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吴江华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2004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的特色设计 ——更新思维方式,引领深度学习

热度 1已有 1176 次阅读2018-5-22 16:20 |个人分类:我的教育心得|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的特色设计

                            ——更新思维方式,引领深度学习

                                               

我们一直向往创新,追求创新,创新到底是什么?说实话,我对创新的认识模糊不清,只知道这个东西很高级,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即,只知道它能引领人们运用新思想、落实新方略、踏上新征程、走向新时代。

作为一名老师,课堂上如何引领我的学生走向创新呢?我上网百度了一下创新的含义,截取搜狗百科的一段解释: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造新的东西”,不太可能,因为世界上已有的东西我还没认全呢!“改变”,扭转乾坤?翻天覆地?脱胎换骨?我觉得这是个需要一定的量变才会发生的事情,目前有点困难。“更新”,可以是推陈布新,也可以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完善和升级,终于是我力所能及的了!取“新思维”和“更新”二词,就从“更新思维方式”开始,引领学生走向创新吧!

  1. 类比式

“少则得,多则惑”,同类事物皆有其共性,把握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及本质,可以避免在纷繁复杂的地理知识中“惑然不知所归而流散无穷”,就可以随机应变,以不变应万变!

课例展示1.复习中国地理之东北地区,问题探究“东北平原黑土深厚肥沃的原因?”

通常关于东北平原土壤只探讨其特征,从未探讨过特征背后的成因,学生一时束手无策,于是,我立马想到学生对于“热带雨林土壤贫瘠的成因”是很熟悉的,土壤肥沃与否与气候、植被等因素密切相关,热带雨林因终年炎热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少养分积累和补充 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枯枝落叶少,腐殖质积累得少,再加上多雨的气候,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强综合作用导致热带雨林土壤贫瘠。两者原理类似,放在一起对比分析,学生恍然大悟,那么东北平原黑土深厚肥沃的原因也一定与气候、植被有关,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养分积累得多,植被类型以温带针阔混交林为主,枯枝落叶多,腐殖质含量高,至于为什么深厚,将坡地和平原作比,坡地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而平原低洼易沉积,所以土层深厚。

课例展示2.了解东北“冬捕”习俗,问题探究“东北平原湖泊水质好的原因?”

一般都会问“水体污染的原因?”,但“湖泊水质好的原因?”这个看似没有头绪的问题,也有其本源固着点,那就是选修教材《环境保护》之水污染及防治,水污染分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海洋石油污染三种,水体富营养化比较常见,其成因与水温、水体自净能力(与流速、更新周期、溶解氧相关)、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水温高,水生生物大量繁殖破坏水质,同时消耗水中溶解氧导致水体自净能力降低,人类活动频繁排放污染物加剧水污染。寻根溯源,那么,“东北地区湖泊水质好的原因?”也找到了根源,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水温低,不利于微生物大量繁殖;东北开发历史晚,地广人稀,人类活动对水体影响小;农作物病虫害少、土壤肥沃,施用农药化肥少,水污染小。

其他实例,“说明莫泽尔葡萄种植在河边朝南的陡峭坡地上,并覆盖黑色板岩石块的自然原因。”(2017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36.(1))该题中葡萄之所以种植在河边的一个原因就是“能利用河流表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坡地陡峭,利于葡萄树暴露在阳光下。”利用河流反光扩大采光面积,乍一看有种牵强附会、难以服众的感觉,但事实上大自然的力量加上人类的智慧可以创造出无穷的生产力——PPT上打出一张农业反光膜技术的图片,无需多言,秒懂。

“东北松嫩平原形成降水低值中心的原因?”松嫩平原因地势低对夏季风抬升作用不明显,越向西部内陆大兴安岭对气流抬升作用明显反而降水增多。类比“索马里半岛沿岸热带沙漠气候成因”之一,东北风与西段海岸线平行,陆地山脉对气流抬升作用不明显,降水少。二者同为地形因素对降水的影响,同为抬升作用不明显导致的降水少。类比迁移,加深理解。

如此,任何具有延展性的知识都能找到与其相关的根源、固着点,即先行组织者,教学过程中唤醒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或者呈现一个新的引导性材料,它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一段说明文字或者一个类比材料,构建起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有助于促进学习的迁移,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1. 哲学式

    生活处处有哲学,地理事物的发展也有其普遍规律和哲学道理。

    1)客观联系的地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的。区域地理尤其讲究地理要素间的逻辑联系。区域的位置决定了其基本的水热组合状况、资源状况,水热组合状况影响了农业类型、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产量等,水热组合好、地形平坦则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热量充足种水稻、热量不足种大豆。降水少、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草场广布则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山地崎岖、不宜耕种,则发展林果业。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必然影响,出现必然的联系。人类修建水库、开荒种地、草场放牧、抽水灌溉等一系列活动都在或多或少影响着自然地理环境。如在黄土高原人类不合理的垦殖导致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生物生长量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气候趋向干旱;河湖淤积、泄洪不畅、引发洪涝;泥沙在下游沉积,扩大冲积平原、河中冲积岛、河口三角洲的面积,也提高了下游土壤肥力;入库泥沙增多,库底抬高,蓄水能力减弱。

    把握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直接与间接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本质与非本质联系等等,才能全面系统客观地认识地理事物及其原理。

  1. 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的地理。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自然地理要素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市场对农业生产类型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人类通过搭建玻璃温室、修筑梯田、培育土壤、挖塘堆坝等活动改造和适应着自然地理环境,交通通讯、冷藏保鲜等技术使农产品市场影响的地域范围扩大,科技发展、劳动力成本上涨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刺激强化了大机械化生产,进一步催生了人工智能的产生。

    气候变暖、地壳运动、湖面萎缩、荒漠化等地理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相对静止,而在整个地质历史时期经过量变的积累发生质变,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通过这一哲学原理的渗透,帮助学生灵活变通地理解这些地理现象,防止僵化、刻板。

  2. 对立统一的地理。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分析东北地区气候特征对农林业的影响。”冬季寒冷漫长,一方面弊端在于容易产生冻害,另一方面有利之处病虫害少,使用农药少,农产品绿色环保。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是其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但正因为降水少所以晴天多、光照充足,利弊共存,相克相生。

    “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其类型”,工业联系产生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工业分散是工业过度集聚后产生的现象,(分散的过程其实是产业转移,结果产生了跨国公司。)分散的工业又在各个分散点集聚,其结果又形成了新的工业地域。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二者对立统一、动态变化发展,不可将其割裂开来。

    通常,我们认为“光热充足,降水丰沛”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是有些农作物喜阴、喜凉或忌潮湿,比如“云南罗平县的小黄姜喜阴”,分析该地种植小黄姜的有利条件,就不能再答“纬度低,光热充足”,而应该答“亚热带季风气候,多阴雨天气,光照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辩证地看待并解决问题。

  1. 放空式

    严密把控、精心设计类比式和哲学式的地理问题,帮助更新学生的思维方式。然而,“预设太多,生成缺失”,在适当的时候给课堂留出适当的自由空间,让学生放飞思想——“这个问题,我不给答案,你们自己去想。”如果把课堂比作一锅鲜美的肉汤,我能做的就是把生肉煮熟,给学生充饥,或者交给他们猪肉的方法。然后,扔一根骨头让他们自己去啃,一点点吮吸里面的精髓,而不是把骨头嚼碎,扔给他们一堆骨头渣。

    “教育不是你做的越多越细致就越好,也不是你越‘负责’、越‘认真’、‘越忙’、‘抓的越紧’就越好。鱼往往是喂死的,花往往是浇死的。教育需要留白,需要空闲,需要发呆,需要自由生长的空间。”我想教学亦然。

    如何把握好“精细的思维引领”和“适度的放空留白”之间的平衡?

    我的做法:(1)一段时间(一轮课或是一个教学小阶段)精细化思维引领之后,改变课堂实施策略。一节课先给二十分钟时间分组讨论做过的习题,给学生充分“自由生长”的空间和时间,四人一小组各抒己见,碰撞交流,梳理思路,自我矫正,整合归纳,选派非主要发言人作为代表板书展示,另派一批代表组间互相评价,进行充分的碰撞交流。如此,一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至少达到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即四分之三的学生都显性地参与了课堂。

  1. 整理笔记,梳理思路,内化知识,实现再创造。一节课或一个阶段小教学之后,留出时间给学生整理笔记,将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淆点和平时的经典习题、易错习题进行归类、总结和拓展,将课堂中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变成笔记本上的文字、图形、符号等,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把视听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刺激有效记忆和理解,让学生的思维在笔记本上“自由驰骋”,大脑在这个过程中“自由生长”。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关于教学,我思考的大多是关于思维方式、内容整合方面的,是一些比较零散、隐性的东西,但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更需要一种能看得见的形式来承载它,将它托起,让它更有层次感、模块感和节奏感,推着课堂层层递进、渐入佳境,否则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我以后需要思考和提升的方向。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易石2 2018-5-23 09:29
好棒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2-23 07:03 , Processed in 0.06398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