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的龙老师,
您好,在上交正式作业之前,想跟您聊一聊我自己的一套教学逻辑(非常抱歉耽误您一些时间,超出了作业的要求范围)。工作头三年我在高中部,因为经验不足,老老实实按照课本走,也就是所谓的照本宣科,那时候自己教的难受,高一第一学期就把很多学生吓跑去选理科了。后来,我来到初中,七年级上册的结构基本与高一必修一重复,因为学生连考试压力都没有,想想如果还按照我高中的教法,一学期下来估计听课人数寥寥无几,于是我把整个教材的授课顺序做了较大调整,也刚好是因为初中一般一个人负责一个年级,所以我有了极大的教学自由。我以七年级上册为例:
绪言:与同学们谈地理…………………………1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1—24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2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11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16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24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29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30
第二节 海陆和变迁………………………………37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45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46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53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58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62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69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70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77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77
第五章节 发展与合作……………………………………87
我个人认为我的教学逻辑首先遵循的是学情,为了让学生能持久的对地理科目保持兴趣,不被难点吓退,我的教学都是先易后难,或者说先简单后复杂,教材安排上则难易相间分布;同时还得兼顾校情,为了能顺利把本学期内容讲完,因为武昌区许多学校开课不足,我自己所在学校长期被主科老师占课,校领导大会表扬占课老师无私付出,所以要把学生难以自学的知识先教。第三,我会把教学内容具有因果关系、相关关系的知识章节放在一起讲。下面我以初中和高中教学所做的内容调整各举1例。
案例1:于是我对七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做了如下调整:
开学第一课:绪言;
第二讲(主题):地球和地球仪(经纬网)
第三讲:地图的阅读(传统纸质地图和电子地图)。调整原因:1.经纬网内容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已经是老大难,如果继续地球的运动,很多学生会直接课堂上写其它科目的作业了。2.传统纸质地图上基本都带有经纬线,直接将所学内容进行实际运用。3.地图三要素中一大考察重点内容就是方向,而第二讲《地球和地球仪》中一小节内容就是“利用经纬网定位”重复了经纬网方向的考查。
第三讲: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剖面地形图)。调整原因:1.地形图增加了学生对地理图的认识,地形图属于地理图中较难的一种。2.地形图的判读中可直接运用地图中的三要素。思考的地方: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调整到该内容的后面,因为这两节内容涉及到等值线的判读。
第四讲:大洲和大洋。调整原因:1.有意将难度大与难度小的内容相间分布,第三讲的地形图的判读也是中学地理教学难点,而大洲和大洋极大的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已有知识较丰富。2.大洲和大洋实际上涉及到学生对世界地图的阅读,是地图阅读的进一步巩固和补充,该部分教学依然以培养学生读图找图的能力为主。
第四讲:海陆的变迁。内容顺延未做调整。
第五讲:地球的运动。调整原因:1.自转与公转,两大重点内容是全球的区时和时差、五带的划分,非常重要的考察了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有了大洲和大洋的学习,对全球面貌有了全面认识,且有了地图的阅读,方向知识做好了铺垫,在区域认知上为学生做了一定的准备。2.海陆的变迁告诉学生地球空间的变化规律,而地球运动跟学生解释时空如何结合在一起,两者都体现了地理运动的规律。
第六讲:天气与气候。内容顺延未做调整。
从第七讲开始讲课顺序未做调整。
以上是我对七年级上册教材教学做的调整,每节内容内部结构也会做一些变动,变动的原则主要遵循教学内容的先易后难、因果关系、相关关系等。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5 16:08 , Processed in 0.06513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