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有兴听了重庆三节优质课,都是“”运用图表资料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及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同一课标,三位老师分别以西亚、中东地区农业为例讲解的。两位老师分别以中东地区的葡萄、油橄榄为例讲解的。
三位老师的课件做的都很好,提供的材料也很丰富,充分体现了课标要求。有两位老师重视了气候类型图判读方法的讲解和运用,七上教材已经讲解过气候类型的判读,但到具体区域,这么再讲解一次感觉也是很有必要的。
老师们也非常重视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根据所学方法,分析身边的地理现象,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陌生的区域,利用学到的方法分析所在区域的地理现象,这样把区域拉近了,学活了。
冯云齐老师,充分分析了四川油橄榄和希腊油橄榄,实地考察、录制视频、带样本,让学生充分看、听、说,蕴含了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的理念。前面还通过时事链接油橄榄产量降低的新闻,让学生提出解决办法,得出发展农业要因时制宜的理念。
彭紫薇老师提供的马赛降水量和光照时数曲线图,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读图总结地中海气候对当地葡萄的影响——品质好。又通过当地人们在葡萄园铺设鹅卵石的现象,让学生分析其目的——减少蒸发,加大昼夜温差。这种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很常见。最后巧妙利用习主席出访西欧,与意大利签署西西里柑橘出口中国的时事,分析西西里柑橘与重庆感觉的差异,充分体现对比的事项和学以致用的理念。
小遗憾:整个课堂上,学生几乎不用看课本,老师们都统一把课本抛开了,平时上课时应该不会这样吧?是否也应该适当使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