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一年多,教书也一年多了,真正深刻的反思却少之又少,该开始挤出时间去做该做的事了。
总结一下得失:
得: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做了梳理,以ppt的形式呈现,学生清楚了各个环节。
失:不深刻!这是最大的问题,重新梳理一下。
1、工业化的进程第一、二阶段:之间的关系根本没有理清。应该从国内自身和国际机遇两个方面去阐述。
(1)第一阶段 1979-1990,国内: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劳动力丰富,国内有大量生活消费品需求,综合: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
国际:改革开放初期,外资投资规模小,吸收外资额增长较慢
珠三角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较慢
(2)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国内:珠三角政策优势已不明显,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水平提高使得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迫使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支撑该地区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迫使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国际: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综合:工业增加值增长迅速!
小结:前面所述为珠三角工业化进程,正是工业化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一方面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但由于城市化速度过快,使得出现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另一方面,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啊。综合结果:珠三角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2、问题与对策: 地理事例与课本结合不够紧密,“理” 也没有讲清。
(1)产业结构升级面临困境
原因:珠三角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处于劣势。
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但是,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小
措施:产业结构调整。(如何调整: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原因:
含义1: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结构趋同,使城市缺少竞争力。
含义2: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管理严重滞后,导致“三废”处理量小、产生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的问题。
措施: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