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yoyodolphin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2323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让学生有话可说——地理课堂提问之艺术魅力

热度 2已有 1402 次阅读2016-6-6 11:04 |个人分类:教育教学|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让学生有话可说

——地理课堂提问之艺术魅力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这不仅能够展示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水平,更关键的是,通过提问,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进而内化为学科的核心素养。那么,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让学生不再沉默,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有话可说。本文从课堂上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可说等方面,结合课堂提问实践活动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课堂提问;问题设计

 

导语: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是联系教师、学生、教材的纽带。通过课堂提问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发学生学习与探究兴趣,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具有显著的功效。

设疑提问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功,教师的提问应该给课堂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给学生带来思考的乐趣以及思维的提高,让我们的学生有话可说,给他们留下个性发展的空间。作为教师只有懂得疑问艺术,善于提问,学生才会乐于回答问题,学习热情才会被激发,学习的动力才会被增强。

一、课堂提问的现状及原因

课堂提问在课堂上表现为师生之间的对话, 是师生双向交流信息的交流活动, 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促进思维、培养良好习惯的教学行为方式。理想状态的课堂教学提问是师生互动,心灵交流的舞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全员参与,平等交流,共同活动。但是,实际上初中地理课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预设了许多需要学生参与讨论与回答的问题,期待学生能积极参与,可是在课堂进行时,同学们却显得不主动,不积极,需要同学回答时,学生却沉默不语。尽管教师在讲台上循循善诱,讲得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甚至口干舌燥,学生却还是不主动回答。有时教师点名让某个学生回答,他也好似一座塑像,站在座位上立而不答,令人尴尬。

对于这种不愿讲,不想讲,不肯讲的状态我在反思,想找出其中的根本原因。于是我设计了一份调查表,向学生了解他们在课堂上不回答问题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出以下几个原因:

²  大部分学生是不自信,因为怕回答错了,老师批评,同学们取笑;

²  小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知道就行,不想举手;也有少数同学是不知道老师究竟问的什么,或者自己就是不会,所以没办法回答;

²  还有的同学认为有时候问题过于简单,不愿回答;

²  有些则是担心自己的语言表达不能完全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

²  也有个别同学是因为自己回答了问题,老师有时没有给予评价,得不到肯定……

从表面上看,课堂提问只是中学生课堂表现的一个小问题,但其中包含着成长、心理、学习等各方面的因素。

从成长角度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少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阶段,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都在不断增强。于是对老师的观点开始怀疑,逆反心理滋长。在课堂提问上就表现为闷着头,不愿意回答问题,不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

从心理角度来说,在小学里,学生们关注的是老师的评价,老师在他们心中拥有很高的地位和绝对的权威,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评价对他们的影响很大;而到了初中,学生们开始关注同伴评价,开始追求完美。同伴评价的地位得到强化,老师评价反而成为其次,这就出现了小学生“别人举手我不举,很不好意思”,而中学生“别人不举手我举,爱出风头”,回答错了很没面子的局面。

从学习态度来讲,主动学习意愿的缺失也是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之一。不同的课上学生的举手程度是不相同的,如果老师讲课如同讲座,互动程度低,同学们举手的积极性就小;如果老师讲课抑扬顿挫,课例分析,活动参与形式多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参与课堂回答问题的人数就相对多一些。

从教师角度来说,学生不回答问题与我们教师的问题设计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教师提问频率过高;问题组织含糊指向不明;问题形式单一;问题过于书本化,没有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时提的问题过于困难,有时又过于简单;有时节奏过快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

要想扭转课堂上学生的默默无语,就必须优化课堂提问,想方设法让学生开口并参与到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课堂提问。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探索

  这个问卷调查的结果令我深思,也促使我尝试改变这一课堂教学现象。为此,我采取了这样几种方式进一步地站在学生角度去精心设计问题:

 1.设计生动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有话想说

  老师设计的课堂问题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适当地对教材做一些补充,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采集和教材内容有关的数据、案例。课堂教学时,如果出现在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应及时引导或者进行适当的材料补充,从而对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完善,激发学生有话要说的欲望。

教学片断一:《海陆的变迁》导入部分

师:我们学习六年级地理经常会用到这张世界地图,对于世界上的七大洲四大洋是比较熟悉的,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会不会变动。

学生沉默。

师:在哲学里有这么一句话,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此,世界的海洋陆地也在变化之中。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海陆的变迁》。

反思:

一节地理课的好坏,导入部分材料的选择和提出的问题很重要,犹如一部小说要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必须要有精彩的开篇。著名教育雪茄赫尔巴提出: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任何一个阶段里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注视学生的反应,如果材料的选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是很感兴趣就会出现学生沉默的这一幕。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突然提出七大洲四大洋位置会不会变动这个问题,学生一时不知如何作答。所以,这样的导入,显然是缺乏新意和吸引力,很难把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课堂上来,所以一节课很有可能就变成教师的一言堂。

在教学中教师的导入就是为了学生的投入,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地吸引到课堂中来,在学生不愿意说话的时候,教师就要及时地反思自己的问题,及时调整,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改进:

师:这次寒假老师去了尼泊尔旅游,带回来一块菊石化石,它是尼泊尔人在喜马拉雅山上捡到的,像这样的化石在山上有很多。据考证,3000万年前这里就是汪洋大海。这一地理事实说明了什么?

1:海洋是会变成陆地的。

2:陆地也可能变成海洋。

师:同学们说对了,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就是《海陆的变迁》。

学生上课不爱发言的原因和我们课堂掌舵的舵手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说:“一要问,二要指点” 。由此可见,我们要从学生的认知和兴趣出发设计问题。

2.机智引导问题,让学生有话敢说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他接受外面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的课堂发挥,有助于教学的成功。这就是说,作为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时时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思维,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

教学片断二:《南极地区》

师:南极大陆不仅寒冷风大,而且干旱。气候环境如此恶劣,请分析原因。首先来说说这里十分寒冷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被厚厚的冰雪覆盖。

:对吗?

学生一片茫然。

反思:

  南极地区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图片、视频资料等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比如说雪白的、冰雪覆盖、企鹅等。但是要分析这里极度寒冷的原因,学生也只能在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加以解释,也不知道自己讲得是否恰当。我们对于学生的观点要恰当的评价,老师的一个“对吗?”学生其实就知道刚才的回答是不对的,但又不知道怎么回答,被老师这么一点,即使有想法也不愿意讲了。所以我们这时候应该关注学生的感受,营造民主的讨论氛围,再加上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能及时整理思路,学生就会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判断和观点。

改进:

……

师:南极大陆不仅寒冷风大,而且干旱。气候环境如此恶劣,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当中肯定有同学爬过山,那么请你回想自己爬上山顶的感觉,气温和山脚下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生:山上气温要低,要冷。

师:说的很好,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就是这个道理。

师追问:现在你能解释南极大陆气温极低的原因了吗?

生:因为南极大陆有厚厚的冰雪,海拔很高,所以很冷。

当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所提的某一个问题疑惑不解时,教师应适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适时点拨、解惑;当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考虑成熟,苦于无法表达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整理思路,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激励学生兴奋起来,活跃课堂气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于大胆创新。 

3.设计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意愿,让学生有话愿意说

地理课的传统教学是一种相对比较封闭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但也存在着种种弊端,主要表现为:一方面过分地强调书本知识,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只感受到枯燥乏味,却感受不到学习的丰富意义和价值,直接影响到课堂参与度;另一方面学生长期的接受式学习导致了习惯性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去探索。

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能改变这种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究来获取知识,体验了“感受——探究——创造”的乐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探索,有别于以往地理课教学中“接受——记忆——再现”的样式。这样的学习方式给以了学生足够的想象和思维空间,让我们的学生愿意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教学片断三:《南极地区》

……

师:如今,越来越多的科考员来到这里,想一想,来南极科考的人多了,会对这里的环境造成影响吗?生:会。

生:不会。

反思:

这种问题提出来以后,班级的学生分别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只是发表了简单的想法,说出“会”还是“不会”。这并不是我所想要的结果,其实同样是认为会造成影响的学生,他们的理由也未必是相同的,而认为不会造成影响的学生也未必是同样的理由。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想法是希望他们一起讨论和探究,并且说说提出这样观点的原因。

改进:

师:如今,越来越多的科考员来到这里,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朱建钢同志的介绍:“在每次南极考察中,雪龙号去的时候满载货物,回来的时候满载垃圾,已经成为惯例。而且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采用环保设备等。”

师:你认为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生:保护好南极地区的环境。

师:这说明科考活动对南极地区环境有影响吗?

生点头。

师:你觉得科考活动会对南极地区环境造成哪些影响?

1:机器和人会产生二氧化碳。

2:会制造垃圾。

师:原来,科考活动本身就会影响南极地区的环境,所以科考员在科考活动中就很重视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

经过这个探究学生都能把想法完整地表达出来。首先,学生不再是简单地回答科考活动对南极地区环境影响与否,而是理解了科考活动本身就会对南极地区的环境造成影响。

每个学生能在探究的时候说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简单的会与不会。这种问题给予了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在这个案例中充分体现了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4.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

在前面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不能回答问题的原因可能更多地在于教师本身问题的预设。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确保提问的科学性,层次性和生活性。

1)问题要清楚,语言要准确,保证提问的科学性

指向不明是指教师在所提的问题上没有很有效的给以明确指明问题的实质。实际上课堂教学问题往往是一组问题,在这组问题中会有一个核心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很清楚地指出实质的问题是什么,就都会导致学生无法有效抓住教师所提问题的重点。

教学片断四:《海陆的变迁》

片段一:从大陆漂移过渡到板块构造学

师:现在你们对于大陆漂移学说,还有什么新的问题吗?

1:大陆是怎样的分裂的。

2:大陆为什么会出现裂缝。

反思

我的这个提问,是想得到大陆漂移的动力是什么?这个答案。显然,学生的回答比较比较宽泛。这个提问指向不明确,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在很多情况下,教师课堂上的提问之所以让学生说不到点子上不是问题本身过难,而是教师对问题的表述不恰当,学生难以准确理解。所以教师提问时必须明白简练,恰到好处。

改进:

师:我们之前已经知道了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那么必然会有一个作用力推动大陆漂移,对于这个作用力来自哪里,大陆漂移学说提到了吗?

学生:没有。

师:因此,在当时这是一个不被接受的假说,魏格纳继续探索,不幸遇难。但是科学探究永无止境,后人在大陆漂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板块构造学说。

如果我们教师设计的问题笼统单调,不够科学就不能揭示教材或学习活动中的实质内容。我们教师的课堂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即要围绕知识的关键点设问,提出问题后要使学生朝主题方向去思考回答;提问的层次要循序渐进,一步步深入;用语要准确和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才能让他们找到方向,侃侃而谈。

2)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保证问题的层次性但又不能过于简单

叶圣陶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所以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状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学到了什么。合适的提问能及时反映教学效果,而这些问题必须要有一定的深度,要经过学生的思考才能有答案。如果问题过于简单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会造成满堂哄的效果,但是如果难度过大超出了学生的思维水平范围,就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片段五:《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

师: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有的人深居山区,有的人居住在平坦开阔的平原,你认为不同的地形环境会影响到人生活的哪些方面?

1:交通。

2:穿着。

3:植物生长。

师:简而言之,人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都会受到地形地势的影响。

师:再想一想,还有什么方面也会受地形影响?

学生沉默。

反思:

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由浅至深地提问,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理解,从而理解地形对方言的影响。我一开始设计的问题过于笼统和单一,学生的回答就比较单一。

在事先了解班级学生家乡区域分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请几位学生代表上台介绍自己的家乡、说说自己的家乡话。消除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对家乡话的避讳,消除了上海本地学生对外地方言的排斥,增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上海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和友谊,促进学生健康身心的养成,促进校园环境的和谐,增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上海本地学生之间的双向了解。通过这样有层次性地设计问题,分析案例,让学生知道方言无优劣,同学之间地位平等。

改进:

师: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有的人深居山区,有的人居住在平坦开阔的平原,你认为不同的地形环境会影响到人生活的哪些方面?

1:交通。

2:穿着。

3:植物生长。

师:简而言之,人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都会受到地形地势的影响。

师:此外,地形地势还孕育了复杂多样的文化。

师:老师了解到我们班上有来自浙江和福建山区的同学,我们请他们来讲讲家乡话。

学生上台。

师:你们能听懂他们讲的家乡话吗?

学生摇头。

师:我们再请河北的同学讲讲河北话。

学生上台。

师:你们能听懂吗?

生:大部分能听懂,和普通话有些像。

:显然,山区的方言比平原地区方言多,难懂,想一想,为什么?

生:我们老家就在温州山区,每一个镇的方言都不一样,甚至听不懂。我认为山区交通不便,导致与外界沟通少,所以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方言。

师:这位同学联系生活实际经验,讲得很好。所以我们来自山区的同学不要因为大家都听不懂你的话而感到害羞,我们大城市的同学也不要嘲笑他们。同学们讲的家乡话没有优劣之分,主要受到我国自然环境地形地势的影响。

让学生讲讲家乡话,不仅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这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学生活动,请多位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说说家乡话,学生能从中比较,容易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即方言种类多少,难易程度是与地形地势有关的。

这里可以看出教师的设计体现了培养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获取信息的能力。老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以他们现有的生活经验、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出发点设计问题,使得问题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同层次的问题可以让不同学生来回答。对于相对落后的学生来说一些基本的简单的问题能树立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而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让相对比较领先的同学回答,能让我们的学生在地理课上有话可说,既能达到课程目标,又能满足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需要。

3)问题要将课堂小结延伸至课外,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保证问题的生活性

知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这是对学习的一种概括和总结,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要回到生活中去。我们的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习惯了老师在上面讲,他们划书上的知识点,过了这节课什么也不知道。也就是说如果提出的问题偏离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的问题无疑是隔靴搔痒,无病呻吟、苍白无力的。所以一节好的地理课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点讲解和识记的过程。识记只是三维目标中最基本的,我们更要注重知识以外的东西,即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注重道德品质的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学片段六:《南极地区》总结部分

教师出示《南极游记》,学生填写相关知识点。

最近,我们六三中队从上海出发,乘坐雪龙号考察船,一路向___,作了一次南极之旅。虽然历经艰险,但我收获很多。走在冰雪大陆上,感觉___。虽然无人定居,但我发现了很多国家的科考站,当我看到五星红旗飘扬在南极上空时,心里感到______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往南极,加上全球污染问题,使南极___。让我们一起努力,还南极一片宁静和洁净吧!

反思:

上述片段教师采取了游记形式来归纳总结,但是里面包含了教师的感情色彩,并且基本是属于封闭式的问题,学生很少有自我发挥的空间。这样的总结仍然是停留在了书本上,对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没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这样的结尾缺乏可持续性,缺乏对学生生活的引领,缺乏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指导性。

改进:

思考交流:《南极游记》

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

我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

我感到了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学生已经融会贯通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杜威曾指出:“从别人那里听来的知识也许能使人产生某种行动……但这种知识不能培养个人的主动性和使他忠于他人的信念。”地理课的教育目的是立德树人,培育核心素养,回归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地理课堂与生活联系,突出学生主体作用,重视学生个体的情感需求,激励学生去生活、体验、经历,敢于开拓生活视野和生活内涵,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获得自身的健康发展。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

三、成效与反思

课堂提问可以提升教师基本功。有效的课堂提问设计要求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非常熟悉,对于学生的情况心中有数,能够因材施教。

课堂提问让学生得以表达观点、锻炼表达能力。通过提问活动,既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地组织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很好地锻炼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灵活性。

课堂提问是课堂上的一种召唤动员行为,是使学生在集体学习中产生互动活动的聚合力量。课堂提问给学生提供了与其他同学沟通、交流,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学生通过聆听他人对问题的回答,展开争论,从而开拓自己的思路。

经过一段实践,在地理课的教学中我很高兴地看到我们的学生很乐于和老师进行互动,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参与讨论课堂上的各种问题,真正做到了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可说。

《孔子》的弟子颜渊对自己老师的提问引导很称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去探索设计出把课堂还给我们孩子的有效问题。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2004

2]夏志芳.《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5

3]陈修波.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4

4]霍颖斯.地理课堂的有效提问,地理教学,201002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叶片水滴 2016-6-6 19:54
文中案例的应用很好的说明了如何进行合适合理的提问和问题创设~
回复 赤道和北极 2016-6-6 20:35
有深度,有活力的一篇论文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9:18 , Processed in 0.07638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