册上的一笔画世界,在这一部分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轮廓和相对位置的认识。同样可以设置出一组题目交给孩子来相互挑战,作为课间的活动之一,可以将经纬网、半球知识融入到设计游戏活动的之中。认识了海陆的分布,还可以引领从两个时间的角度进入,一是人类活动从陆地到海洋的拓展时代,二是海陆变迁的地质时代。中学许多老师关于海洋的权益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那哪来国家公民的海洋主权意识呢?
从人类活动年代的时间尺度切割,相对于地质变迁的尺度还是微不足道的,从这个角度便可顺利切入世界海陆变迁的前生、今世与未来。那么对于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塑造的几种重要的力量(火山、地震、水流侵蚀搬运……),从江苏海岸线的变化看也都足够引起大家对于海陆变迁的直观认识了。这些话题都足以去吸引孩子来关注这个神奇的星球。开放的话题也会很有趣,比如海陆的状态是否会受其他因素的作用发生变化?比如温度对于海陆的变迁一直是一个社会的热点话题。关于这节内容,可以补充大量的拓展阅读,我都可以想象到有一批孩子会喜欢上地理的拓展阅读。其实国际关系的处理,并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寻找到一种相互的平衡点。关于陆地和海洋还有着大量的未知世界等着我们去探索,比如地震火山的预测,比如海洋的勘探……地理学科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劳动者,而是一大批科学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