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拾碎
两年的教学工作,渐渐熟悉了学生,融入了课堂,在发现学生问题、研究学生学习习惯和认知规律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摸索属于自己的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就像奔腾向前的江河遇到巨石,激起千层浪一样,在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也会遇到问题突然灵机一动、灵光一闪便是课堂上的精彩浪花。我把这些浪花收集起来,兴许也能汇成一条河呢!
1.破解思维盲点,走出思维误区
课堂上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学生的思维误区、思维盲点,而一旦走出误区、揭开盲点他们就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判断晨昏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进入白昼跨过的是晨线,进入黑夜跨过的是昏线,讲的时候学生能听懂,但一独立判断就错,为什么呢?我也很困惑。于是,课堂上我问一班的陈阳:“你的问题在哪里?”他说:“夜半球在转动,怎么能进入白天黑夜呢?”我恍然大悟,他误认为阴影部分也随着地球自转而转动,我立马意识到他的问题代表了大部分同学的问题,我解释道,阳光从一个方向射过来,地球背面是黑夜,亮面和暗面不动,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地球某一个地方会随着地球的自转而不断地从黑夜到白天交替。同学们恍然大悟,很快就能熟练地判读晨昏线了。
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学生问:“气流受热上升到高空遇冷,这里不是受热吗,为什么还遇冷?”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近地面受热膨胀上升,上升到高空不就越来越冷了吗?
“气流不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吗?这里为什么是从A流向D,从低气压流向高气压?”首先,请判断D点比A点的气压高吗?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水平面所受的压力越小,所以事实上A点气压高于D点,而这里的高低压是指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大小比较,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大小,毋庸置疑海拔越高气压越低。A处气流之所以流向D是因为受热,发生垂直上升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于是同一水平面上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大气环流圈。
风向的判断,风向即风的来向,风从哪里来就叫什么风。
地转偏向力偏向的判断,南左北右,而这个左右不是你自己的左右,而是面向物体运动方向,是运动物体的左右,就像坐地铁,从左边门出还是右边门出,要面向地铁的前进方向判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地理学习要学会迁移,举一反三,运用生活实例和学过的类似的知识原理解释某些问题,他山之石同样可以攻玉。
我国东部比西部地区旱灾危害更严重的原因?①季风区,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旱灾多发;②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小旱大灾。“为什么经济发达,受灾更严重呢?”打个比方,程康健同学有一部iphone7plus,时宝强同学有一部vivoX9前置2000万柔光双摄照亮你的美,他们俩的手机都被没收了,谁的损失更大?肯定是iphone7plus,这就是经济越发达而一旦受灾危害更严重的原因。
印度半岛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的原因是什么?北部高大山脉阻挡冬季南下的冷空气。云南冬季鲜花业不受影响,原因是云贵高原阻挡冷空气。北美洲中央大平原没有山脉阻挡,冬季南下的冷空气长驱直下墨西哥湾沿岸。迁移对比,帮助理解。
印度半岛小麦主要种在德干高原西北部和恒河上游降水较少的地区,原因是小麦耐旱,这些地区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英国小麦种在东南部,原因是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纬度相对较低,热量充足。
美国乳畜业与欧洲西部乳畜业区位条件对比;五大湖成因和非洲裂谷带湖泊成因对比;美国小麦带和中国小麦区对比;美国硅谷、中国硅谷、印度硅谷、日本硅岛对比。对比学习,寻找相同点,发现规律。
3.真实情境与情境模型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逻辑经常是:我都讲了3、4遍了为什么学生还不会?而学生的逻辑却是:这些枯燥又深奥的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如果学生带着排斥的心态,课堂教学怎么会有预期的效果?所以,课堂上创设真实情境很重要,唯有其真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和我有关系,而且和我的生活息息相关。真实的情境可以是真实的纪录片,真实的图片,真实的地理时事,真实的生活现象等等,而这些真实的情境也必须是有趣的、典型的、生活化的、全面的。比如,呈现沙特阿拉伯的热带荒漠景观时,不仅要给出沙漠景观的图,还要给出沙漠绿洲的景观图,否则就是片面的,学生会认为热带沙漠地区全是荒漠,人怎么生活?怎么还会有城市?
运用情境模型来解释自然原理,真实情境比较复杂,情境模型是真实情境的简化和基本在现,化繁为简,清晰明了地说明地理原理,比如植被涵养水源功能,调节径流,调节径流季节变化的功能,运用情境模型格物致知。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20:02 , Processed in 0.11350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