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思维模式的培养作为文综的难点科目,地理,由于其独特的文理结合的特点,成为许多文科学生头痛的科目,尤其是其开篇即以难度极高的天文知识地球的运动作为知识的重点,再加上学生初中地理知识的普遍缺乏,一入手便打消了许多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也成为许多学生放弃文科的原因之一。而勉强学习文科的学生,高一是“夹生饭”,高二是“断层”,等高三一轮再系统学习地理时,会感到异常吃力。一方面是基础的原理和规律难以准确的把握,另一方面高中两年形成的历史和政治的思维方式会不自觉的应用到地理学习中。
文综中的政史地,政治和历史的思维方法大同小异,但与地理的思维相差很大。政治历史在记忆基础之上理解的思维方法与地理的思维方法刚好相反,即在地理的学习中我们首先是理解,之后是理解之上的记忆,但这种记忆也与政史截然不同,地理中的记忆必须结合图表,即图文结合的记忆。因此政史的思维方法用在地理学习上犹如石沉大海,找不到着力点,尽管也有许多人文地理的内容会奏效,但绝大多数的自然地理内容会无从下手,首先没有单纯识记的内容,其次即便是识记的内容,也必须结合图表。而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史的思维方法会不自觉的应用在地理学习上,他们老想找点记忆的内容,但单纯文字的内容记下也用不上,想看看书,但书上可以说什么也没有
!学地理可谓痛苦:平时无法下手,考试一塌糊涂。
原因首先不在地理本身的难与易,而在于学生的思维在地理学习中没有突破,换句话说即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存在思维定势,具体表现在:一是用政史的思维方法学习地理,二是遇到具体题目时,他们首先会调动记忆中的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题目,如果规律和原理无法应用到题目所呈现的图表中,学生的思维就停止了,或者说思维在原地打转,不能继续往前走。此时如有老师的点拨,思维马上能突破,但以后在遇到类似的题目,没有老师的点拨,学生依然无法突破,也就是学生长久形成的政史思维模式在地理中的思维定势,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修正学生的思维模式,地理成绩就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结合上述情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地理学习的一般思维模式,供学生参考,同行指正。
一. 理解:
地理思维模式的培养或塑造的第一步是理解而不是记忆,理解的主要是地理过程,也就是地理事物的运动过程,这是整个地理学习的基础,如大气运动,地球运动等。这些运动过程我们必须从头到尾,从最初原因到中间过程到最后结果必须彻底的理解,并能用专业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很多题目无法下手,根本原因是很多重要的地理过程没有彻底的理解和把握。如简单的热力环流,多数学生会认为热的地方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冷的地方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典型的地理过程不清楚,冷热不均导致空气的上升和下沉,首先是高空水平面气压差异,然后是高空空气水平流动,这才导致近地面气压差异,从而引起近地面空气水平流动,才能完成热力环流。学生如果对这些经典的运动过程把握不准确的话,遇到温度,气压的等值线,甚至一些综合性强的天气图自然无从下手。
二. 识记:
地理学习中的识记不是简单的文字或公式的记忆,而是图文结合,图文转换的记忆。我们现行的地理课本中有很多的图表,都需要我们结合课本中的文字在理解的基础上逐一记忆:例如,气压带和风带图,气候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图,区域地图等等,甚至有许多我们课本上只有文字而没有图像的,我们也要在理解规律的基础上,将文字规律转化成图表,比如我们学习了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我们就可以试着将二者的时空变化规律转化成坐标图,一方面文字到图像的转化可以加深我们对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本身考试的时候题目的呈现也主要是以图表呈现的。所以地理中的识记首先应该是图表,然后才是此基础之上的文字的添加。在地理学习中单纯文字的记忆,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三.图像与文字的结合和转换:
课本中,考题中有许多涉及重要知识点的文字和图像,我们在前面理解和识记的基础之上,要将二者互相结合或互相转换。这是地理思维能力提升的突破口。可以说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实质就是对文字和图像的综合和双向处理:即涉及原理和规律的文字要将其转化为图表(示意图,坐标图,统计图,结构图等),而有关的图表要将其转换为文字,并能用准确的地理语言(课本语言)表述出来。比如说,地图册中的许多图表,我们都可以试着读图回答。课本中的许多规律性的语言,我们都应该将其转换成各种形式的图表,最后形成的知识体系应是图表和文字的综合体。
四.图像和文字规律的“套”用:
学习是艰苦而漫长的能力提升过程,不管是地理过程的理解,还是图文规律的识记,以及图文的结合和转换,和最后规律的套用,我们时刻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的处理,快乐的心情。只有快乐的心情才会有清晰的思维,才能做出冷静的处理。切忌到题里面去做题,要跳出题外,以置身事外的高度去处理考题,才是我们应有的境界。同时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是图文规律的套用,而不是应用。套,反映出地理思维模式的特殊性,通俗点讲,一是必须用学过的地理规律。如果你做题后发现你没有用到某个具体的地理规律,而是靠自己的经验或感性得出的结论,那十有八九你的结论是错误的。第二点也能反映出地理思维的局限性,地理式的思维一般是不能发散的,即从规律通向题目的答案一般只有一条通道。这条通道应遵循基本地理过程,即原因到过程再到结果。很少有理科多种角度的思维,即使有多种解题方法实质也是同一地理过程从不同阶段的切入,实质上是一样的。
作为文理兼备的学科,思维模式肯定有独特之处,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和摸索,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适应地理的一般的思维模式,地理成绩的提高就不再是问题了。
以上是我个人教学实践的粗浅总结,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