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6,我再次来到沈爱花老师的地理学科教室,相对于地理创新实验室,我还是比较喜欢用学科教室来称呼这个空间。参观结束,我在朋友圈写下了下面的一段话:
5年前寻访到华师大淞江实验学校沈老师的教室,今天再次到东华大学附校参观沈老师最近花了一年半时间建设的教室。时间有限,没能观摩在此间教室里发生的课堂是此行最大的遗憾。这5年里,经星韵地理传播,沈老师的教室在国内中学地理教育圈内广为人知,参观者络绎不绝,也欣喜地看到,在国内出现了一些类似的教师创造的学科主题教室。沈老师在96平方米的空间里,带领学生突破960平方千米的国界,经天纬地。两个小时的交流,重点了解教室建设过程和使用情况,也探讨 了更多发展的可能。也只有把教育当事业做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毅力与创新。向沈老师致敬!
从2011.8-2016.12这五年,我看到的沈爱花老师,她有一点始终没有变,就是坚持要给孩子们创造一间有地理味的教室。先是有想法,再有坚持行动,让学校行政管理团队看到成效,也看到未来。当下教育弊病确实也很多很多,老师的努力往往在教育行政的干预下,那种工作的热情反而消失殆尽。应对这种教育行政与官僚化的弊病,老师们只有智慧地与校内外同行抱团前行,才有可能如果有想法要守住一块自己阵地的。想想我们从事教育行业的初衷吧,如果是为了一点教育理想来的,那么继续行动吧。
沈老师全方位介绍了她的那一间教室的空间构成,功能设置,创造与生成过程,使用与实际效果,交流与对话,未来的可能性。老师们一定有许多的想法,可能是需要多少资金?学校是否支持?准备哪些材料?怎么布置?需要多少时间?
我觉得换一种方式问可能会更接近拥有一间教室。如我为什么要做?我可以做什么?我需要做什么?谁可以帮助我?最小的预算是多少?如果有多一点预算最应该做什么?沈老师的这一间教室,其实无法准备用现金来计算整体的造价,因为人才是最贵的,想法是最贵的,千金难买我愿意。
星韵之所以是星韵,可能很多时候是来发现教师,发现教师的需求,并且尽可能去帮助教师,才有了大家的认可。今天同样地,我们还要继续发现沈老师,发现像沈老师那样的老师,帮助大家去实现心中的理想,我们除了牵线,还是有一些实施的策略,外部的宣传,项目的整体支持。而根本的一个核心是,你!有没有做教室的“想法”?也有一些老师,来星韵是静悄悄地学习,然后事情也做了,但是结果可能不太理想。为什么同样是做一件事情,结果会有那么大的差别,不用简单归结于学校领导的差异,同样还有做事方式的差别。想做地理学科教室,请把想法告诉我们,一起来往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