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星韵阳光 http://xingyun.org.cn/?26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6王爱民地理学思想史第一篇第四章第一节地理学的哲学方法论

已有 654 次阅读2019-2-14 09:13 |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第四章地理学的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方法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所选择的手段、途径或方式。黑格尔(GW FHegel1770-1831)从主客体辩证统一的角度认为: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在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相联系。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con1561-1626)首创“方法论”(methodology)一词,倡导要以方法的体系武装科学。在哲学框架内,方法论与特定的认识论和某种本体论相关联,它回答“我们能认识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最终认识它”和“如何能将信息收集、组织起来的规则和程序”的问题。地理学方法论的发展,既是地理学家们创造性的推进和地理学内在逻辑发展的结果,又是地理学对哲学和整个科学发展的响应与互动的结果。存在多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如实证主义、诠释学方法、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批判理论、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


第一节地理学的哲学方法论

      哲学和科学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工具。哲学在创新、批判、承传的循环中,各种观念不断被提出,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和流变。各种新的哲学观念往往首先是在人文社会科学中产生反响,进而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的承传影响到地理学。对哲学方法论的深入理解,一是需要大量阅读哲学论著;二是要了解哲学观点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运用;三是要熟知在地理学中的应用情况,这方面可重点阅读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皮特《现代地理学思想》等论著。任何理论立场都取决于哲学的三个基础部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本体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世界的基础;认识论指导我们怎样科学地进行研究;方法论是关于如何认识“存在”,即根据“存在”特性,针对性建立一套研究规则、程序、手段、方法技巧。威特根斯坦(Witt-genstein,1922)特别强调哲学的指导意义:“哲学的目标是对思想进行逻辑阐述,如果没有哲学思想,就会像原始状态一样,充满乌云和混沌。哲学的任务是将宏观世界区别清楚并给予清晰的界定。”同样,希尔(Hill,1981)也指出:“很多地理学家怀疑哲学问题与地理学的实际关系,然而没有任何研究是在哲学的真空中发生的,即使不是十分明确和结构严密,所有研究都由哲学观念所引导。这些观念影响或启动了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选取以及不断演变的完成研究的方式。简而言之,哲学问题渗透到地理研究的各个方面。”本节聚焦于p57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而对后现代主义,将放在第十一章中详细阐述。

一、经验主义与地理学
    经验主义是科学主义的开端,它相信客观事实,认为所有的科学只与客体相关,而无需理论性解释,经验的东西就是存在的东西。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巴克莱、休谟。尽管他们的认识论(唯物与唯心、可知与不可知、理性主义与纯经验主义)各不相同,但一个共同点是承认知识和观念源于经验。约翰斯顿(2000)指出,经验主义“其认识论是:我们通过经验来认识;其本体论是:我们所经验的事物就是存在的事物;其方法论直接要求提出经验过的事实”。经验主义者认为:科学只能关心世界的客观事物并寻求其本来的面目,人们的价值观和意图等“规范性问题”应排除在科学研究之外,因为无法对其进行测度;所有的认识都是来自通过理性和归纳法处理提供的事实基础上。
    培根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罗素,1982)。培根在《新工具》中提出经验归纳法所阐述的“科学归纳法”、“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以及为归纳推理提供前提条件的观察、实验,至今仍然是科学哲学的重要内容。哈维曾总结出科学解释的“培根”途径[图4.1(a)]。
培根创立的基于归纳法基础上的经验主义方法对近代地理学有其独特意义。是观察、实验对地理的重要性。人类早期的地理知识与观念源于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理性思索。地理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途径是,通过实地观测、观察、调查,进行对比类比、经验归纳,得出解释性结论。归纳法从个别(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路径,为地理学尤其是区域地理学从区域独特性研究到区域普遍性研究提供了一种研究模式。传统的区域学派也许被打上经验主义的标签,而它的方法可以概括为描述推导或者所经历的事实的体现。然而,经验归纳法由于“不可穷尽性”而存在其内在的逻辑缺陷,并且由于对演绎法、公理法、假设的关注不够而难于发展地理学理论。波普尔就极力反对经验归纳法,认为它既不能为科学提供必然知识,也无法给科学提供概率知识。因为从数学的观点看,经验观察无论重复多少次,也只能是一个有限数,一个有限数与无限数之比,概率只能为零。在吸收经验主义合理内核基础上,实证主义力图克服其不足。

二、实证主义与地理学
   与经验主义相同,实证主义者排除不能进行测度的规范问题和形而上学问题。实证主义不同于经验主义的是,需要所提问题被证实(逻辑实证主义)或证伪(批判理性主义),而不仅仅提供证据。同时,实证主义也不赞同科学研究中p58单一的归纳法,而采用演绎与归纳、假设与验证等相结合的方法。
(一)孔德的实证主义
    利特瑞在《法兰西语言词典》中将实证主义定义为:“实证主义,指源于实证科学的一种哲学体系,为奥古斯特·孔德所创,这位哲学家把这个词特别用来与形而上学哲学相对立。”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在方法论上特别强调:①实证主义哲学与实证科学关联,在孔德看来,科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唯一方法。②观察、假设的重要性,孔德在《对近代的整体简短评价》一文中认为,“如果一门科学成为实证的,只是当它完完全全建立在观察到的事实之上,其确定性普遍认可的时候,那么同样无可否认的是,我们的知识的任何一个分支要成为科学,只有使用假设手段,把一切作为基础事实结合起来才能做到”。③科学抽象与科学简约性,孔德认为“所谓概括、简化、抽象的现象越多,它们对现象的依赖就越少,与它们关联的知识就越准确,那种知识的协调就越完美”。④在孔德看来,人类完全属于世界,任何知识体系都必须不仅置于本身的历史之中,而且置于人类社会历史之中,社会科学可以发展自然规律,社会科学涵盖一切科学。昂温(Unwin,1992)指出,孔德利用实证主义这个术语来描述实证的、真实的、确定的、准确的、有机的、相对的,而不是想象的、未确定的、不精确的、空洞的事物。由此,孔德确定了利用一套统一的方法可以进行试验和证明的理论模式。
专栏4.1实证主义哲学的流变
    文艺复兴以来,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成为近代哲学的主要内核,其主体表现就是实证主义哲学。近代自然科学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科学与数学逻辑化、形式化的完美结合,成为实证主义哲学的思想源泉。就广义而言,实证主义哲学存在一个庞大的体系、复杂的关联与演变:实证主义哲学与经验主义哲学存在密切姻缘,孔德建立了科学实证哲学的纲要系统,马赫和阿芬留斯提出经验批判主义,维也纳学派创立逻辑实证主义,波普尔倡导批判理性主义,尔后进一步发展到后实证主义阶段;同时,杜恩、彭加勒、勒卢阿的约定论,皮尔斯、詹姆斯、杜威的实用主义,波普尔、库恩的“科学哲学”对实证主义既是一种批判又是一种延伸。由于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义和逻辑主义理论上的缺陷而导致种种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经历了完全实证到可能实证、强实证到弱实证、确定性实证到概率主义的演变。自量子力学创立以来,实证主义在自然科学内部受到置疑。
P59
(二)逻辑实证主义与批判理性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试图成为哲学中两个紧密相关的传统的延续:英国的经验主义和欧洲大陆的实证主义。如果说,孔德的实证哲学是基于经典力学的话,那么,20世纪20~30年代发展起来的逻辑实证主义则是实证主义哲学与数理逻辑学、现代物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并结合了英国经验主义传统的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它对学科统一性的强调,从自然科学的方法里面寻找权威的解释。
     与孔德不同,维也纳学派接受某些不需经验就能被证实的描述。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三个哲学前提是:①其本体论,逻辑与事实结构的同构性,存在独立于人类思维并且能够通过主体间的有效的观察加以认识的事实,一切知识都必定能从观察事物那里推导出来。②其认识论,存在理想的科学工作者语言,借助数理逻辑语言可以实现科学逻辑化。③其方法论,可实证是理论真实性的唯一证据。逻辑实证主义最根本的原则是经验实证原则,认为只有被经验证实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科学命题。从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衍生出核心理论,该核心观念认为科学只能涉及经验主义的问题,而不包括规范性的问题。在不考虑有关那些我们可以认为是事实的事物是否属于构成现实世界的一部分的问题的前提下,可以说经验主义的问题是有关事物是什么,而规范主义的问题是有关事物应该是怎么样的。
    吉尔德·德兰邀(2005)在《社会科学一—超越建构论与实在论》一书中对实证主义的五条程式化特征进行了界定:是科学至上主义,对实证主义而言,自然科学通常被当作科学典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之间存在方法的一致性,两者之间没有本质区别;是自然主义,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的研究对象存在一致性,科学是对外在于现实的研究,这些客观存在的现实能够被还原为可观察的单元或自然现象;是经验主义,科学完全以那些能够被观察和检验的事实为基础;是价值中立,科学不对它的研究对象作价值判断;是工具性知识,科学是一种对人类解放、人类进步有用的工具性知识。
    卡尔·波普尔(2008)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倡导批判理性主义,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实验与定律的永恒关联性进行了修正。波普尔认为,科学逻辑并不由绝对可检验的知识决定,提出证伪主义。他断言:具有普遍性的科学理论虽不能被经验实证,但能够证伪。提出假设-证伪-再假设-再证伪……通迫客观真理的科学进步模式。从实证到证伪,波普尔在逻辑实证主义基础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以此来适应社会科学的理论解释。波普尔突破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统一性,但仍坚持科学方法的统一性。
    逻辑实证主义构建了知觉经验-先验模型、演绎-法则、数据度量-统计检验、理论假设-实证(证伪)相结合相反馈的科学方法体系,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有p60重大影响,至今仍是重要的科学哲学方法论。对此,哈维总结出科学解释的第二条路线[4.1b。实证主义认为,“如果我们准备解释那些现象,那么我们必须发现那些主宰它们行为的规律或者统一的法则。因此研究的期待就围绕着那些规律的发现”。相当长时期内,实证主义哲学一直是地理学的主要方法论,地理学中的自然地带理论、侵蚀循环学、区位论、环境论、景观论、计量运动、空间分析、行为地理学等均与实证主义哲学思潮密切相关。

(三)对实证主义的批评
     从启蒙运动开始,对科学主义的崇拜发展到逻辑经验主义哲学那里达到了高峰,这集中表现在其依据实证科学标准所提出的可证实原则。按照这一原则,一切命题必须是在经验中可以证实的,否则就是没有意义的。这样,实证主义既排除了形而上学的哲学,也排斥了价值论、伦理学等规范性问题,对科学的关注淹没了对人的关怀尽管逻辑实证主义具有清晰而严密的优点,但由于太过逻辑形式化和实证化而遭到批评,从而导致新康德主义、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反叛。
    格雷戈里(Gregory)把对实证主义的批评总结成三个方面:其一,实证主义p61因经验主义而受到批评,实证主义者低估了理论和观察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相互关联的现象的相互作用区分开来的困难性;其二,实证主义由于排他性以及假设自然科学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应用到社会现象中而受到批评,数学语言过滤了社会和道德问题,也不能认识感知、意图和人类行为的空间类型和过程反应;其三,实证主义由于其自律性受到批评。实证主义的论点是科学必须是中立的,无价值和客观性放弃。实证主义通过人为地将观察者与被观察的事物分离开来产生虚假感觉。


三、人本主义与人本主义地理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运动者倡导人的理性和人的价值来反抗神权统治。在早期启蒙运动者那里,理性与人文是交融在一起的。尔后理性主义进一步与科学主义结合,形成科学主义思潮。在近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科学主义与工业主义、技术主义相结合,一路高歌,对科学、哲学和人类社会思想产生重大的影响。为对抗唯物主义、理性主义、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对哲学和科学的“神学化”和“霸权化”统治,一批哲学家和人文社会学家纷纷转人本主义方向。人本主义的结构形态纷繁复杂,与其他哲学流派和社会思潮形成不同交叉,未能像实证主义那样存在一个较明晰的体系。它大致由六个群块组成。
(一)观念论(理念论或唯心论)
    观念论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的哲学。柏拉图最早提出观念论,经巴克莱、费希特的经验观念论,康德的先验观念论,尔后与唯意志论、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进一步结合。超越理想主义的原理认为,知识只能通过我们的思想、感觉和解释产生(也只能由此而构成)。在这种哲学里,自然世界成为人类思想的产物,或者是科学社会的产物。观念论的基本要点是:一切现实在某种方式上都是由某种精神构筑,世界不会存在于对它的观察和表达之外(本体论);知识完全是主观的,依人的信仰、认识而存在(认识论);通过使用一些标准——真理的定义、现实性的说明、真理的标准等一致性理论来解释观念中的世界图景(方法论)
专栏4.2地理学的先验经验主义与代理人简化模型
     约翰斯通(Johnstone)曾说,当地理学家观察地理的镶嵌图案时,他们把每个地区看成是联合的而不是单一的。而事实上,尽管普遍的规律和社会结构存在,但是他们以一种个人解释的独特联合适应于每个地区,而这些解释是由具体地点的代理人做出的。以前的解释留下了文化的烙印,并且创造出p62了新的解释框架。以前人解释为基础的行为也是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社会形式的结果,这些自然景观和社会形式又相互限制及授权新的解释和行为。代理人解释的自然环境的限制和可能性的方式,与由社会机构和经验社会形式提出的限制和可能性不一样。同一个地区由不同的代理人解释的环境限制会如此不同,说明不同解释主体的观点对地理学是重要的。
(二)实用主义
     由皮尔斯(Peirce1839-1914)、杜威Dewey1859-1952)和詹姆斯(James1842-1910)创建的实用主义,是一种既有实证主义成分、又具人文主义色彩的哲学流派。实用主义放弃“无价值研究”,提倡研究必须解决实际问题和通过实践活动来构建现实世界的认识,强调不应关注个体而要关注于社会和个体的相互作用。实用主义认为,所有认识都可以通过将来的经验加以鉴定,以及思维的功能可以用将来的经验和行动结果加以验证,认识必须从根植于经验的行为中获得,而不是从知识中获取。
(三)唯意志论
     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及意志的表征,它统率知识、记忆、想象、判断和推理,理性认识及其能力是意志的产物。唯意志论通过强调人的意志、欲望、权力、情感、冲动来反对一切理性主义,“重新估价一切价值”,从而奠定了现代西方哲学中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基础。
(四)现象学
      现象学的口号是“回到事物本身”,其本体论是现象就是事物本身;其认识论是揭示隐藏在现象背后或深处的本体或本质;其方法论是现象学方法一—考察个别现象、考察一般本质、理解本质联系、关注事物显现方式、探讨现象在意识中的构造、“悬搁”对现实性的信念、揭示隐藏的意义。现象学力图消除传统哲学中表象与本质、内在与外在、主观与客观、人与物的对立,强调显现于我之物即事物本身。现象主义者关注于如何描述研究人员的所有感受,这种描述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性。现象学主义者关注的重点是我们周围世界的知识,他们尝试创造一种客观化了的学问,这种学问是关于我们所经历的现象的世界。现象学的诞生是西方哲学的一个转折点。现象学被认为是地理学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与现象学有着渊源关系,属于广义的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形成p65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50~60年代,战争给人刻骨铭心的痛苦使哲学从客体世界转到对人的思考。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不能通过认识的途径达到,而只能通过阐述或说明的途径达到。存在主义缺乏一套明晰的研究方法,但存在主义关注人的本质、尊严、自由,对促进人的研究有积极意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强调了社会生活中个人的显著角色,对重新发现地理作用及地理行为的多样性富有启迪意义。
(六)社会科学的“人文”转向
        20世纪70年代,社会科学内部掀起反实证主义运动,出现回归“人文”的转向,人文/人本主义思潮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中兴起。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出现对“人”和“人类”概念在实证主义和唯物主义框架下过度客观、抽象、狭隘、机械、决定论的反动。人文主义认为,自然科学主要是以实证寻求规律,而人文科学重在独特性揭示、价值判断、阐述与理解。这实际上又回到新康德主义者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之争上。新康德主义者认为,由于“人”这一人文科学的对象,与作为自然科学对象的“物”相比,有其特殊性,因此人文科学自有其特殊的思维方法,即与自然科学的“解释”方法不同的“诠释”方法。人文主义主张,其方法论值得称为“人文”的,因为他们是从“人”的角度去探讨人类、意义、价值、目的,这成为社会科学“人文”转向的基本内涵与表现。
     人文主义方法的特点可归纳为:感觉到的即是存在的;知识可以由个体所创造出来的意识世界中主观地获取;方法论是可解释的,其使用的方法使得我们对个体世界的调查变得可能;强调的是主观性而非客观性,认为知识不能独立于知者而存在,只存在于人的经验世界中,并为有价值判断的人来分析、鉴赏;强调的是个别性、独特性、差异性、主体性、生命个体而非重复性,重理解、阐述而不是寻求公理、规律和不变的法则;认为人是世界的主体,人是研究的起点,也是研究的归宿。人本主义强调从人本身出发、研究人的本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凸现了人的理性、正义、仁爱、自由、情感、欲望、权力、意志、贪婪、疯狂、荒唐等多面性。人文主义思潮的一个重大成就是把一个单面人——牛顿力学世界中的机械-粒子人、传统哲学和科学中的理性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人、空间决策中的合理人、社会行为中的理智人,拓展到一个具有文化载体、丰富内涵、多面性的“完整的人”。这种“完整的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创造的空间与区域、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了一个鲜活的“人的地理世界”,提供了地理学对“现实世界”和“生活世界”多元化的洞察力和理解力。
P64专栏4.3地理学者对人文主义地理学的阐述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哲学的现象学运动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许多地理学者不满意地理学中的机械的、纯唯物的、单一形式化的解释模式。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于作为有思想、有生命的人,而不是作为以有某种程度的机械方式对刺激做出反应的非人性者,其目标在于在人的环境中理解人。人拥有自由的意志并通过独特的历史过程参与每一块土地的发展。众多地理学者对人本主义地理学的内涵进行了阐述:
班泽Banse)认为,为了在一定的深度上认识事物的本质,地理学应该定义为一门艺术:“只有将可视的外部表象和事物内部的核心统一才能形成真正的地理学,真正的地理学是对现实映像非物质的表现。”恩特里金En-trikin1976)提出人文主义最好被理解为批判主义的一种形式。
    约翰斯顿Johnston19861997)指出:“人类社会只能通过人文主义的努力来表现,因为有关地域的态度、感觉、主观看法不能通过实证研究来解释。”人文主义方法关注的是行动着的个体,我们的目标是对事件的理解以及对隐含在人类行动背后的思想的窥探:“研究者扮演的不是技术人员的角色,他的作用在于促进思想的碰撞以及对其的反思。”我们的目标是“自我意识和相互意识的增强”。
    格雷诺·奥维拉·约翰尼斯Grano1997)认为,作为一门整体科学的地理学的焦点既不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在自然属性方面的人类活动的解释,也不是人类和自然在区域中的综合。地理学的焦点是人类思想和其所处环境之间的互惠性——一种希望根据人性来解释土地和自然环境的尝试:“人的感知、经验、知识、行为模式及其所处的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这成为地理研究的一个基本假设前提。”
    保罗·克拉瓦尔2007)在《地理学思想史》中强调:“地理学的重要性在于人们并不是居住在一个抽象空间里。人类的经验是与景观、聚落和遗迹相联结的。空间被转换为领域,而集体认同经常源自于此。”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对法国地理学派的一种新的回归。
    皮特Peet)认为:“实证主义地理学与人文主义地理学之间的实质性区别包括对世界上人类地方概念的争论。实证主义地理学观察环境并审视空间——也就是说,实证主义地理学审视均质化地球表面的伸展,具有可以用标准单位测量的特点;人与空间联系被理论化为克服距离所需要花费的努力,这对人在空间的活动具有可预见的影响;给出了区位概念,即在抽象空间范围内的单纯的地方。因而,人类在空间中的行为具有客观规律,在两方面是p65‘客观的’:空间和被当作客体的人;观察力敏锐的科学家保持作为学者行为标准的客观性。人文主义地理学观察环境并审视空间——也就是说,一系列的场所,人们在当中找到他们自己,在当中生活、体验、解释、理解并发现意义。”
    学者们从人文主义地理学视角——“生活经验空间”、“情感场所”、“心灵区域”、“本土知识”等方面推动了“地理想象力”、“道德地理学”、“地理独特性”的研究。然而,由于人文主义地理学缺少成套的操作方法及观念可资传授,除了少数学者外,重大研究成果不多。故有人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充其量只达到了批评科学主义学派的境界。
专栏4.4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
    段义孚(Tuan Yi-fu)早期研究自然地理,但感到人与生存环境的互动深具意义,进而转向人文地理学。具有儒家文化素养的段义字曾对法国小说家纪德(Gide)的一句话“家庭,我恨你”深感不悦,难于“理解”对家的憎恨感的存在。段义孚所著的《恋地情结》(1974)、《恐惧景观》(1979)备受欢迎,而强烈的乡土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段义孚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的地理行为以及人们对空间和地方的情感和思想”。在段义孚看来,空间不再是均质的、物质的、形式化的空间,而是充满人类情感的场所。1976年,段义乎在美国地理联合会刊上发表了《人文主义地理学》一文,从而将人文主义地理学推到一个高潮。段义乎曾说,地理学是人性的一面镜子,认识世界就是为了认识自己。这样的研究明显是基于人性而非社会学和物理学。“对于具有人文主义倾向的区域地理学家来说,模型就好像是那些试图实现客观与主观综合的守旧小说家”。
(geonet:似乎王博士对于段义孚及人文主义地理学了解不多,一家之言仅作参考)

四、结构主义与结构主义地理学
     所谓结构主义者,实际上是不同学者在各自研究领域中运用大致相同的结构方法的统称:结构主义开创于索绪尔的语言结构学;列维-斯特劳斯建立了结构主义人类学;拉康提出结构主义心理学;阿尔杜塞创立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巴尔特把结构主义推广到社会学和人文学领域;巴斯卡尔建立先验实在论的结构理论;福柯等推进着后结构主义理论。由于结构主义广泛地深入到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文艺学、心理学等领域,哲学思想方法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方法呈p66现出一种难分彼此的交融状态。
       作为对现象学、存在主义的反叛与继承,结构主义提出了认识世界的新视角:被切割成一片片的七巧板的形状并不能告诉我们有关切割的工具是怎么样的,所以需要构造主义的方法来了解结构内在的机制或者动力是怎样形成结果的。结构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现象世界并不一定能反映机制世界,在真实与经验之间不存在决定论的关系,而要通过研究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来认识。因此结构主义的方法论涉及理论的建构,理论可以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东西,但其真实性是不可检验的,因为并不能直接证明它们的存在。
(一)索绪尔的语言结构学
    索绪尔(1980)抱怨当时的“语言学的对象就是乱七八糟一堆离奇古怪的东西”。他把语言现象区分为“语言”和“言语”,阐述了两者存在系统和个别、下意识和意识、社会和个人、文化和自然、同质和异质的差别。索绪尔认为,言语即为日常会话,而语言则隐藏在“言语”的背后而实际支配着言语的系统整体,语言学的任务就是去揭示这一系统;语言和系统一样,具有外力不能破坏、由内力即可恢复的平衡状态,并将自足的平衡态称作共时态,不平衡状态是历时态;语言的要素是符号。索绪尔以“语言学”为研究对象,确立了结构主义的方法论——揭示系统中隐藏的结构与机制。这实际上也是地理学的目标所在。
(二)列维一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
    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被公认为结构主义的领袖。他把结构主义语言学方法论特征归结为:从研究有意识的语言现象转向研究语言的无意识结构(下部结构);不再把词项看作独立的实体,而是把词项之间的关系作为分析的基础;引进了系统概念;致力于揭示语言的普通规律。他认为语言学结构主义方法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它引导了语言学革命,而且在于它必将导致一切人文科学的革命。他首先把语言学的结构主义方法应用于人类学(亲属关系、神话故事和原始思维)研究中,从而使结构主义成为一种广泛的思想运动。列维一斯特劳斯提出科学的简化论,“并认为他所正视的‘简化’只有在如下条件下才是合法的:被研究现象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变得苍白(如其特有的丰富性和原始性得以保存),科学家准备通过简化推翻对观察对象的预想观念。科学的解释不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运动组织,而是以更好理解的复杂性取代不好理解的复杂性”。列维-斯特劳斯指出,结构主义的人类学是对社会、文化和人的整体的共时性的研究。列维-斯特劳斯宣称,关于人的科学的最终目标“不是构建人,而是解构人”,他拒绝把直接的、自发的证据作为真理的标准,从而在哲学的意义上抛弃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与存在主义只关注个体和个人心态的立场相比较,结构主义有它科p67学上的优势。列维-斯特劳斯的上述思想对地理学有启迪意义:面对地理学研究对象的高度复杂性,在对地理事象抽象与简化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保持其特有的丰富性、独特性、原始性?如何建立起一套方法体系或寻找出一条路径去更好地理解、阐述空间-地域的复杂性,从而实现从有限复杂性向无限复杂性的转换?
(三)阿尔杜塞的结构马克思主义
       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出现一个运用结构主义方法研究马克思新流派。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尔杜塞(Louis Arthusser1918-1990)是其主要代表。在结构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任何事物都是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事件组成的体系,都有自己完整的、自给自足的结构;这个结构决定着自身各个组成部分的意义,使其不受历史、社会等外部条件的影响;研究社会历史的重点是研究社会生活的模式,而不是现象本身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的结构,而不是人。结构马克思主义不同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其他流派的显著特点是,反对把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化、人道主义化,这与法兰克福学派反科学主义的立场大相径庭。阿尔杜塞反对把理论与实践看作对立的范畴,认为知识是对客体的作用,并把这种作用看成特殊形式的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原料(概念和观点);二是手段(科学的概念框架);三是产品(正确的知识)。阿尔杜塞提出矛盾是“多元决定”的,无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都不可能单独决定社会发展。决定是多元的,但在程度和水平上是不等的。
(三)巴斯卡尔的先验实在论
     实在论哲学观念在西方哲学思想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的朴素实在论认为,客体直接呈现在意识之前,且恰恰是它们呈现的那样。笛卡儿和洛克持有物质与意识二元论的观点。主观实在论坚持没有主体就不可能有客体,没有对存在的意识就没有存在。巴斯卡尔的实在论则具有先验论和结构主义特点,其基本论点是,经验世界是机制动作的结果,而这些机制是不可能在特定的偶然环境中直接观察到的。舒纳德(Chouinard)等将其观点总结如下:“①因果机制是独立于任何有关它们的知识之外而存在的实在结构。②虽然存在这些机制,但只有它们的结果才可被观察到。③因果机制只能在封闭的或受控制的系统中产生经验规则(可以表达为科学规律)。既然社会科学处理的是开放系统,就不可能期望有经验规则;因此它只能研究因果机制中固有的趋势。④即使在趋势研究中,社会科学工作者也不能保证任何既定结果。他们不可能预测,因此有关机制的知识只能从理论上而不能从经验上找到。⑤机制本身并非固定,但机制是社会作为组织人类p68生活再生产的手段所创造出来的社会产物,它们是可能被改变的,因而进一步拒斥预测经验后果的可能性。”(约翰斯顿,2000)
    结构主义者涉猎的领域十分广阔,因而对结构的看法各有不同。但一般来说,基本符合索绪尔语言结构的规定。①系统性。结构大于要素的总和;结构先于要素。②封闭性(或自足性)。每一系统都有其独特的结构,不存在继承和融合关系,结构与结构之间有共时性,没有历时性。但后结构主义和结构马克思主义对此做了修正,强调“过程就是结构”。③文化性。结构是人的活动造成的,但不是个人意识的产物,不是理性的创造,而是人的文化特征。科学中研究的各种现象、事物的结构也是文化的。文化背景变了,人们对其结构及其事物本身的看法也变了。④集体下意识。社会先于个人,社会结构是人的文化本质,而人的文化本质存在于集体下意识。约翰斯顿在《哲学与人文地理学》一书中,将结构主义的特性归结为,“其认识论是:现象(即被领悟了的)世界并不一定揭示机制世界(它使现象世界得以产生);为了研究后者就需要一种本体论,它认为实际存在的东西(即创造世界的力量或结构)不可能直接观察到,而只有通过思索才行;其方法论涉及理论建构,这些理论可以解释所观察到的东西,但其真实性是不可检验的,因为得不到它们存在的直接证据”。
      地理学结构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它主要是作为实证主义地理学和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对立面发展起来的。美国著名的地理学家邓肯(J.Duncan)和李(D.Ley)在《结构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地理学批判》一文中曾将人文地理学领域的研究划分为个体论者(即人文主义者)和整体论者(即结构主义者)。英国地理学家塞耶(A.Sayer)在《地理学与实在论》一文中也将当代地理学研究划分为两种对立的方法论原理:即发现秩序并找出其普遍的规律性联系的地理学(实证主义地理学)和理解事物的结构及其性质的地理学(结构主义地理学)。结构主义方法深刻地影响当代西方地理学的发展走向。一些地理学家运用结构主义方法在地理学研究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如卡斯特尔(M.Castells)对城市问题的研究,哈维对城市化的研究。
(geonet自注:没读懂,个人对结构主义一窍不通)

五、全球问题哲学与全球地理学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反省当代人类困境和环境问题时,一大批哲学家、思想家和学者相继把注意力投到生态环境问题及与之相关的人类行为准则的伦理、道德、价值体系的思索上。20世纪90年代后期,后现代主义开始出现转型,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对全球化和全球问题的关注。一批学者把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全球问题提高到全球哲学层面思考,进一步推进了哲学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伦理价值的重新审视,使哲学进入到“全球问题哲学”和“新人文主义哲学”时代。
P69   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哲学提出的概括性理论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德国哲学家赫尔兹认为,在全球意识的发展、国际关系的人道化以及解决全球学研究中的世界观、理论认识和方法论问题等方面,哲学大有可为。“作为一种战略性思维,哲学可以促进生态社会的模型的建构。”但是,由于解决这一任务不能没有跨学科的努力,所以哲学的责任是说明作为上述模型化研究中心环节的人的作用。尚处于起步时期的“全球哲学”与尚未成熟的“全球地理学”因共同的主题-—“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而联系在一起,两者将形成深层次的互动。一方面,全球哲学为从流域到全球环境管理提供了哲学方法论和世界观;另一方面,随着地理学对全球问题和人地关系研究的深入,地理学有望成为全球哲学的思想来源。


六、辩证逻辑思维方法与地理学辩证法
      逻辑方法是人们在进行理论思维或逻辑思维的过程中,遵循和运用逻辑思维的规律以形成概念、判断或理论系统的方法。一般认为它包括知性逻辑方法和辩证逻辑方法,属于前者的有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定义、划分等;而辩证逻辑方法则是对各种知性逻辑方法进行辩证思维的方法,其理论工具是辩证法的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逻辑方法者认为,概念(解释或判断)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抽象与具体的统一、确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辩证逻辑方法论主要有:归纳与演绎统一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统一,不是归纳法和演绎法在应用上的简单相加,也不是这两种方法的相继连续应用。统一既要有实现的条件,又要有一个过程。两者的内在联系是黑格尔关于“个别”与“一般”的辩证法关系的阐述,以及认识论、辩证法、逻辑学三者统一和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的思想。分析与综合统一的方法。霍布斯(1588~1679)将知识分成两类:一是关于事物存在的感性经验知识;二是关于事物本性的因果关系的推理知识。在他看来,获得理性知识的方法也有两种:一是由果溯因的“分析法”,一是由因索果的“综合法”。黑格尔批判了经验论者和唯理论者把分析与综合绝对对立的做法。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方法。黑格尔根据其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同一性而提出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黑格尔颠倒了的“逻辑”与“历史”的关系再颠倒过来,认为“历史”是“逻辑”的客观基础;“逻辑”则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逻辑”只有正确地反映“历史”过程,才能真正地与“历史”统一、一致起来。抽象与具体统一的方法。马克思在对黑格尔抽象与具体辩证统一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抽象”是对表象或“感性具体”在思维中的加工,是事物某个方面的“规定性”在思维中的反映。
P70    辩证逻辑思维是现代科学方法论的一种重要的思想工具,尤其是对于深受二元论及其二元方法论长期困扰的地理学来说其意义更为重要。进一步,地理学可以将辩证逻辑方法具体化到空间与时间、人文与自然、区域研究与系统研究、定性与定量等辩证统一之中,深入探索其统一的前提、条件、过程、机制、非对称性等。哈维的时空研究法,浸透着辩证逻辑思维方法,为地理学提供了地理辩证逻辑法范式。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19 11:47 , Processed in 0.08205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