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NickYang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2588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发现母亲》部分摘录

已有 1349 次阅读2018-6-16 12:32 |个人分类:读书|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之前自己在家长会上有跟家长们推荐两本书《发现母亲》、《男孩女孩学习大不同》 ,实际上有些小惭愧的,陆陆续续地看,并没有看完,现在先摘录一小部分出来吧,也当做对自己的督促:

1、气概与理想

这是因为真正决定一个人成长高度的,既不是智力,也不是非智力,甚至也不是品德,而是气概!而气概通俗地说就是把自己归入第几流人物档次的自我期望。

    我将人的精神发展分成这样几个阶段。3岁之前是物与我的阶段,这个时候还是处于物我不分、不能自觉意识的阶段。37岁是生与死的阶段,这个阶段物我已分,但却不懂得生死,即使知道所有的人都会死,仍坚信自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特例。714岁是灵与肉的阶段,这个阶段已经知道自己会死,从而出现人生的第一次大危机,为了拯救、反抗这种危机,灵与肉开始搏斗,这个时候便产生气概,也就是说要回答自己将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现在这个世界上,成为第几流的人物这个问题。气概越大,灵对肉的支配力量就越大,成就与贡献也就越大。这个时期尽管还是虚拟的,但对今后的发展极为重要。在此阶段之后便是图与践的阶段,也就是理想与实现。

    现在人们的一个大错误,就是把气概与理想混为一谈了。

    其实,孩子们最先养成的不是理想,而是气概,理想是在气概之上孵化出来的,理想只有在气概的支撑下才不会掉下来。最重要、最关键的不是最后的理想实现的显影阶段,而是在童年、少年气概形成时的感光阶段,这个感光阶段形成他人生的规模。这个时期他并没有具体的职业意识,但是他却有了明确的流品意识。也就是说他将来是否成为“xx家”他并不清楚,但他却在潜意识中已经将自己的将来定位在是“一流的”还是“末流的”,是“杰出的”还是“平庸的”。理想是一个名词,而气概早在这个名词之前就已加上了限制性的定语。

因此,如果某个人的气概是“杰出的”,那么理想不过是在这“杰出的”后面填空,填上科学家、作家、艺术家之类的职业名称而已。

——读到这里时候,陈胜的“苟富贵,勿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及项羽面对秦始皇车队时发出“彼可取而代也”,浮现在眼前,后来作者也还真拿到这个作为例子进一步解释。进而对于理想、自己的认识局限性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自己出身一般,小时候接受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只是“孩子啊好好努力读书,跳出农门,在村里没前途”,如果再往上一些呢?那肯定不一样。当然,我们都选择不了出身,重点在于自己在后天的运筹帷幄了,一切靠自己。

 

2、潜教育:

什么是习育?我认为就是行为上的培育,就是从最微小、最普遍的习惯慢慢过渡到最根深蒂固的习性。在知识教育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习育就已经在孩子身上实行了。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身教先于言教,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易于言教。身教是言教的基础,言教是身教的提炼、抽象与概括。

  因此,如果习育这个基础没有打好,教育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扎。一个养成利己范式的人是不能很好理解大公无私的,一个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很难体会谦让这种美德的。习育不好,则孩子整个一生的根基都动摇倾斜了。

那么,什么是化育呢?简单地说,化育就是人的精神上的培育,就是人的灵魂的建设。同习育一样,精神上的成长只能靠精神上的感化,而不是靠说教就能给予的。这就是宗教里的传教总是由那些品德卓越的传教上来完成而不是由其他方式来完成的一样。只有英雄才识英雄,只有英雄才能造就英雄。

因此,显教育已到尽头,在新世纪的开始,潜教育的重要性正在显露,而潜教育的成功与否在于父母,只有父母、教师的习、化俱佳,才能有子女教育的成功,否则就不可能有习、化育的成功,就不可能有潜教育的成功,就不可能有气概、品德、意志、智力的成功,也就不可能有德、智、体、美、劳、群、爱等教育目标实施的成功。

——我十分记得,当年确定被师大录取之后,就有朋友跟我开玩笑:“哎呀以后孩子就交给杨老师你啦”,再结合从教两年来和家长的交流、沟通,对“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更加理解了,经济条件、文化素质均比较得力的家庭一般带出素质较好的孩子,而差者你懂的,且不少事情和责任还推到学校方面来,面对这样的学生(孩子),有时只能哀其不幸了,毕竟我们又能做多少呢?

 

3、母亲的重要性:

相比较而言,人才成长史上几乎不存在单父现象(当然也不是绝对没有),照说单父无论哪个方面都比寡母强上许多,如经济条件、文化素质等,可为什么就是没有出现单父现象呢?我认为除了其他原因之外,强烈的母子一体感应该是孩子成才的最大动力!

——在这里,作者首先从生物学、发育学角度,以骡的出生差异,来对比父亲、母亲对孩子生理、精神方面的影响差异,强调母亲影响更大。暂且不论如此类比的科学性如何,可我们的历史上,被誉为良母、贤母、圣母的,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寡母,比如孔母、孟母等。我最赞同的是母子一体感,我们和妈妈都是血肉相连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是一本很值得看的书,肯定有所收获。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2-22 17:46 , Processed in 0.06723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